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人民論壇網-人民論壇雜志

轉載請注明來源

近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對于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爲世界文明百花園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文化如水,潤物無聲。從實景實物到雲覽四方、從耳聽目視到全身沉浸、從網紅打卡到小衆寶藏,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新時代的到來日新月異。新時代國人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出哪些新趨向?一起來看!

這是7月21日在正陽門箭樓上拍攝的正陽門城樓。新華社記者 陳晔華 攝

中國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趨勢

廣義的文化包括人類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狹義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包括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藝術審美,其蘊含了人們的思想智慧和價值追求,也彰顯了國人群體标識的時代烙印。從實景實物到雲覽四方、從耳聽目視到全身沉浸、從網紅打卡到小衆寶藏……人民群衆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新時代的到來日新月異,不斷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和國際化的總趨勢。

個性化與小衆化凸顯。精神文化生活表征人們一定的生活方式,也蘊含了一定的意義建構。當前社會心态注重彰顯自我獨特性,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關注小衆化和個性化的獨特體驗,關注自我表達與精神追求,不在意他者凝視,隻關注自我作爲實體性的存在。高度個性化的主體也在不斷創造個性化的文化産品,網絡直播、短視頻都彰顯了一定的主體意識;古琴、雲錦、蘇繡、越劇這些内容豐富的非遺數字産品氣韻生動,樣态活潑,都受到年輕群體的喜歡;國潮經典依托現代潮流審美,西安城漢服衣袂飄飄,國風盛行,一下子夢回大唐;江南小徑,詩意的栖居,青年人茶潮意濃,從春茶采摘到圍爐煮茶均親力親爲,“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古老的茶文化成就了青年文化新潮流。國人喜歡的精神文化産品越來越小衆,也越來越凸顯時代個性和品味特征。

立體化與多樣性并存。人作爲自然的存在物、社會的存在物和精神的存在物的統一體,具有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當前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産品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和立體化,既要求精神文化産品豐富多樣、形态多樣,又追求文化産品本身有思想溫度、理論深度、藝術高度。貴州省六盤村的“村BA”火爆全網,球員攻防有闆有眼,球迷圍得水洩不通,參賽隊員從20到40歲,有務農的,有務工的,接地氣的比賽,鄉土化的觀賽,爬梯、上樹、站屋頂,既體育,也歡樂,村民既觀賽,也唠家常,孩子們一旁頑皮打鬧,一幅活力十足的鄉村生活圖景。人們在精神文化的追求上,既追求表層多樣性,也追求深層多樣性。同時,由于各種新型文化業态應運而生,多樣文化符号迅速加工、生産、傳播,許多文化中的世遺和世遺中的文化都走出古籍典藏,用觸手可及的多樣文化符号和年輕态表達直接俘獲了青年群體,激活其文化基因。傳世名作《簪花仕女圖》中的侍女服飾,通過高顔值、巧設計火爆出圈;“馬踏飛燕”通過憨态可掬的“歡脫”馬卷粉無數;三星堆“大立人”和“青銅金面具”考古盲盒備受喜愛……古老文化的“腦洞大開”,和諧統一了文化價值與生活美學,使人們零距離觸摸曆史文脈,多維形态的精神文化産品既有意蘊生動的影像呈現,也有情義充沛的藝術感染,其持久飽滿的精神能量是極具現代意識的實踐力量。

精細化與品質化追求。新時代的國人已經不滿足于以往粗枝大葉和過于粗粝的低端文化産品,那些無序的、碎片化、良莠不齊的文化供給難以滿足人們對優質精神産品的追求。人們對文化産品質量的精良程度和精細程度,對文化品位的高雅程度和格調程度均日益提升,更強調精神文化的高端性和品牌化,強調精細、精準、精良的高質量文化産品供給,不僅要求其具有内在品質,也強調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升華,期冀可以從感官到心靈都得到充分的滿足和滋養。粵劇電影《白蛇傳》在青年群體格外出圈,其将文學、音樂、繪畫、書法、雕塑、建築、舞蹈、曲藝熔于一爐,喚醒了青年群體的文化精神基因,用寫意美學将國粹經典打造得顧盼生姿;舞蹈《隻此青綠》從北宋王希孟的《千裏江山圖》中走出,用峰巒疊嶂、煙波浩渺、水墨長橋、茅檐村舍,描繪了大道至簡、大雅于凡、大美不言的詩意氤氲,使得世界各地的受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生向往,這些高端品質的精神文化産品日益受到各個群體的喜愛。

