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德,安徽省績溪縣家朋鄉人。他是來自大山裏的農民的兒子,沒有什麽特殊背景,1978年踏上從軍之路,1984年他放棄了在部隊提幹和轉業到政府當幹部的機會,毅然決然選擇了回鄉創業之路。他白手起家,辦起“家德鋼構”廠,一步一個腳印,經過三十多年的拼博,從全國1600家同行中,沖進前400強之列,雖然還隻是百人職工的小企業,卻成爲了縣内的納稅大戶之一。
他中專畢業就走向了社會,自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堅守一顆通過努力創造未來的初心,他從不玩牌、不搓麻将,也不爲任何社會時髦所誘惑,隻注重參與縣文化和體育健身活動。他的企業越做越強,他慷慨的拿出利潤的一部分捐助家鄉各項公益事業,也熱心資助困難的員工或家屬。在他良心得到安慰之後,他把大部分收益都投入到了收藏事業中。樂此不疲,無怨無悔,持之以恒,他最終善因結成善果,對文化的愛和對家鄉的愛,引導他将自己的收藏成果展示給鄉親和世人,爲此他建起了“許氏博物館”,此館已經名列“2019全國博物館名錄”之中。這些記載了許家德先生的心路曆程。
一、受曆史文化的熏陶,樹立崇尚偉人的文化理念。
正如毛主席說的:“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許家德的收藏愛好就是起因于對毛主席的熱愛。
他是出身于解放後翻身農民家庭的孩子,兄弟姐妹多,一母七胞,比他小1歲的妹妹出生不久,父親即亡故,緊接着母親又久病無錢治療而癱瘓,一直到1978年,他中專畢業參軍前,他都是生活在家庭貧困的陰影裏。
許家德清楚記得,1958年,二哥許家傑應征當兵。那時他才4歲,已經會唱《東方紅》,雖然還不明白歌詞的意思,唱得也很走調,但他卻已明白哥哥是去當人民大救星毛主席的兵,所以他就唱着這首歌和家人歡送哥哥。1968年,二哥在部隊被選爲 “學習毛澤東思想的先進分子”,當年9月15日代表部隊去北京,毛主席接見了他。他二哥還買了幾百本老三篇寄回家鄉,讓學校發給學生和老師。9月30日他不幸因公犧牲,年僅30歲,副團職。遺物送回家後,箱裏僅有幾件平時換洗的衣物,一套毛選四卷和分裝在幾個像框裏的幾百枚毛主席像章。當時還是家朋小學五年級學生的許家德,也是紅小兵,已經知道家族同輩人中的許家朋是一位了不起的志願軍英雄,也覺得二哥也同許家朋一樣了不起!他要像二哥那樣把毛主席當神來崇拜!從此以後,他開始收藏毛主席像章、照片、各種版本的書籍,不管到哪裏工作都帶着。1976年出去讀技校、招入到部隊,1984年轉業回家鄉工作,都始終帶在身邊。并且,一有零錢,就收藏和毛主席有關的各種文物。
雖然,曾經一度,社會上有人以“毛主席是人不是神,有功也有過。”爲由,出現漠視甚至歪曲毛主席的曆史功績。但是,許家德始終堅定認爲:毛主席是偉人,他給中國曆史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堅信毛主席,堅信共産黨。堅信社會主義不會錯。自己收藏有關毛主席和其他偉人内容的文物,不僅表示自己對毛主席和其他偉人的始終不渝的尊敬,也是對偉人的革命曆史文化的保護和弘揚。所以,他不管走到哪裏,一見到毛主席像等物品,沒有錢借錢也要收購。當文物市場開放時,他就已經擁有了今天博物館中“偉人廳” 的幾千件展品。
二、把家國情懷用在收藏上,通過收藏認知中華文化,保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民族文明。
一個對本民族的曆史和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就會缺乏一種歸屬感。多年來,許家德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身處文物市場開放的條件下尋求自己的心靈歸屬?如何在多元化的文化環境中珍惜、維護、繼承、發揚自己本民族的,尤其本地域的文化精神和傳統?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講的:“感覺到了的東西不一定理解它,隻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隻能解決現象,理論才能解決本質”。 許家德在收藏有關毛主席和其他偉人内容的文物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經典藝術品是經久不息的傳統文化,是千百年的文化積澱和精神源泉,是曆史遺存的精華, 這不僅是中國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也獨放異彩,時不時被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輝煌曆史文化所震撼,認爲隻有文化才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生命線。有了這種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許家德的心靈也就找到了歸屬,就是把收藏保護和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當作自己不可推脫的責任。這責任不僅讓他開闊了曆史文化的眼界,擴大了收藏文物的内容,也堅定了他孜孜以求、毫不懈怠尋找文物精品、珍品的腳步,尤其那些蘊含古徽州地域曆史文化的物件;更有一種不達到目的誓不罷休的氣慨。
