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率先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坚决维护统一战线的团结与稳定,凝聚起全民族的磅礴力量,构筑起全民族抗战的钢铁长城,汇聚成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为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凝聚全民族力量“回望历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后,中华民族面临着外患深重、内忧加剧的严峻形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叶扬兵表示,日本自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东北后,不断向华北扩张,借助《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蚀中国华北主权,并策动“华北自治”,企图将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中华民族站在了“抗日则生,不抗日则亡”的生死抉择面前。在此危难之际,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抵御外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率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积极倡导并推动形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对国家存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了全国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激发了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强大力量。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巩固,使曾经涣散的中国实现了空前团结。四万万人同心同德、共赴国难,汇聚成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侯中军表示,通过发展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发动并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不同阶级、不同政党在抵御外敌、挽救民族危亡方面达成空前一致,展现出超越党派和阶层利益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郭道久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再度合作,使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形成战略配合,还广泛团结了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地方实力派等各方力量,使社会各阶级、海外华侨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意志和行动高度统一。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孙文广提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并不断发展统一战线,领导人民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再度合作,组织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承担起正面抵御日军的重要任务;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积极呼吁团结抗日,通过舆论、动员等多种方式支援抗战;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同心协力,积极投身抗日斗争。
叶扬兵谈道,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全国进入了共赴国难、全面抗战的新阶段。在统一战线引领下,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等中间力量也积极加入抗战,各阶层民众被广泛动员,形成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局面,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同时,众多国际友人奔赴中国战场,以实际行动支援中国抗战,不仅增强了抗战力量,也打通了国际舆论通道,为中国抗战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坚持团结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核心任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维护统一战线,成为团结抗战的坚强核心,通过政策引导、实践合作与利益协调等多种形式,最大程度凝聚抗战共识,形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策应的有利态势。
南京师范大学统一战线与治理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钱再见认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坚持“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秉持“抗日高于一切”的原则,实行人民战争,使各阶级聚焦于共同的抗日目标,坚决维护统一战线团结,确保“团结抗战”始终成为主流。
郭道久表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是政治联盟,更是凝聚全民抗战力量的“精神钢索”和“团结纽带”,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与力量基础,激发了亿万民众中蕴藏的无穷力量,为抗战营造了有利外部环境。同时,中国共产党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积累了宝贵的统战工作经验。
孙文广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各方力量团结协作,共同铸就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并积累了重要历史经验:紧扣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日民族矛盾,坚持团结抗战的共同政治目标,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侯中军强调,事实证明,正确处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统一与独立、团结与斗争的关系,是决定抗战成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过程中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与进步,反对妥协、分裂与倒退,以爱国主义精神坚决维护、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全国抗战大局。
全民族抗战时期,统一战线的战略地位在党内逐步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旨在团结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一切抗日力量,这一方针不仅体现在对敌斗争中,也贯彻于根据地的民主建设中。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建华提出,1940年3月6日,《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首次提出“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因此成为全国“民主的样本”。“三三制”民主政权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各阶级、阶层、党派和团体参与抗战,对最终夺取抗日战争彻底胜利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钱再见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凝聚广泛力量,核心在于坚持以民族利益为最高原则,通过灵活政策协调阶级矛盾,以实际成果彰显团结的价值,同时以坚定斗争抵制分裂行为。这种“既联合又斗争”“既统一又自主”的策略,既维护了统一战线稳定,又充分释放了各阶层抗战潜能,最终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最坚实的力量保障。
继续巩固发展统一战线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受访学者一致认为,面向未来,应不断深化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继承和发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精神,更好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
郭道久表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蕴含的团结精神、战略智慧与人民情怀,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启示意义。面向未来,继承和发扬这一伟大精神,使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继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需要我们从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共同推进。一方面,应在实践中继承与发扬统一战线精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摒弃前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另一方面,应深化与拓展统一战线理论研究。深入研究中华文明“团结包容”的政治智慧,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经验,如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相结合、善于开展中间势力工作等。深化统一战线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机制研究,积极回应时代课题。拓展统一战线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的研究,加强比较视野下的统一战线研究。
侯中军认为,对统一战线进行学理研究和学术探讨,应深入分析“独立自主”原则。独立自主就是在统一战线中实行既统一又独立,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要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这是统一战线取得成功的关键。要保持领导权,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力量。
统一战线在民主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各革命阶级、战胜敌人的基本武器,是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则是党团结最广大人民、建构现代国家制度的理论基石。王建华提出,继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要义,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应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各方面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同时积极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
钱再见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充分证明了“团结就是力量”。它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旗帜,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成功实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伟大精神的核心是“团结奋斗、共克时艰”,本质是通过凝聚最广泛共识、调动最全面力量,应对国家发展中的重大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是“强大法宝”的重要论断。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精神,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