信息化與國際化鏈接。中國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與世界文化不斷交流互鑒的過程中,人們的精神需求日益與國際接軌。互聯網拉近了人與人、人與世界的距離,地球上不同文化的人在時空壓縮中迅速鏈接,全球範圍的文化互動成爲常态,中華文明也不斷注入人類文明的新形态。從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到人類文明史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從聞名于世的盧浮宮到典藏的大英博物館,數據文物庫、全景體驗展、館藏名畫記都可以足不出戶無死角觀看世界文化藏品,或古樸,或雄渾,或迤逦,或樸真,全人類文明盡收眼底,零距離感知人類藝術的絕倫與精深,從跌宕起伏的建築樂章中感受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從精巧的器物與雅緻的格局中捕捉逝去的溫婉氣息,從文物藏品與文化記載中追溯全人類文明的曆史滄桑。文物不言,自有春秋,現代技術打造了古物的靈動與鮮活,實現了人們精神生活滿足的外溢價值。與此同時,“世界那麽大,我想去看看”代表了國人探索外在世界的渴望,休閑遊、度假遊逐漸成爲深度遊、文化遊,旅遊從空間的移動轉變爲精神的參與,在全球化和國際化的鏈接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這些新變化産生的原因是什麽?

精神文化生活所包含的價值體系和精神結構在共享中内化、保持與發展,是國家和民族作爲共同體存在的靈魂與紐帶,它不僅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産物,也是人性主體意識的自然回歸。

社會性發展的必然要求。《管子·牧民》中提到“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論衡·治期》中提到“爲善惡之行,不在人質性,在于歲之饑穣”,《論語·顔淵》中提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這些古人的觀念與馬克思的觀點殊途同歸。馬克思認爲“物質生活的生産方式制約着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過程”,這一觀點彰顯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辯證統一性。恩格斯更爲通俗易懂地指出,“人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與宗教等等”。沒有相應的物質基礎,精神生活就無從談起。費孝通先生和其夫人王同惠女士一同翻譯過美國社會學家烏格朋的《社會變遷》,在書中作者強調,“非物質文化需要不斷密切适應物質文化,當物質文化變遷時,精神文化也需随之而改變。”1947年,費孝通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學術演講稿《中國社會變遷中的文化結症》中提出,“所謂文化,是一個團體爲了位育處境所制下的一套生活方式……文化是一個團體中在時間和空間上有相當一緻性的個人行爲,團體中個人行爲的一緻性是處于國民接受相同的價值觀念”。費先生所說的“位育”即爲适應,位育是手段,生活是目的,而文化中的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念正是處于人類集體生活的凝練。費先生認爲,中國社會長期處于匮乏經濟的時代,對于物質滿足的追求成爲第一要務,而當豐裕經濟來臨時,人們自然要匹配更高的精神層面的需求。舊中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經曆了波瀾壯闊的深刻劇變後,中國人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物質生活的滿足已經日益祛魅,人們的精神和心靈不想被物化和異化,需要追求更爲富足的精神文化的浸潤,以實現人的真正的全面發展。由此,除了物質文明,如今的人們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态文明都給予高度的期待和孜孜的追求。人類社會的每一次躍進都伴随着人類文明的每一次升華,現代化的本質要回歸到人的現代化,而人的現代化正是在文化繁榮背景下的精神世界的豐富化和高尚化。

主體性意識的自然回歸。古希臘哲學認爲在人類社會的早期階段,外來力量統治着人,人們習慣用外在性需求的滿足來定位個體的存在。随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在對外在的關系中逐漸趨于主體,人們開始追求内在真實的需要和生命的靈性,希望充盈自身的價值與意義,擺脫自我物化和對物的依賴性。個體不再希望成爲文化的被動接受者,而願意成爲具有文化主動運用和建構文化知識的能動者,期待借助精神文化感悟和描繪生活,欣賞和創造美,贊美和推崇善,抒發和交流情感,啓發和傳承智慧。改革開放後,随着我國文化事業的大發展,整個國家從文化自主發展階段走向文化産業形成和迅速發展的規模發展階段。之後,随着公共文化事業的大力拓展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快速建設,我國開始朝向文化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朝向文化強國邁出堅實一步,這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國人對文化深層次追求的主體意識的複歸。新時代人們主體意識既包括思想也涵蓋行動,既抽象也具體,主體意識的決定是強烈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效能感,人們希望通過勞動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财富,也希望随之而來的是豐盈的精神财富,這是人作爲主體價值的進一步顯現,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需。

推動精神文化發展,把握好這四對關系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将“人的全面發展”作爲面向2035的總體目标之一。馬克思認爲,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強調人的發展,需要即人的本性。人的需要是多樣的,既包括自然需要,也包括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隻有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要的基礎上,滿足人的高層次的精神需要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當前我國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總體向上向善向美,文化自信日益高揚,在推動精神文化日益發展的過程中仍需要把握好幾個維度上的關系。