2004年,一位收藏好友告訴他有一對9層透雕的精緻窗欄闆,是徽州本地的精品,被一位上海人收購,準備以25萬元出手。時已臘月二十八,許家德立即請朋友帶他去找到那位上海人,經過幾個小時的說勸,終于以22萬元讓給了他。還有二塊7層精品木雕闆,杭州一位老人已支付定金,他心想無緣了,仍然沒有死心。後來聽說又以10萬元轉讓賣給了杭州的一位老收藏家,就一直關注着其動向,曆經十年後,機緣巧合終于又回到了他的手中。
2006年的一個偶然機會,他看到一塊題名“跋羅堕尊者”(騎鹿羅漢)的羅漢瓷闆,落款爲“黟山王大凡畫”,立即想到黟山是黃山的古稱,王大凡因先祖居于黟縣,故号“黟山樵子”。

他是珠山八友的發起人之一, 從1928年到1949年,他一直率領同仁,爲中國陶瓷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而努力貢獻。珠山八友的“文人畫派”,藝術之所以與六百年的官窯瓷器并駕齊驅,成爲中華文化的雙子星座,兩峰輝映,就是八友的藝術作品中閃耀着文化的光芒、曆史的光芒、精神的光芒。他筆下的仙釋人物《新八仙》和《十八羅漢》,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而是充滿着人性、人情味、有血有肉的人。許家德想到這裏,興奮無比,二話沒說立刻收購了下來,并開始了追蹤其他17塊瓷版畫的艱難曆程。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了三年的時間,至2009年,終于在江西,安徽,江蘇三省地的一個個民間收藏愛好者手裏高價收齊了這一套瓷闆作品。2016年,一位瓷闆鑒定人建議他拿到香港嘉德拍賣公司以800萬元的起拍價參拍,他斷然拒絕了,說:“我千辛萬苦、不惜重金收齊它,不是爲了賺取巨額利潤,而是爲了這套精美藝術品以完整的面貌,展現于觀衆面前。”
2015年,他聽說某處某人那裏有一幅乾隆時徽州休甯人在杭州創作的10米長、0.3米寬的《織錦圖》長卷。他聯想到這長卷正是反映康幹盛世時期,徽州人安于男耕女織和平生活的景況,就又邁開步伐上了追蹤之路。經過長時間的尋訪、追蹤,終于高價收到了這幅長卷。
三、按照收藏科學,建立反映徽州文化傳承的特色博物館(許氏博物館)。力所能及的做好系統收藏。
經過堅持不懈的三十多年努力,許家德有了5萬餘件藏品,有偉人像章和畫像、偉人瓷器、玉器、青銅器、名家書畫、琥珀、瑪瑙、琺琅、翡翠、古錢币、奇石、金銀飾品、古籍善本、文房四寶、金石、工藝品、明清家具、象牙佛像、牌匾楹聯、明清徽派三雕、陰沉木、名貴紅木等等,其中有許多屬國家一、二、三級文物珍品。他覺得不能讓它們繼續深藏于倉庫中,應該盡早整理出來,向世人重現其地域曆史文化的?麗奪目的風采。于是,他邁出第三步,在績溪縣城徽山大道旁,建起一座五層(另有一層地下倉庫)樓的、反映徽州文化傳承的特色的“許氏博物館”。
面對幾萬件收藏品,有人勸他:“不妨篩選出精品來展出,其餘的可以再去換取精品,這博物館的檔次便會越來越高。”他笑笑,毅然回答道:“不!每一件物品都是曆史文化的載體。所以,我收藏既不爲利,也不爲名,是在收藏曆史。什麽叫曆史,今天便是明天的曆史。即使是今天的普通仿制品,也注入了今天這一日的曆史内容。尤其讓它流散在市場,爲少數人觀賞、赢利服務,不如我集中在博物館裏,供大多數人觀賞,重溫曆史,弘揚文化。何況,我一開始就打算,最終要将這所有捐藏品捐獻給國家,哪能改變初衷,得而複棄!”又有人開玩笑說:“既然不爲名,以後又要交給國家,冠名‘許氏’是不是……”他笑着回答道:“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也考慮了好久,我這個博物館,無論從性質,還是内容,都想不出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想來想去,覺得‘許氏’既是我們縣的大姓之一,就代表了一部分人民,也沒有突顯我個人的意思。名稱麽,也隻是個符号,暫時用着,将來交給國家後,政府自然會重新命名。”

經過認真分類,以明确的主題分設九個主題廳:
1、紅色文化廳:
