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保護中華民族“根”和“魂”的高度,浦江縣委原常委、宣傳部原部長徐利民全身心投入上山文化研究宣傳,推動“萬年上山”成爲聞名全省乃至全國的文化IP。
2022年9月20日,徐利民因病逝世,終年52歲。2024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布他的先進事迹,追授“時代楷模”稱号。
讓我們透過一段段記憶,走近“時代楷模”徐利民。
堅定信心,他有一股子癡勁
2019年12月,浦江縣委成立上山文化研究、宣傳與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徐利民出任常務副組長,扛起推動上山文化研究與宣傳的重任。接手工作之初,盡管面臨許多壓力和考驗,但徐利民心中十分笃定。他在筆記中寫道,“前方路漫漫,關鍵要啓航”,“上山申遺必須堅定信心”,“我們目标更應放遠”。幹部不僅要有擔當的寬肩膀,還得有成事的真本事。剛開始接觸考古、文物、申遺等工作時,徐利民完全是個門外漢。爲了學習、了解、宣傳上山文化,他不僅在辦公室堆滿了考古類書籍,還動筆寫了二三十篇相關文章,幾乎成了半個專家。
“爲什麽這麽投入?”徐利民的妻子周衛紅曾這樣問他。徐利民回答:“要做點事情。”回想起丈夫對上山文化的投入,周衛紅說:“他花在上山的時間可比花在女兒身上的時間多多了。”
這些年來,上山遺址吸引了許多專家學者前來考察調研,隻要有時間,徐利民都會陪同講解,各種數據、典故信手拈來,不少第一次見面的人還以爲他是個研究員, “比專業的講解員講得還要專業”。
敢想敢幹,他有一股子闖勁
爲了推動上山文化遺址群申遺工作,徐利民想:“要是能得到袁隆平、嚴文明等知名專家的支持就好了。”說幹就幹,他想盡辦法聯系上這些專家,多次登門拜訪、虛心求教。被徐利民的熱忱和執着所打動,袁隆平爲上山遺址題詞“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嚴文明不但爲上山遺址題詞 “遠古中華第一村”,還興奮地錄下一段視頻:“稻作農業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上山是世界級的!”
“上山申遺,徐部長有一種‘一刻也等不起’的緊迫感,帶着我們向前沖。”上山文化主要發現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說。
2021年是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徐利民提出要去中國國家博物館辦展。“如果能在國字号的博物殿堂展覽,那意義可非同一般啊!”周圍人還在猶豫之時,徐利民已經在四處聯絡,風風火火行動起來了。
爲了辦好這次展覽,徐利民沒少花心血。參展的近200件上山文化早、中、晚期文物,是徐利民帶着人一件一件精挑細選出來的,布展的位置、字号的大小他也逐一核對,展覽的名字“稻·源·啓明”,也是徐利民和專家反複推敲确定的。
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一鳴驚人,成爲首個在國家博物館辦展的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由于展覽效果很好,特展兩次延期,前後持續了5個多月。徐利民開心地說:“我們賺到了,賺到了!”
久久爲功,他有一股子韌勁
幹事創業既要有看得見、摸得着、可感知的實效,也要做爲後人做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這樣的潛績,徐利民積下了不少。
他牽頭推動繪制了一份跨越15年的“上山申遺與建設路線圖”。“退休以後,我的後半輩子都要跟上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徐利民對上山文化的未來滿懷憧憬,“如果最後申遺成功,就不枉此生了。”
“功成不必在我,奮鬥必定有我。”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徐利民牽挂着的仍是上山的工作。
病痛嚴重時無法使用手機,他就讓身邊人編輯好信息讀給他聽,确認後再發送出去。隻要身體稍有好轉,他就拿起手機布置工作,手術前夕還在通過電話用沙啞的嗓音聯系申遺專家來浦江指導……
徐利民和同志們的努力,讓上山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不斷迎來“高光時刻”。上山文化内容被編入全國義務教育教科書,上山遺址相繼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入列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爲上山文化申遺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4年5月,中國科學院等研究團隊在浦江縣發布了上山遺址水稻起源最新重大成果。這項成果以研究論文的形式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志發表,進一步确認了中國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上山文化在世界農業起源中具有重要地位。
來源:求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