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立勝 馬彥濤

内容提要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文化事業曆經探索與曲折階段、發展與繁榮階段及協調發展階段,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曆史性成就,爲我國文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未來,我國文化建設要向着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方向,爲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懈奮鬥。

我國文化事業的曆史成就

文運關乎國運,文化事業的發展深刻影響着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大緻經曆了以下三個階段。

(一)探索與曲折階段:新中國成立後到改革開放初期(1949—1978年)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面臨着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軍事敵對、政治孤立,文盲、半文盲人口數量占總人口的80%。早在1945年,毛澤東就在黨的七大上指出:“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這一階段我國文化事業的主要目标就是圍繞“樹立社會主義文化思想”“掃除文盲,提高全國人民的文化知識水平”而進行的。

首先,奠定文化發展的堅實基礎。一是确立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使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的指導地位開始牢固确立。例如,号召知識分子學社會發展史、曆史唯物論,出版發行《毛澤東選集》第一、二、三卷,開展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及批判各種舊思想運動。二是教育體系基本建立。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發展教育事業應“着重爲工農服務、普及與提高正确結合、在相當長時間内以普及爲主”,并提出要在全國範圍内開展識字運動。當年,“人民政府應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革舊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學法”被寫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50年6月,毛澤東提出“有步驟地謹慎地進行舊有學校教育事業和舊有社會文化事業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愛國知識分子爲人民服務”的改革教育的總方針。三是積極發展文學藝術事業。1949年7月,第一屆全國文學藝術代表大會确定了爲建設新中國的人民文學藝術而奮鬥的總任務,并成立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現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新中國初期國家政務的最高執行機構)通過的《關于建立電影放映網與電影工業的決定》确定了發展電影事業的方針;1954年,文化部、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工礦、工地、企業中文化藝術工作的指示;195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提出,國家保障和鼓勵公民進行文學藝術創作等創造性工作相關表述。這些政策與法律的出台爲新中國文學藝術的繁榮發展提供了保障。1956年1月,爲提高學習文化的便利,我國開始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

10 月18 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繁花競放”十年攝影精品展在京展出。圖/ 中新社

其次,提出一系列促進文化發展的方針政策。一是提出“百花齊放、百家争鳴”方針。毛澤東指出:“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争鳴,我看應該成爲我們的方針”,1956年5月,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正式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方針。二是先後制定了關于自然科學、教育、文學藝術的條例,使文化事業的發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進。三是在堅持“團結、教育、改造”的政策下,在廣大知識分子中開展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肅清存在的封建思想、小資産階級思想的運動,調動了知識分子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我國在文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同時,也遭受了嚴重挫折,特别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給文化思想領域帶來災難性後果,文化事業陷入停滞狀态。

(二)發展與繁榮階段: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八大之前(1978—2012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決策。如何全面推進文化建設、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走向文化強國也成爲這一階段文化建設的主要努力方向。

首先,提出一系列文化發展理論。文化建設需要文化理論的支撐,文化理論也需要随文化實踐的發展而推進。一是重新确立了文化建設的方針政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重申了“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爲中用、古爲今用”的方針,指出“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不是發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于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并開始強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文藝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把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文化事業的受關注程度進一步提升。二是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黨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又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根本任務和重大方針。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後,黨中央堅決糾正“一手硬、一手軟”的狀況,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設。三是逐步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理論。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主要讨論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方面的問題,提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黨的十五大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黨的十六大又進一步強調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黨的十七大從“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戰略任務。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确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标。這些都表明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目标的探索在積極推進。