紅色文化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在實現中華民族的解放與自由的曆史進程中和新中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時期,整合、重組、吸收、優化古今中外的先進文化成果基礎上,以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科學理論爲指導而生成的革命文化。展現紅色文化獨特的價值功能,不僅有利于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性,還對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的紅色文化産業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農耕文化廳:
徽州農民在長期聚族而居、漁樵耕讀、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産中孕育、形成的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農政思想、鄉村管理制度等等,以不同形式延續下來的精華濃縮并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形态,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理念已廣播人心。與今天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的理念不謀而合。對于培養後代子孫,孕育出愛國主義、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集體至上、尊老愛幼、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鄰裏相幫等文化傳統和核心價值理念,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3、徽派古建文化廳: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錢塘江上遊的新安江流域(徽嚴地區——一府六縣及淳安、建德)、浙西的婺州、衢州及泛徽州地區(江西浮梁、德興;安徽旌德、石台)。徽派建築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镂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它在總體布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在平面布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以馬頭牆、小青瓦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檐、曲徑回廊、亭台樓榭等的和諧組合,最有特色;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風格清新典雅的石雕、磚雕、木雕裝飾在門罩、窗楣、梁柱、窗扇上融爲一體,或富麗堂皇,或清新簡樸,各具特色。

4、匾聯文化廳:
“匾聯”即指匾額和楹聯,是徽州民居和祠堂、廟宇、園林建築物中不可或缺的裝飾部分,不但能點綴廳堂、樓榭,裝飾門牆,在園林中往往表達了造園者或園主的思想感情,還可以豐富景觀,喚起聯想,增加詩情畫意,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是徽州傳統園林的一個特色。匾額以三字四字的爲多,橫置門頭、牆洞門和廳堂上壁,一般爲家族堂名、景點名稱或對家族、景色的稱頌。楹聯與匾額相配,或樹立門旁,或懸挂在廳、堂、亭、榭的楹柱上。楹聯字數不限,講究詞性、對仗、音韻、平仄、意境情趣,是詩詞的演變。特别是名聯、名匾,不但景觀添色,還是優良家訓家風的文學藝術表達形式。如“傳家無别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儉與勤” ,發人深思。
5、文房四寶廳:
“文房”就是書房。“四寶”指筆、墨、紙、硯四類書畫用具,已是今人皆知的常識。“文房四寶”不僅是具有極強的實用價值的文具用品,也是融繪畫、書法、雕刻、裝飾等爲一體的藝術品。其藝術價值在于它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結合、天然美與人工美相結合的藝術品。所展示出的不僅主要産于徽州曆代的“文房四寶”産品,而且還有古徽州學子和商人在各朝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告訴人們,在舊社會生活那麽堅辛,還要執着地教子傳承曆史傳統文化和技藝,正是一代代徽州人的不懈努力,才有千百年古徽州曆史文化輝煌。今天我們更應該負起傳承的時代責任。

