认识周燕已好多年,她是我小学同学君青的中央美院同学。我们三人曾在西子湖畔促膝长谈,谈生活、谈艺术、谈人生,聊兴很浓。但对于她的国画,对于她的艺术经历,我只是有所了解,并没有深入地去接触和思考。
  有一天无意中看到她的微信中发了一幅画,她在上面引用了唐朝诗人杜荀鹤的一句诗,“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作为对这画幅的阐释。我看后心中一动,在上面留下了“清疏朗洁、寂然无声”的点评,她对我的点评颇为认可。后来,我又谈了对她画作的一些看法,她认为很为精准,直指人心,就邀我为她写一篇随想。
 
   欣赏一个画家的艺术作品既离不开对她艺术人生的了解,也离不开对她艺术轨迹的探寻。后来我认真看了一些艺术媒体对周燕的介绍和她的不少画作,突然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周燕之“燕”,她的艺术作品中无论是意境、选材、技法、还是气度等方面,都与“燕子”的许多品格与特征有着偶尔但似乎必然的联系。  中国古人描写燕子的古诗词很多,我很喜欢宋朝徐集孙写的一首《燕子》,“呢喃不听一年余,又见双飞向竹庐。翻笑人间湖海客,重来仍占故巢居。”诗中燕子入古屋时心中有着翻笑人间的气度,出新居时心中有着呢喃故土的情缘,在竹庐中双飞静待时光,在“入古与出新”中追求生命的宁静淡泊,而这独特的意境,不正是周燕画中气象带给我们的思考吗!
  观周燕之画,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充满中国人文情节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志趣。她植根于中国古人绘画中深厚的沃土,涉取丰富的营养,滋润了她的成长。这使我想起元代画家倪瓒的一幅《渔庄秋雯图》,画中湖水淡荡、空明澄净。在净净的景致中似乎没有一丝人的足迹,没有一声鸟语,但画工之外,一种灵气跃然纸上。我不知道周燕有没有临摹过这幅画,但她肯定“入古”颇深,古人画作中的意境浸染在她的笔下,使她画作呈现古淡天然,高洁脱俗,清疏俊郎之气韵。一个真正的画家,既要必须“入古”,又要懂得“出新”。在周燕山水画意境的构造中,我觉得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西方文化似乎对她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看她最近一幅《立夏夜》的作品,水波的波涛似乎可以从凡·高《自画像》中的旋卷中看到影子,波涛给人一种力量,既有生命的坚实又有超凡的心境,我想这正是她不断在破与立中,对自己艺术意蕴的一种探索与超越。只有真正“入古”,又能更好“出新”,艺术才能有真正的生命力。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著名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名句,千百年来广为人们所传诵。这句诗的魅力在哪儿呢?因为诗中既有朴素的自然之美,更有画家的灵魂之美。 正如美学家别林斯基说的,“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周燕的画美在哪儿呢?关键也正是在创作的题材中,把“自然之美”与“生命之美”有机的融合。
  周燕的故乡在杭州临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临安境内,天目山上古木葱茏,青山湖畔碧波萦回,这些无形中影响了她对创作题材的选择。她的画作中,不少都与山山水水有着直接的联系,我看过她一组婺源写生的作品《午后》《牧歌》,武义写生的作品《夏风流素》《氤氲》,一种清新之美扑面而来,似乎可以闻到自然的芳香。一个画家的写生作品我觉得最能直观地感知她的审美情趣,因为这往往是她最源于内心所要表达的东西,我想这正是周燕对自然真挚的感受和内心的丰盈。而超越自然之美,用一双美的眼睛,用灵魂更好地表达对自然的欣赏,这必然是一个真正优秀画家的要求。在周燕的画作中,她走进了自然,又走出了自然,她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草长莺飞四月天》《山色空濛雨亦奇》,她的《竟日此幽寻》《春路雨添花》《柳风拂四面》,画家真正用内心去聆听自然的声音,生命的思索,世界的认知,这才是一种大美。
  小时候老家的木梁上经常会有燕窝,有时表面看上去凹凸不平,其实里面却非常干净柔软,非常精致。这使我想起唐代诗人秦韬玉的一首《燕子》,他对此写得入木三分。“不知大厦许栖无,频已衔泥到座隅。曾与佳人并头语,几回抛却绣工夫。” 燕子生命的成长之地,是用嘴巴“绣花功夫”似的一点一滴衔泥而成,真正是心血的结晶,燕窝既精美又大拙,我想这不正是画家在技法中所要追求的吗?   有一次我看到周燕临摹大书画家赵孟頫的《秋声赋》后,心中大为感叹。对于这幅作品,我也曾临习过,而周燕确实做到了形神兼备,作为青年画家书法能如此精到这倒出乎我的意料。中国书画同源,美的表现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我认为就是线条,而她对于书法线条的领悟自然影响到绘画。宗白华曾说,“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就是打破团块,把一整套行动,化为无数线条,再重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最有表现力的美的形象。”周燕在线条的追寻中,精细严谨的笔下,我们看到了精致唯美的形象。但细细观赏之中,不经意间,我们会看到不少作品中有一种大拙之意流露笔端。《道德经》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在周燕《苏州园林写生之六》《舟山写生出航》等作品中,当技法在大拙与精美中找到一种较和谐的平衡时,内心才能真正感知什么是“笔为心声,画表情怀。”
  读过不少关于燕子的诗词,不过印象最深刻的可能还是高尔基写的《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段文字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岁月中,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激励。人有人格,画有画格。画的气度与精神是画的灵魂,而在周燕的画中,我们看到的是,她既有海上海燕般的刚毅,又有南国家燕般的柔美。
  周燕的艺术成长不易,她和我同学君青有几分相似,他们从学校毕业后,都曾当个小学教师,后来出于对艺术的热爱,都辞职重新考试。而考试之路是非常艰辛的,其中的酸甜苦辣我想只有本人能体味,而正是这种人生的经历使她比别人多了更多的刚毅和坚持。在她的画作中,或山,或水,或景,或物,内中透露出的精神气度,生命的活力与力量,带给人满满的正能量。而在这种力量的背后,正如她的题款“燕痕”“雁痕”中思考的,是对人生自我的不断否定与成长。而江南女子的柔美,同样在画中处处可见,特别是一些写生与小品中,《野塘寒趣》《今霄无月》《暮归》,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自然的温情,一种对生命的感恩从笔中流淌。当刚毅的力量与柔美的天性在画中水乳交融时,内心的动与静仿佛交相辉映。正如苏东坡说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中国文化最高的境界叫中庸。何为中庸?我认为这就是矛盾的一种平衡,既有矛盾,又找到了矛盾的有机统一,超越了矛盾。而周燕艺术的实践,正是在“入古”与“出新”中,在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中,在精美与大拙中,在刚毅与柔美中,探索艺术与生命的平衡,并找到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路子。当然,在艺术的追寻中,她还在努力超越自我,在今后的道路中,我想也许在虚与实,在有与无,在大与小等矛盾的统一中,可以作些更多的思考与探索,使创作的水平象海燕一样飞得更高、更远,走向人与宇宙,人与道合一的彼岸! (作者:日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