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机高空驱离菲方挑衅飞机,国际舆论高度关注

画面之外:一次空中交锋的深层含义

黄岩岛上空近日发生的一场近距离相遇,将中菲之间的海空对峙推向舆论焦点。

菲律宾渔业与水产资源局一架轻型巡逻机在记者随行下执行所谓“任务”,途中遭遇中国军方直升机接近,中方通过无线电发出驱离警告。

事后双方各执一词,局势迅速升温。

菲方声称中方直升机逼近至“3—10英尺”距离,已决定提出外交抗议;中方则明确指出菲方机构飞机非法侵入中国领空,中方依法实施跟踪、监视、警告并予以驱离,指责菲方故意“渲染炒作”。

事件本身已足够惊险,但更值得思考的是,这场空中逼近在法律与战略层面意味着什么?

信息不对称使得现场画面更具冲击力。

据多家国际与地区媒体报道,事件发生于2025年2月中旬,地点在黄岩岛(菲称巴乔德马辛洛克或斯卡伯勒浅滩)上空。

美方随后对所谓“危险动作”表示谴责,并将此事列为影响地区稳定的关切事项。

而中方则坚持认定菲方存在“非法飞越、渲染炒作”行为,立场明确。

两套叙事体系不断强化,使得“谁在挑衅、谁在维权”的判断在两国舆论场中迅速固化。

值得警惕的是,此次空中逼近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近期地区风险曲线持续上升的一个缩影。

自2024年以来,黄岩岛及周边海空域的对峙、拦截、水炮使用等事件频发;进入2025年,海上与空中危险接触进一步增加,误判与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也随之上升。

当前态势已逼近危机管理的红线。

法理与叙事:黄岩岛争端的两套逻辑

在法理层面,双方立场清晰对立。

菲方主张黄岩岛位于其专属经济区内,援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2016年所谓仲裁结果,强调其对相关空域的“合法权利”;中方则基于历史与法理依据,强调对黄岩岛的主权与管辖权,指出菲方飞机行为属于非法侵入,中方操作专业且正当。

于是,一架巡逻机与一架直升机的距离,实质上成为主权主张与执法边界之间的较量。

从更广视角看,此次空中逼近是一连串“施压—反制”行动中的一环。

菲方采取“携媒巡航”策略,意图通过现场影像争取国际舆论支持;中方则通过标准化的跟踪—监视—警告—驱离流程,传递出对事态的有序管控。

这种“镜头前的博弈”使得每一次战术动作都带有舆论战的色彩。

数据与外交表态也在不断推高紧张态势。

菲方表示将提交正式抗议,美方等多家机构对所谓“危险靠近”表达关切;中方南部战区及海警系统则多次申明,将对菲方“非法行动”采取必要措施。

这些文书化、制度化的回应,正在将战术层面的摩擦推向更高层级的政治与安全议程。

从证据结构来看,菲方凭借机上影像、通话记录与第三方记者在场,试图占据舆论优势;中方则依托对现场态势的实际控制与后续执法行动的可展示性,强化管辖效力。

双方都在构建各自的“证据链”,但所依据的法理框架截然不同:一边强调航行自由与安全规范,一边突出主权原则与管辖秩序。

走出恶性循环:危机管理与可行路径

从专业角度分析,本次事件至少带来三点启示。

首先,空中近距对峙的容错空间远小于海上。

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的高度差、尾流影响等变量一旦失控,极易从“驱离”演变为“事故”。

双方亟需建立更明确的安全间距标准与通讯协议,不能仅凭经验操作。

相较于海上已有《意外相遇规则》等机制,空中行为准则仍显薄弱,危机管理存在明显短板。

其次,媒体的深度介入使得每次行动都伴随“叙事争夺”。

菲方通过第三方在场降低信息不对称,中方则通过流程化操作降低随意性,这虽增强各方行为可预期性,却也可能导致冲突升级不可控。

要实现降温,就需从“镜头博弈”回归规则建设,例如设立空域通报程序、紧急通讯频道与安全间距红线,一旦触发即可启动降级程序。

技术性安排虽不引人注目,却是避免误判的关键。

第三,战略层面需设定“止损阈值”。

近一年来,黄岩岛周边已出现水炮拦截、舰机协同等多类型摩擦,外加外部军事力量介入,任何误判都可能激活同盟条款、引爆区域危机。

双方虽皆声称“维护和平”,但唯有将“可验证的克制”落实为习惯,才能避免空谈。

应减少高风险动作、增加事前通报,降低“表演性巡航”,增强幕后沟通。

只有明确行为边界,才不致因意外事件绑架主权争议。

回到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国军机此次驱离是否有效、是否必要?从中方角度看,行动彰显了对相关空域的实际管控,打断了菲方“携媒巡航”的舆论节奏;从菲方视角看,则是对所谓“巡航权”的公开坚持。

两种逻辑在国内及国际舆论场各有市场。

但客观而言,在缺乏高层级危机管控机制的情况下,近距对峙的边际效益递减,而事故风险持续累积。

短期来看行动可见成效,但从长远看,其必要性值得慎重评估。

要避免陷入螺旋式升级,现实路径仍可期待。

其一,在黄岩岛周边试点空域风险缓释机制,建立安全间距、通联规范与联合核查渠道,由技术官员主导推进,减少政治干扰。

其二,设置“静默窗口”,在特定时段暂停媒体随行与军事演训,为双方提供缓冲空间。

其三,恢复执法与军方热线沟通及案例复盘机制,将风险从新闻现场转向专业对话。

若上述措施能部分落地,空中逼近的频率有望显著降低。

结尾不妨直言:这场对峙既是控制与叙权的竞赛,也是一道风险与收益的算术题。

中方通过专业驱离传递边界信号,菲方借助可视化巡航争取外部支持。

短期内类似场面恐难避免,但决定局势走向的关键,在于双方能否将“避免事故”置于“舆论得分”之前。

唯有如此,黄岩岛的天空才有望真正恢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