6、陶瓷文化廳:
陶瓷器是一種工藝美術,也是一種民俗藝術,表現出相當濃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廣泛地反映了我國人民的社會生活、世态人情和我國人民的審美觀念、審美價值、審美情趣與審美追求。我國人民有一個好傳統,不管處于何種時代、何種處境,都熱愛生活,追求幸福、和諧、吉祥。因而,表現喜慶、幸福的祥瑞題材,自古及今,一直是陶瓷的一個重要的題材和一個基本的文化特征。中國聞名于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7、宗教文化廳:
宗教是一種群體社會行爲,它包括指導思想(宗教信仰),組織結構(宗教組織,如教會,宗侶),行爲規範(宗教組織内的活動,如祭祀,禮儀),文化内容(宗教建築,宗教繪畫,宗教音樂)等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人類在具有社會組織結構後,有意識地發展的一種社會行爲,其根本的目的是培養和維護人的社會性,從而維護人類社會組織的正常運行。徽州宗教是中國傳統宗教文化的一個縮影,同時又呈現出濃厚的徽州地方特色。佛教、道教、儒教等三大宗教在古徽州一府六縣(黟縣、歙縣、休甯、婺源、祁門、績溪)境内長期廣泛流行,還有自然神和鄉土神這兩類。自然神主要表現每年定期舉行以驅邪納吉、祈年報恩爲主要内容的各種大型神會、傩舞表演。所謂鄉土神,就是對本土曆史上湧現出的傑出人物的神化。祭祀的多是對本地開拓和發展作出貢獻的真實人物,比如汪公(華)廟、朱文公(熹)祠等。展示宗教神像和物品,旨在在精神上賦予人們智慧和自律心,使每個人都能自發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沖動,重視社會福利、慈善事業、揚善去惡、協調人際關系、穩定人群等,從而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進而對整個社會風氣産生正面影響。
8、古玩雜項廳:
古玩收藏在中國是一個恒久而常新的話題。它表現了中國人的生活态度、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寄托着中國人對于傳統的推重,對于厚重的文化沉澱的崇尚。通過古玩藏品的展示,讓人們既享受到文化藝術之美,又明确古玩收藏與文化的關系,與個人文化學養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從而在收藏實踐中自覺地去學習、研究,深入發掘藏品的文化内涵和價值,爲我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一份有益貢獻,也是爲世界文化寶庫添磚添瓦。
9、休閑體驗廳:
休閑文化,是指人類通過休閑活動過程所形成的價值觀念、語言、思維模式、藝術等物質成果和杜會關系的總和。包括休閑主體文化、休閑客體(休閑場所、設施)文化和休閑中介文化。休閑文化概念的提出,不僅意味着現代休閑活動已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而且表明休閑活動的展開與人類文化的交融又生成了新的文化層面,休閑文化成爲現代社會高效的社會生活和優質的個人生活的重要标志。2015年,發達國家全面進入“休閑時代”。我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改革發展的飛速變化,休閑與休閑産業的發展勢頭趨勢也超乎人的想象。因此,在這一大背景之下,“許氏博物館”增添了休閑體驗廳,旨在積極地引導人們文明、健康、科學的休閑度假。

四、做好家鄉的文物保護維修,整合徽文化資源,發展生态文化旅遊産業,爲家鄉建成小康社會做出貢獻!
如果說,“許氏博物館”隻是全國千百個民間博物館中一朵小花的話,那麽許家德爲家鄉發展地域文化旅遊而保護生态、古建築的所付出的努力和貢獻,則是唱着一首無聲的歌。
這裏僅舉三件事,就足以讓人們刮目相看,就可以看出他高瞻遠矚的眼光、寬大厚實的胸懷、堅定不移的意志、縱橫捭阖的魄力。
1990年7月,績溪遇到幾十年不遇的洪災,一股山洪将許家德的老家磡頭村攔腰沖毀。其中一幢是政府爲立特等功,獲一級英雄戰鬥稱号,并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

