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1月19日电(通讯员:羅寬前)漢江的黃昏,夕陽為渾濁的江浪鍍上一層金箔。00後施工員潘志明站立在快艇船頭,安全帽下是一張被江風磨去稚氣的臉。他指尖輕點,測深儀螢幕上數字跳躍,仿佛在捕捉這條古老水道的呼吸。而一年前,他還是個對著圖紙手足無措的“航道小白”。

這場蛻變,始於漢江興隆至蔡甸段航道整治工程,也就是中交三航局在漢江航道領域的“破冰之作”。233公里的航道線上,11公里長的狗頭灣灘段是公認的“硬骨頭”。網狀水流千年沖刷,三大淺灘如匍匐的巨獸,每年吞下萬噸泥沙。但令人驚訝的是,征服這片險灘的團隊平均年齡僅26歲。
“年輕人不怕底子薄,就怕沒舞臺!”專案經理李帥的話點燃了這群青年的鬥志。技術導師陳磊的第一課,沒有枯燥的理論,只有投屏上刺眼的“失敗案例”。
“清淤量達標了,為何半個月又淤積?”
陳磊調出水流視頻,江浪在螢幕上劃出白色漩渦,“看,這是雙向回流,逆著水流規律施工,就像想用手攔住江水。”他畫著示意圖,沿海工程的實戰經驗與漢江水情碰撞出火花。在這裏,職稱等級被遺忘,只有思維的亮光在黑暗中彼此照亮。
真正的考驗在JP4護岸段降臨。這裏不僅是“淺灘+回流”的複雜水域,更橫跨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施工前,團隊要頂著38℃高溫,用紅外設備追蹤鰱鱅魚的洄遊路徑。施工中,邊坡屢次坍塌,夜不能寐的年輕人幾乎把圖紙攥出水來。

轉機來自陳磊帶著技術組紮進江邊的七個日夜。他們發現當回流衝擊超過30度,硬質護墊如同用紙牌抵禦洪流。“何不讓自然幫我們?”陳磊抓起一把混著草籽的泥土,“用植物根系固土,用護墊消能,這才是與江水共生的智慧。”
接下來的一周,潘志明和同事們成了“灘塗上的逐浪者”。正午的泥沙燙得站不住腳,汗水在他後背析出白色鹽晶,手上水泡破了又長。他卻咧嘴一笑,“現在看水流比看圖紙親切,它是有生命的。”歷經數十次試驗,他們終於找到護墊與植被的最佳配比。這項成果不僅讓航道通過驗收,更化作省級QC成果,為內河生態護坡點亮燈塔。
在“雙導師帶徒”機制下,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生長。90後萬鑫斌曾因進度滯後焦慮不堪,陳磊卻帶他走進興隆船閘的轟鳴中,“我們現在多花一天優化,未來船舶就能安全航行數十年。”這番話如江風拂去迷霧,萬鑫斌精心雕琢每個細節,他主導的護岸工程最終成為全線樣板。

如今專案部那面“人才牆”,仿佛一條微縮的星河:5項省級QC成果、3項專利、上海市先進工作者……每個名字背後,都是從青澀到擔當的跋涉。更可貴的是,80後掌舵、90後扛梁、00後成長的梯隊已然形成。
當千噸貨輪拉響汽笛駛過整治後的航道,粼粼波光中倒映的不只是通達的黃金水道,更有一代建設者與江河相濡以沫的成長密碼——以實戰為爐,以傳承為火,讓青春在祖國需要處淬煉成鋼。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