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7月17日电 (通讯员 杨建国) 夏日的午后,阳光像融化的金子般倾泻而下,巴新哈根高级中学的礼堂里,两百多名即将毕业的学生整齐地坐在木制长凳上,一双双明亮灵动的眼睛望向讲台上那抹醒目的蓝色。“同学们,恭喜你们即将步入人生的新阶段。”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巴新哈根城市道路项目工会主席闫嘉彬身着蓝马甲,微笑着说道。
2024年年初,由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巴新项目部负责施工的巴新西高地哈根城市道路项目开始筹备。这条全长42.8公里的双向两车道将像一串明珠,串联起周边20余个村落,构建起以省道为核心的多线交通网络。在第一次现场勘探时,项目工会主席闫嘉彬就注意到,沿途有着多所中小学校。
本着“扩大朋友圈以获得属地最大支持”的想法,闫嘉彬组织“蓝马甲”志愿服务队对项目驻地周边的3所学校进行走访调研。志愿者们准备了文具、体育用品等助学物资,并联合学校统计了因贫困失学的儿童,9个家庭的11个孩子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得以重返校园。
2024年5月,工程到了大干阶段,但道路建设往往包含着许多安全管理问题。“昨天有个孩子穿过围挡,想赤脚穿过刚铺的沥青路面,幸好被施工人员及时组织,这太危险了!”属地工程师莱森说道。项目实施涉及沥青施工和临时交通指挥,安全员刘顺年当即加派属地安全员,并加固围挡,与项目职工共同在现场值守。
但是,闫嘉彬认为:现场的严防死守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学生们需要清楚地知道如何辨认交通标识,了解高温沥青的危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闫嘉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安全教育带进课堂,覆盖全线的16所学校!”
“看,刚出炉的沥青温度能达到160℃!”在罗旺中学的课堂上,技术员韩昌洪举起特制的温度计,插入沥青样本,热气升腾,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随后的“安全小卫士”情景剧中,学生们轮流扮演交通指挥员,用中英双语学习“停止”“慢行”等标识。放学时,四年级的利普森已经像模像样地帮老师维持起校门口的秩序。
今年7月,哈根高级中学花香弥漫,当一次常规的“蓝马甲”安全教育结束后,校长安德斯把志愿者们邀请到了他的办公室:“下个月是学校的毕业典礼,希望你们可以参加,给孩子们推荐一些大学的专业方向。”闫嘉彬爽快答应。
当晚,项目部会议室的灯亮到深夜。负责统筹属地工招聘工作的安全员刘顺年拿出厚厚一沓资料:“根据近些年用工情况的统计,当地主要缺乏的是专业的高级技术工人。”闫嘉彬在项目部内部组织了一次调研,从项目建设需求和属地人才培养的角度确定了可推荐的专业方向。
7月中旬,哈根高级中学毕业典礼如期举行,闫嘉彬带着“蓝马甲”志愿服务队应邀前往,向学生们展示了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超级工程的图片。“这些工程代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闫嘉彬解释道:“百尺高楼起于累土,巴新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在他的介绍下,机修、试验、测量等项目部的优秀属地员工一一上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承诺,只要能获得优秀毕业生,毕业后都可以来到项目部实习。”人群中发出阵阵欢呼。
“希望我们一起为巴新的建设贡献力量。”闫嘉彬与安德斯签订就业保证协议后,将手紧紧握在一起。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蓝马甲”们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宛如那条正在延伸的道路,通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