金星獎章的許家朋烈士重建的祖屋片瓦無存,屋子地基成了一個九十度的陡坡。許家德看在眼裏,痛在心裏。那時,他創業伊始,傾力爲家鄉重建捐資。事後他頭腦裏萌生一個理念:抗災、救災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防災。而防止水災最重要的則是養好河流源頭的山場,保護生态平衡。1997年,他聞訊林業部門将請宣城拍賣公司來主持拍賣戈溪河源頭之一的仙人庵山場上幾百立方成材杉木,立即騎着自行車走東家,串西家借錢,硬是湊足了27萬元押金,氣喘籲籲地趕到拍賣現場,交給拍賣公司。拍賣公司工作人員看到他從一大旅行袋裏倒出一紮紮人民币,竟然還有許多是一、二元票面的,都爲他這種精神所打動。當然,感情歸感情,市場運作還得按照市場法則進行,尤其當着八家竟拍人勢在必得的眼光,更沒有任何理由好講。拍賣儀式正式開始了,起拍價爲170萬元,開始是10、20萬地一檔檔唱價,唱到200萬時,就隻剩下許家德和一位浙江老闆兩家。許家德明白那位老闆的最終目的就是企圖從這一山成材中獲得巨額利潤。他暗下決心,哪怕變賣了剛起色的“家德鋼構”長,也要竟拍到手!唱價的檔碼越來越高:240萬、270萬、300萬……當對方叫到380萬時,許家德明白超過200萬,不但賺不了錢,反而還會倒貼一筆砍伐、運輸費用及其稅收,對方隻是在與自己叫闆,現在已經到了極限,又想試探他的魄力。何況他自己之所以參加竟拍原本就不是爲了赢利,而是爲了保護家鄉生态,隻化了27萬押金達到了這一初衷,太值了!于是斷然叫出了一句戲劇性的價碼:“381萬!”。他成功了,他不但沒有砍去那些杉木,反而在空缺山地上補種上了杉木和山核桃樹,交與了村委會。
磡頭村是許氏千百年聚族而居的古村落。“磡頭磡,上床三檔磡!”這句民間熟語概括了村莊的地形地貌。村區古建90%以上爲明、清、民國所建,古貌依舊。老村區長1公裏多,寬約500米,兩頭小、中間大,形似金魚。發源于村南高山大嶺的雲川溪,從村頭到村尾的水位落差近100米。還有許多小溪,流經東半村,彙注雲川溪内。大小水溪,流水潺潺,整個村莊都沉浸在一片流水聲中。沿溪岸邊的兩條街道,名爲“水街”,用花崗岩條石鋪就,臨溪的街邊護以花崗石欄杆。街道随溪流落差而設階級,房屋沿街随殂就勢而建,村落依山傍水而成。民宅多爲内開“四水歸明堂”(俗稱“天井”)的兩層樓房,結構爲三間兩過廂,合理實用。古建築專家贊爲“徽州古村落一顆明珠”,是安徽省政府1989年批準的第一批“曆史文化保護區”之一。自2007年以來,每年3月底4月初,在此舉辦績溪縣油菜花文化旅遊節和全國攝影大賽。屆時,來自全國的攝影愛好者和成千上萬遊客湧來,卻苦于無處停車。其實早在2006年就觸動了許家德那顆報效家鄉的熱心。他毅然出資65萬元,買了9畝山地、菜園地,苦口婆心勸說幾十座古墳墳主将其搬走,建起6千多平方米的停車場,無償交給鄉政府安排使用。
許氏宗祠(1998年定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爲明代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所建,形制雄偉,氣勢恢宏。有一座嘉靖十六年(1537)許金爲祖母章氏樹立的四柱三門五樓“節婦”石牌坊,其形制、規模、雕刻等都不亞于同時期官府爲胡富、胡宗憲立的龍川“奕世尚書坊”。既非跨道而立,亦非位于家居之前,而是設于許氏宗祠的正門前,這種宗祠與牌坊的布局,在我國傳統男尊女卑的宗法社會背景中實爲罕見。如果說磡頭村是“徽州古村落一顆明珠”,那麽,這祠堂和牌坊則是明珠上耀眼的光點。民國時,祠堂即用作于小學,近百年的不斷改建,而中進享堂和牌坊有幸保存下來。“文革”結束後,繼國家修複龍川胡氏宗祠後,各地民間陸續集資修複一批宗祠。磡頭許氏衆人同樣也躍躍欲試讓這顆明珠重放光彩。可修複它沒有上百萬都不用想了,而村中除了農民,大多是工薪人員,能出資十萬以上企業家屈指可數。村人想的自然也是許家德所想。爲了開發家鄉的旅遊事業,“舍我者誰!”許家德又一次自動肩負起這個責任。他廣泛征求意見,集思廣益,自己動手,制訂出修複方案,繪制出施工圖紙,交給施工單位。緊接着,不斷地跑市、跑省,争取文物、教育部門的支持,收回學校,折去教學樓,辦理申報,獲得立項批準。曆時八年,終于将許氏宗祠修複完工。
以上僅是人們所熟知的一個大概,至于許家德所經曆的艱難曲折,所嘗到的酸甜苦辣,難以盡述,隻有他自己知道。當人們問起時,他淡淡一笑,回答道:“沒什麽。身爲一個共産黨員、轉業軍人,力所能及地爲家鄉做了這點事,應該的。點點滴滴都記在心裏,還能算是對黨、對人民、對社會的養育之恩的回報嗎?”
由此可見許家德收藏的是民族文化與鄉情,他也在釋放着民族文化與鄉情。這是源于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績溪是曆史文化淵源深厚的地方,這裏是胡宗憲,胡雪岩,胡适等曆史文化名人的故鄉,是抗美援朝戰鬥英雄丁家朋的故鄉,是原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故鄉,這裏的曆史文化基澱深深的影響和教育了許家德,也成就了許家德。許家德帶給我們的思考是:記住鄉愁,珍愛遺産,傳承久遠,這是我們都不容回避的立身回答的命題,如何與曆史同行?如何與現實相伴?如何追逐夢想?肩負起火熱的責任和使命的擔當,才能讀懂生命和生活的真正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