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報道是新聞報道中的重要類型之一。雷鋒、焦裕祿、錢學森、袁隆平,這些人物事迹之所以能夠成爲幾代中國人的曆史記憶,正是因爲人物報道的記錄和傳播。

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機拍攝,成爲信息發布者,甚至是新聞信息源。媒體競争已經不局限于媒體之間,而是要與所有傳播者搶奪流量。因此,人物報道必須跟上時代腳步,一方面要守正,堅持黨性和人民性,傳播主流價值觀;另一方面要在傳播方式方法上不斷創新,尋求突破,守好輿論陣地。

一、守住底線,以平民化視角選擇正能量人物典型

在全媒體時代,一些自媒體爲了博人眼球、獲取流量,不惜采用各種低俗的營銷方式。新聞媒體在搶占輿論陣地時要守得住底線,不用媚俗的方式吸引受衆。要選擇真實、有血有肉、有個性的正能量人物,在平凡中彰顯偉大。例如,外賣小哥跳下12米高橋勇救落水者;公交司機突發疾病,在昏迷前最後一刻停好車,保護了一車人的性命;新疆大叔幫助遊客拖車,婉拒謝意後敞開外套露出胸前的黨徽……這些平民英雄更容易打動人心。

在選擇典型人物報道時,要選擇能反映時代特征的人物。平民化的視角更容易拉近與受衆的距離。

2022年1月,天津成爲全國第一個正面迎戰新冠奧密克戎病毒的城市。天津廣播報道了一名特殊的志願者,這個名叫楊豔的小學教師曾是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确診病例。兩年來,楊豔從确診新冠肺炎到目睹婆婆患病,再從被學校同事、家長接納,最後主動成爲志願者。整篇人物報道展現了一個普通人與命運的抗争,既有面對生死時的恐懼,也有被人間大愛關懷的感動。

爲了保護新冠肺炎患者的隐私,确診者的信息很少被披露。但這篇人物報道通過講述楊豔的故事,鼓勵了更多的新冠肺炎治愈者有勇氣回歸社會,也呼籲社會各界給予新冠肺炎治愈者接納和包容。此稿在天津廣播微信公衆号刊發當天,無數天津人轉發朋友圈,人民資訊、澎湃新聞、搜狐網等多家媒體轉發。

二、改文風、“說人話”,警惕“低級紅”

挖掘人物的閃光點,捕捉人物的精神内核,是人物報道取得成功的關鍵。更關鍵的是,媒體捕捉到的人物精神内核是否真的能打動受衆。在全媒體時代,如果還一味追求高大全,塑造“完美”的人物,受衆會毫不客氣地選擇無視,甚至在評論區直接開怼。人物報道要改變居高臨下說教式的文風,要踐行“四力”,深入采訪,貼近百姓,用樸實的人物語言,引起共情。

筆者曾采訪天津市道德模範、消防員郭紹博,講述他帶領消防隊員冒着生命危險在火場一次次解救群衆的故事。當我問郭紹博,沖向火場的時候害怕嗎?他猶豫了一下說,“其實有時候也害怕”。我又問,“回家有過後怕嗎?”他說,“後怕,甚至經常做噩夢,如果當時那根房梁砸下來再偏一點點,就再也見不到老婆孩子了”……

“美麗浙江”抖音号發布外賣小哥跳橋救人的視頻時,外賣小哥說,“站在上面的時候我慫了,看到實在太高了不敢跳”……這種真實質樸的語言才能讓人相信。英雄不是超人,英雄也會害怕,這才是真實的人。但更可貴的是,他們雖然害怕仍然選擇往前沖。

曾經有報道臨産的護士冒着被感染的風險堅守在一線;有報道法官一直加班,家人重病都沒有去陪伴,本想宣傳人物敬業的事迹,但社交媒體的輿論風向卻變成了單位“沒人性”,這個人“沒有人情味”,這種看似樹立人物典型的方式,反而成爲了“低級紅”。

三、緊跟熱點,加快人物報道的發布速度

媒體的信息發布要經過采訪記錄、撰寫拍攝、完稿審核等流程,而社交媒體的發布者則可以随手發布信息。當新聞人物出現後,自媒體随時可能出現在新聞現場,成爲第一時間的記錄者。而傳統媒體得知消息,派出記者前往現場,往往需要更長時間。在傳播速度上,傳統媒體不具有優勢,要從傳播機制上加快信息審核速度,做篇幅短小、内容精煉的人物報道。