中國現代文學館,觀衆在參觀“中國現當代文學展”。圖/ 中新社

其次,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不斷提升。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甯全集》《毛澤東著作選讀》《周恩來選集》《劉少奇選集》等爲代表的文集、著作、文獻的先後出版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學習,增強了人們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二是高度重視發展教科文衛事業,努力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希望工程”“燭光工程”的開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以政府辦學爲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教育格局逐步形成。1995年開始實施的“科教興國”戰略,開展的“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使許多地區走上緻富之路。三是堅持正确的輿論導向,高揚時代主旋律,傳播新思想、新觀念。1992年起,中共中央宣傳部開始組織實施“五個一工程”,取得了豐碩成果,促進了社會新風尚的形成。四是廣泛開展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樹立和發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1981年,“五講四美”(1983年擴展爲“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的開展,對樹立和發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起到了積極作用。1996年,以提高公民素質和發展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爲目标的道德教育在全國各地開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後,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注重提升文化軟實力。對内,我國全面部署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産業加快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對外,文化“走出去”成效顯著,對外文化交流渠道逐漸拓寬,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取得曆史性突破,全方位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形成。

(三)協調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2012年至今)

進入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的格局和體系已經形成并不斷發展,人民對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朝着高質量方向發展。可以說,2012年至今,我國文化建設又邁向一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新階段,其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意識形态領域的被動局面得到根本扭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提出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黨運用這一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深刻地改變着中國,深入地影響着世界,确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态領域的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制度。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廣泛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當代中國立心鑄魂與培根育人明确了精神追求,提供了價值标準,培養了大批時代新人,而且在凝心聚力上發揮了強大作用。特别是一系列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在細、小、實上下足功夫。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取得重大進展。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爲我國文化事業更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内容及表現形态也逐步進家門、進校園、進工廠、進機關。相關的課程、教材、工程、活動的開展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彰顯了文化自信。四是注重社會效益,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自2012年起,出台并實施了文化體制改革、“兩個效益”相統一、媒體融合發展、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等多個改革文件,細化了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搭建起文化制度體系的“梁”和“柱”。五是積極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現代文化市場、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初步建成包括國家、省、地市、縣、鄉(鎮、街道)、村(城市社區)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截至2023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46個,群衆文化機構43752個,文化企業營業收入129515 億元。六是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富含中華文化價值的題材、故事、人物等“國風”元素的文學作品與數字文化傳播方式相結合,湧現出一批既入鄉随俗又入情入理的文化作品,獲得了世界各國的歡迎與認可。

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未來展望

未來,推動文化事業朝着更加蓬勃的方向發展,爲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繼續努力,務必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文化強國的“強”主要體現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要物質财富極大豐富,也要精神财富極大豐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強。”新時代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不僅是我國文化事業的題中之義,更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推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其一,提供更多樣化、多維度、精品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加強各級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有效整合各級各類公共文化場館資源,深入開展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以高科技數字化手段爲公共文化服務賦能。其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結構,加大對農村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的資源投入,優化以城帶鄉、城鄉融合的文化發展體制機制,實現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文化協調發展。其三,盤活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保護傳承,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系列工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活起來。

另一方面,完善文化市場體系和文化産業體系,擴大優質文化産品供給。其一,完善文化生産體制機制。不斷構建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産業格局,加快形成統一開放、高效規範、競争有序的文化市場,實現文化資源在全國範圍内的高效配置,爲各類市場主體的公平競争創造有利條件。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産經營機制,引導各類文化市場主體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其二, 以現代科學技術引領文化産業轉型升級與融合發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爲主要特征的文化新業态成爲推動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使文化産業體系不斷擴大和完善。

(二)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态

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态,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鍵目标。其目的就是要廣大人民群衆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決心,共同朝着共産主義的最高理想而接續努力。

要更加堅定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要培根鑄魂,始終做到保持本色、擦亮底色、凸顯特色,鑄就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态。要融通古今, 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相适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同現代文化相貫通。要内外兼修,堅持自身文明傳統與秉持開放包容相結合,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要旗幟鮮明地反對錯誤思潮,提高警惕,認清意識形态領域面臨的社會思潮的真面目。

(三)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新時代,我們黨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爲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體現出高度的文化主體性和傳承發展中華文明的實踐自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内容。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就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和時代價值,激活其生命力、激發其創造力,促進其同當代中國相适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同現實文化相融通,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創造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态。

作者分别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文摘自《中國發展觀察》2024年第10期《繁榮發展文化事業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文,有删節。

公衆号内容版權歸屬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轉載務請注明出處及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