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雁峰区人民法院第八审判庭的灯光自下午3点半一直到晚上的9点10分,一起千万的继承纠纷案在法官的主持下,终于圆满落幕。法官、书记员为了化解矛盾,把晚餐都忘记了,想想原本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的庭审记忆,到如今的兄妹都能够彼此放下、主动言和,突然让我有了动笔写稿的冲动。

这篇标题为《以情为桥 以法为盾!雁峰区法院力解继承纠纷,守护“家的温度”》的文稿,从来不是“刻意讨好”,而是案件亲历者对法官“用法解纷、以情暖心”的真诚记录,藏着律师为法官写赞许稿的最真实逻辑。
法官守住了律师心中“法律该有的样子”
继承纠纷案件本身是最“磨人”的案子,它不像商事纠纷案有清晰的交易规则,藏在“遗产分割”背后的,是多年的亲情隔阂、老人未说出口的遗愿,甚至是兄弟姐妹间的委屈与不甘。这起案子我的当事人是家中老大,他起初的要求是“分割遗产必须要把自己帮被继承人借贷的630万元债务从遗产中优先清偿”;小妹觉得“父亲生前最疼她,位于长沙的房产虽登记在父亲名下,其实是赠与她未来的婚房”,三弟则认为“海南房子该归他们”……第一次调解就互不相让,陷入僵局。
但雁峰区法院的法官没像“走完流程”就直接判决了事,而是运用“穿透式”的说理找大家聊,用亲情消解意见、用法理化解心结。最让我触动的是,法官特意跟我的当事人说“长兄当父,父亲不在了,不要让遗产把这份亲情拆了,你的确为帮助老父亲付出了很多,没有亏着父亲,也没有亏着兄妹情,应该率先树榜样,吃亏是福,要紧紧的把兄弟姊妹团结起来”,那一刻连我都鼻子发酸。
律师办继承案,最怕“赢了官司,输了亲情”,我们期待的不只是“依法判决”,更是“案结事了人和”。法官在这起案子里做的,正是把“冰冷的法律条文”揉进了“滚烫的亲情”里:他没回避矛盾,也没敷衍调解,而是用“翻老事、拉家常”的耐心,让兄弟姐妹既懂了“遗产该怎么分”,又记起了“小时候一起跟父生活的样子”。这种“看得见的公正”“摸得到的温暖”,让我觉得必须写下来——这不是赞许,是把法官“守住法律温度”的样子,讲给更多人听。
法官的专业与共情,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很多人觉得律师和法官是“对立面”,其实我们是“一起解决问题的人”:律师想帮当事人争取合法权益,更想让当事人“服判息诉”;法官想依法裁判,更想“化解矛盾不留下后遗症”,而这起案子里,法官的做法让我们的“目标拧成了一股绳”。
这起案件如果判决的话,也就是继承人均继承遗产的6分之一,但姊妹间的诉讼还会不断,矛盾更会恶化。如今调解成功,各方的利益均得到了平衡,既平息了纠纷,又挽救了亲情。这种结果对我来说,比“打赢官司”更有成就感——而这份成就感,离不开法官的配合:他愿意听我讲当事人的“隐情”,愿意用专业说服当事人。从而律师为法官写新闻稿其实是想告诉同行:法官的专业、耐心与共情,能让律师的代理工作更顺畅,这种“良性互动”值得被看见、被认可,因为它能让整个司法生态更高效、更温暖。
法官的真诚,不仅感动了我们律师,也深深地打动了各个当事人。昨天,当事人向法官赠送锦旗时,法官笑着回应:“这是我该做的,你们一家人好好的,比什么都强。”
这句“这是我该做的”,正是律师愿意为法官写赞许稿的全部原因:我们赞许的,是法官在继承纠纷里“既守住法律底线,又护住亲情底线”的专业;是法官愿意跟律师一起“帮当事人解心结”的真诚;更是法官用行动证明“法律能守护‘家的温度’”的信念。这样的法官,值得被文字记住,被更多人看见。
本文作者:许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