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移动新媒体

【共工新闻社评】在钢轨铿锵中聆听中国经济的脉动

2025-08-27 来源:共工新闻社

共工新闻社8月27日电(评论员 张海峰)盛夏时节,铁路建设的热度比气温更高。成渝中线高铁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建设者在安岳大道特大桥上挥汗如雨;天陇铁路马街隧道深处,工人们正进行最后冲刺掘进;津潍高铁滨东黄河特大桥上,重达数千吨的连续梁完成精准转体。这一幕幕火热场景背后,是一组彰显发展韧性的数据:今年1至7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30亿元,同比增长5.6%,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铁路建设正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注入强劲动能。

稳增长,“铁动力”激活经济循环新动能。铁路投资历来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助推器”。4330亿元的背后,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共振,乘数效应的凸显,铁路建设直接带动了钢铁、水泥、建材等传统产业的需求复苏,同时激活了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活力,与此同时,铁路建设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从专业技术人员到普通工人,铁路工地吸纳了多元化的劳动力群体。在当下就业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铁路投资为稳就业提供了坚实支撑,劳动者收入的增加又进一步拉动消费,形成经济良性循环。这种“一条铁路带活一片产业”的效应,正是中国经济韧性最生动的注脚。

促协调,钢轨编织区域发展新经纬。铁路建设的战略价值,在于打破地理隔阂,重塑经济版图,填补“末梢”空白。集大原高铁将呼和浩特至太原行程压缩至3小时,使丰镇等边远城镇客流量飙升140.5%,昔日的“草原孤岛”跃升为京津冀“3小时经济圈”枢纽;在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高铁加密形成“1小时经济圈”“2小时经济圈”,降低了企业运输成本,提升了产业链协作效率。铁路修到哪里,财富就流到哪里,这句朴素的话语正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得到验证。

绿色“底色”,生态优先绘就铁路发展新画卷。铁路建设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同时,将生态保护贯穿全周期。平庆铁路创新采用干法制砂工艺,替代传统河砂开采,在守护黄河生态的同时实现建筑废料循环利用;怀兴城际铁路廊坊特大桥建设全封闭声屏障,有效降低噪声污染;青藏铁路14公里野生动物通道,让“交通线”与“生态线”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度融入铁路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在西南山区隧道施工中,建设者采用“零开挖进洞”技术,最大限度保护原生植被;东部高铁线路优化走向,避让生态敏感区。这些举措表明,中国铁路建设正在速度与环保间寻求最优解。

当一列列动车组穿越青山绿水,当一座座新车站点亮城市夜空,铁路建设的故事早已超越交通本身——它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平衡器,是科技创新的试验场,更是民生福祉的承载者。铁轨延伸的方向,正是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活力、更加均衡的中国经济新图景。

作者:张海峰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

 

责任编辑:李晓彤

头条阅读

最热资讯

精彩推荐

Copyright 2015-202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主管: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 主办:共工新闻社新媒体中心

关注X(原推特)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