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英九卸任多年后,2022年他在社交媒体上的一番发言引起了两岸社会的广泛关注。

他直指“台湾地位未定论”是“荒谬”的,强调《开罗宣言》和《旧金山和约》明确规定台湾归属中国,似乎为台湾的主权归属画上了句号。

面对这些强硬的历史文件背书,马英九似乎在表态台湾地位已然确定,无可争议。

然而,他并未提及联合国1971年通过的2758号决议,这一决议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是唯一合法的中国代表,意味着“中华民国”早已失去代表资格。这一空白引发了外界的质疑——为何他故意避开这一关键点?

1981年,马英九回到了台湾,正好撞上了一个关键的时机。

当时蒋经国正在物色一位英文秘书,这个任务落在了钱复的肩上。

钱复是蒋经国身边的重要人物,负责帮他筛选合适的人选。

马英九并不是唯一被考虑的对象,他和其他几个人一起被列入了候选名单。

推荐他的人看中了他的背景——家世简单,没什么复杂的牵扯,清清白白,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蒋经国拿到这份名单后,翻看了每个人的资料,最终目光停在了马英九身上。

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出身干净,又有海外留学经历,英文功底扎实,挺适合干翻译这一行。

于是,马英九就被挑中了,直接被安排到蒋经国身边,担任他的英文秘书,专门负责翻译工作。

马英九的任务不算复杂。他得把蒋经国的讲话、文件或者对外交流的内容翻译成英文,确保意思准确无误地传递出去。

那时候的台湾,正处于国际环境微妙变化的阶段,蒋经国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帮他处理这些涉外事务。

他每天跟着蒋经国,接触到的都是些机密性挺高的文件和场合,比如对外信函的起草,或者接待外国来宾时的口译工作。

1982年,他的身份正式明确下来,成了蒋经国的英语翻译。

这一年,他的工作内容进一步固定,基本上就是围绕着翻译展开,成了蒋经国对外沟通的桥梁。

马英九在这段时间的表现很稳当,蒋经国对他也挺满意。

他的英文水平得益于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深造,语法扎实,口音也标准,翻译出来的东西读起来流畅又专业。

那时候的蒋经国年纪大了,精力不像以前那么充沛,很多对外事务都得靠身边的人协助完成。

马英九的加入,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他虽然年轻,但做事沉稳,慢慢在蒋经国的团队里站稳了脚跟。

1984年之后,马英九的仕途开始进入快车道。

从之前默默无闻的幕后翻译,他逐渐接手更重要的角色,崭露头角。

接下来的十五年,他先后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等多个职务,这段时间的经历让他从蒋经国身边的小助手,变成了国民党内部不可忽视的人物。

1988年,他被任命为“行政院研考会”主委,这个职位负责研究和考核行政政策,直接参与到台湾当局的决策流程中。

同年,他还兼任了大陆工作会报的执行秘书,这个机构是后来“陆委会”的前身,主要处理与大陆相关的具体事务。

马英九在这两个岗位上都干得有声有色,他不仅要协调各部门,还要处理大量文件和会议,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到了1990年,他进入国家统一委员会担任研究员,这个委员会是国民党为探讨两岸统一问题设立的高层智库,他的工作主要是研究两岸关系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1991年,他再进一步,升任“陆委会”副主委兼发言人,这时候他已经成了两岸事务的重要发言人,经常对外发布官方立场。

同时,他还当选了国民党不分区“国民大会”代表,正式跻身政治核心圈。

这一路走来,马英九的职位不断升级,每个岗位的历练都让他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也为他后来更重要的角色奠定了基础。

2008年3月,马英九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以765.87万票、得票率58.45%的压倒性优势,击败了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

