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香港专题电(雷良)2025年3月20日,农历二月二十一,春分,川西高原的松潘县还是春寒料峭,松潘县十里回族乡三岔坝村笼罩在一片纷飞的春雪中,四川盛豪(黑水)律师事务所郭炯律师,冒着零下的严寒和湿滑的山路踩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了村庄,此行的目的,是郭炯律师接受了阿坝州法律援助中心的指派,为一起跨度近四十年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找出证据,厘清真相对当事人进行的法律援助。

三代证书“地块不一”,历史难题如何破解

松潘县十里回族乡三岔坝村和大屯村是回、汉、藏、羌等多民族聚居地,海拔3200米,两村相邻,因为历史原因,大屯村有少量土地在解放前和集体经济时代权属上属于三岔坝村,在1985年第一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后,三岔坝村村民邓某与大屯村村民蒋某为方便耕种而互换土地,随着第二次、第三次土地承包时地块名称的变化与地块的合并,两家对互换土地的权属产生争议,矛盾焦点在于1985年第一轮土地承包证与2017年第三轮确权证上地块名称、面积、四至界限记载存在差异,加之其中一方当年具体交换耕种土地的当事人已过逝,现在的继耕者对当年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造成纠纷多年未解。一方当事人多次向各级机关寻求帮助,但因一方出尔反尔,致使纠纷一直未得到有效的化解。

穿越时空,踏雪寻证

面对复杂的农村土地政策沿革,争议地块历年国家建设部分征占用,和诸多客观事实但无文字记录、档案大部分缺失的现状,为还原真相,郭炯律师到村里走访了多位七八十岁的老党员、老干部,这些老党员老干部有的是建国前就生活在三岔坝村里,有的是从建国后到如今所有土地政策的亲历者,有的担任过生产大队队长的、大队会计的,82岁的老会计拿出泛黄的1985年第一次土地承包的证书,带着郭炯律师到争议地块现场查看界限,雪水浸湿了裤角,笔记本上的字迹被哈气晕染郭律师越问越细越深入,“地块是怎么合并的?”第二次、第三次土地承包时实地测量的情况“”地块的名称变更是怎么确认的“紧接着,郭律师辗转乡政府和县科农局:在十里回族乡档案室查阅历年土地调整文件,与分管领导长探讨民族地区土地政策特殊性和历次调解的难点,在县科农局调取2017年确权原始测绘图纸,向经办人员求证技术规范。二天时间里,她的调查笔记密密麻麻记满二十余页,手机里存下上百张档案照片。

细节之处见真章:法律人的温度与担当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统计测量和确权过程中,需要反复确认核对,否则可能毁掉几代人的邻里情。”郭律师的办案手记里这样写道。面对错综复杂的线索,她白天走访取证,夜晚伏案梳理:将三轮承包政策对照制表,标注12处关键证人证言,手绘三版地块变迁示意图。将2017年确权存在同一地块登记在不同村的两家人的承包证书上这一事实最终形成逻辑严密的证据链。

春雪化雨润民心

如今,这起纠纷已进入法律程序。郭炯律师提交的27页证据材料中,既有老村干部的手写证明,也有卫星定位数据对比分析,更承载着一名律师对客观事实的尊重,对法律程序的敬畏。正如三岔坝村村书记白所言:“郭律师踏雪而来的身影,让老百姓看见:无论历史积案多复杂,总有人愿为公平正义溯本清源。” 当事人更加感动:虽然最终还没有我要的结果,但是从郭律师认真细致的工作中,我已经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风雪终将消融,而法治的温度,正随着一位位法律工作者的步履,渗入群山褶皱间的每一个村落。

作者:雷良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