全媒體時代,用戶習慣了迅速獲取信息,迅速識别是否爲感興趣的内容。要想抓住受衆的眼球,在做人物報道視頻時,需要精心剪輯,通過短視頻抓住精彩瞬間,把最有沖擊力、最抓人内心情感的畫面放在開頭,吸引受衆觀看。此外,爲了加快發布速度,讓人物報道更加立體豐滿,也可将人物報道分段發布,上下段内容要有懸念,像電視劇一樣吸引受衆繼續觀看。

四、堅守社會責任,以故事凸顯人物性格

社交媒體視域下,受衆的注意力十分稀缺,如何在短時間内抓住受衆興趣,使之願意讀下去,這就要求人物報道更注重故事性。用感人、有趣的故事細節凸顯人物性格,減少空洞的描述,更不能直接堆砌事迹材料。

天津海河傳媒中心津雲新媒體集團創作的短視頻《臊子書記》,榮獲第29屆中國新聞獎短視頻新聞一等獎。講述的是天津扶貧幹部宋鵬在甘肅通過互聯網扶貧,幫助村民打造互聯網電商模式,帶領村民走出一條新的緻富路。該短視頻采用了記者跟随式報道,通過深入采訪,用鏡頭記錄宋鵬的扶貧故事,全網訪問量達2000多萬。

社交媒體信息雖然多,但片面、誇大甚至虛假的内容也夾雜其中。因此,要做好人物報道,必須發揮專業媒體優勢,打造深度、立體的人物報道,以更權威更專業的方式,彰顯媒體公信力。

2020年2月22日淩晨,天津濱海新區政協副主席、區應急管理局局長單玉厚在單位宿舍突發心源性猝死。天津廣播迅速派記者深入采訪單玉厚的妻子、兒子、同事等多人,詳細講述了單玉厚從小到大的成長曆程,讓一名從小立志報國的退伍軍人,退伍後盡職盡責的局長形象,在受衆面前鮮活起來。該篇人物報道十分詳盡,長達7000多字,但每段故事都十分生動,網民留言爲這位好領導點贊。由此可見,雖然人們越來越被短視頻所吸引,但是深入、生動、翔實的人物報道仍然能夠打動人心。

五、構建新媒體矩陣,通過多渠道、

多方式呈現,形成規模宣傳效應

新時代的人物報道要想産生影響力,就要做好融合傳播,全面立體呈現人物的典型事迹,通過文字、視頻、圖片等多種方式進行傳播。

天津海河傳媒中心旗下擁有天津廣播、今晚報、津雲新媒體等。2019年,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宣傳報道中,天津廣播、天津廣播微信公号、津雲App等多媒體聯合播發了中共地下黨員、解放天津老戰士等典型人物的采訪報道。天津廣播通過音頻互動H5《歌唱祖國·我接力》、遊戲闖關H5《尋找地下黨》、“嘛叫天津範兒”微博話題互動及專題視頻發布、主題海報等多種形式,吸引受衆在閱讀人物報道的同時,參與互動,受到好評。

六、注重互動性,打造人物報道的爆款産品

以往的人物報道更注重事迹的宣傳,用單向傳輸的方式,即“我說你聽”。社交媒體更注重平等交流,雙向互動。人物報道要有産品意識、用戶意識,提高閱讀量、轉發量。

近年來,很多新媒體小編放下“架子”,有的甚至偶爾賣萌,與受衆互動。通過互動吸引更多用戶參與人物報道評論,而網民“神評論”的出現又再一次把報道内容推向高潮,吸引更多流量。例如,天津跳水大爺,哏兒都養老院的老人們,都是通過網民們互動轉發逐漸成爲熱點人物。閱讀、評論、轉發不僅會提高人物報道的閱讀量,還會使報道流量呈現幾何級增長,成爲爆款産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新聞媒體必須堅守思想輿論陣地,堅信“内容爲王”,不斷創新人物報道模式,讓人物真正走進受衆心裏。

(作者系天津海河傳媒中心主任記者)

     

本文刊登于《中國記者》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