这场选举的胜利让他成为台湾地区的新领导人,两个月后的5月20日,他正式走马上任。

上台之后,马英九把“九二共识”作为两岸政策的核心基石,提出要维持两岸现状,确保和平与稳定。他的这一策略很快带来了实质性的成果。

在他任内,海基会和海协会这两个负责两岸事务的机构,恢复了中断已久的机制化会晤。

从2008年开始,两会频繁接触,商讨各种合作事项,到2015年为止,总共签署了23项协议,涵盖经济、交通、旅游等多个领域。

这些协议的签订直接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升温。

比如,两岸直航航班从零起步,逐步增加到每天120班,大大便利了两岸民众的往来。

旅游方面,大陆游客赴台人数激增,累计超过1800万人次,这不仅带动了台湾的旅游经济,也让两岸民众有了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教育交流也成了亮点,大陆学生来台就读的人数从几乎为零增长到3.5万人,增长了40多倍,这让两岸年轻一代的联系更加紧密。

马英九任内,两岸经济合作迈上了新台阶,贸易额持续攀升,许多台湾企业借机拓展大陆市场。

与此同时,两岸通过和解与交流,建立起了一种对等互惠的合作模式。

比如,海协会和海基会的领导人多次会面,商讨协议细节,每次谈判都需要双方团队反复磋商,从条款措辞到执行方式,都得一一敲定。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马英九团队与大陆方面多年来的共同努力。

2015年11月,他与大陆领导人实现了历史性的会晤,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直接接触,象征着两岸关系在和平发展上的突破。

马英九在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两岸政策的路子走得很有特点。

他在经济上主动向大陆靠拢,推动了不少合作项目,但政治上却始终保持距离,不愿碰触敏感话题。

当时的大陆对他的底线要求其实很简单,只要他承认“九二共识”,经济上的融合可以先走一步,至于政治统一,完全可以放一放,慢慢谈。

马英九很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空档,提出了“不统、不独、不武”的口号。

这个口号听起来挺中立,好像谁也不得罪,但实际上背后藏着他的算盘。

他通过这个策略,既能让台湾从大陆的经济增长中分一杯羹,又不用在政治统一这个烫手的问题上表态。

相比之下,民进党那边旗帜鲜明地搞“台独”,喊得震天响,而马英九的“维持现状”则低调得多,表面上不挑衅、不激进,让人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他的底牌。

有人觉得他这套做法挺务实,毕竟经济实惠到手了,政治风险却降到最低。

可也有人把他划到“统派”阵营,认为他毕竟承认“九二共识”,总归是倾向统一的。

但细看他的实际行动,他跟“统”其实没多少关联。

他在任内推动的两岸协议,基本都集中在经济和民生领域,比如贸易便利化、旅游互助,政治议题却始终被他搁在一边。

大陆这边也没急着跟他较真,毕竟经济融合已经迈出了大步,人员往来也热络起来。

马英九的这套打法,就像是在两岸之间找到了一条缝隙,既拿到了实惠,又留足了回旋空间。

到了2022年,已经卸任多年的马英九突然在脸书上发了一篇长文,直指“台湾地位未定论”这个话题。这篇文章一发出来,就在两岸引发了不少讨论。

他在文中明确表示,这种说法在他看来纯属“荒谬”,完全站不住脚。

他还特意提到两份历史文件:《开罗宣言》和《旧金山和约》。

他说,《开罗宣言》不是随便写写的,它有国际法律效力,明确规定了台湾归还中国;《旧金山和约》也一样,规范了台湾的主权归属。

他点名反驳那些否认这两份文件效力的论调,认为这些说法根本没有依据。

他的意思很清楚,台湾的地位早就定下来了,没什么模糊地带可言。

这番表态,把两岸关系摆到了一个新框架里。

他把“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看成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直接透露出“两国论”的味道。

这种提法跟他在任内“维持现状”的模糊策略有了明显不同,显得更直白、更硬气。

不过,他在文章里却绕开了一个关键事实——1971年联合国通过的2758号决议。

这份决议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民国”从那时候起就失去了在国际上的代表权。

马英九选择不提这件事,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他的这篇文章,等于是在晚年重新定义自己的两岸立场。

这篇文章发出后,两岸的反应都不小,有人觉得他终于说出了真心话,有人则认为这是他一贯风格的延续——既强硬表态,又留有余地。

参考资料:

[1]杨建英,曹丽华.马英九“活路外交”政策的提出及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5):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