文脈赓續與文化創新的契合關系。中華文化傳承有序,一以貫之。文化作爲塑造群體的唯一的、實體性的、類别化的獨特系統,其内在發現,不同的文化體系均各自有其獨立的起源和發展曆程,也都在長期的曆史時空中維持相對的穩定性和一定的動态性。文化的特質在于兩點,其一是在一定的空間内共享于一群相互依存的個體,這是文化的共享屬性,其二是在一定的時期内傳承于世代的代際之間,這是文化的傳承屬性。傳統性的精神文化生活伴随着曆史的衍生與流轉已經成爲人們“活”的文化生命的一部分,但是精神文化生活總是基于時代變遷、環境改變、認知開拓不斷适應社會發展。豐富當代中國精神文化生活既需要“繼往”,也需要“開來”,精神文化需求的創新不單單是被動、随機的和盲目式創新,而應是系統的、有目的的和精準的引導式創新,不複古泥古,也不嘩衆取寵,賦予精神文化生活以新的時代内涵和現代化表達,同時也禮敬傳統,敬畏曆史。良渚、二裏頭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傳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寶,國家版本館的文脈赓續,都能在新時代煥發更爲璀璨的光芒。

文明交流與文化自信的互促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在不斷融入世界現代化的曆史進程中,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以開放包容的姿态學習他國文化,以兼收并蓄的胸懷彼此成就,隻有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交流互鑒才能豐富和滿足整體人類的精神文化需求。本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與外來文化和諧荟聚,搭建接觸、交流、融合的平台,通過不同文化的共存、疊合、交織,形成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促進文化的關聯、交互和動态發展。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文化特質才能曆久彌新,煥發勃勃生機,也才能蔓延繁盛。文化包容性從“自在”走向“自覺”,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僅需要來自中華民族的文化滋養,也需要沉浸于世界文明的海洋,不同文化元素的和諧共生,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實現全人類文明文化的繁盛。

文化鑄魂與技術賦能的協同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将其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着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繁榮發展,提供給人民更爲豐富的文化産品,更加充實和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科技賦能下的數字文化建設也不斷推動文化産品“活起來”“火起來”,全景呈現文化新樣态,展現現代社會中文化的多重樣貌。數字技術解決了精神文化産品面臨的碎片化、單一化和斷層化的問題,可以有效整合、全方位打造、低成本運營、多樣态推廣,滿足不同群體的審美期待,同時數字智能時代還可以通過計算大模型和數字賦能,精準推送、精細化傳播。“甲骨文”表情包既古老又時尚,把距今3600多年晦澀難懂的“天書”文字穿越時空,打造成“最潮中國範兒”。優質的精神文化不一定都是“陽春白雪”“束之高閣”,與公衆有格格不入的距離感,它也可以是親和的、精良的。當然,技術賦能也要避免落入過度商業化、過度庸俗化和過度娛樂化的窠臼,避免披着文化的外衣,以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泛娛樂化爲核心,采用内容淺薄空洞、形式搞怪戲谑、内核粗鄙粗粝的産品,戲說曆史、篡改經典、解構崇高、惡搞正統、調侃正義,侵蝕人們的精神家園。技術理性和工具理性不是讓位于價值理性的次位,而是可以和諧統一;不羁絆精神生活的提升,而是提供文化産品的平台,通過數字技術加強公共文化雲建設,通過數字創意、沉浸式體驗等,提供優質精神文化産品的産業鏈條,從制作、供給、傳播,技術賦能文化鑄魂,共同守護共同精神家園。

文明共創與均等共享的并進關系。精神文化産品的公平分配是精神富足的基本條件,也切實關乎國人的獲得感、公平感和幸福感的必要條件。文化的公共性圖景必然要求文化享有區域均等、城鄉均等、群體均等,避免因地域、群體、年齡、身份而形成的“文化鴻溝”。公共性賦能新時代,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公共文化的多渠道供給,增加公共形态的文化資源保障,通過文化惠民而達成資源共享、文明共創,達成公共文化服務标準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務重在基層、重在基本、重在建立“廣覆蓋、高效能”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既要有文化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也要滿足全體公民均等化、普惠性的文化需求,建立公共文化服務複合供給機制,多措并舉促進精神産品對象化、精準化、精細化投入,農耕文化館、民宿博物館、地方大舞台、鄉村書畫社、“村晚”“村超”……這些滲透性強、互動性佳、可流動、可複制的公共文化産品展現了一個活力滿滿、熱氣騰騰的煙火中的幸福生活。不斷強調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推動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向偏遠地區、邊疆地區、農村地區傾斜,建設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高質量文化項目,以基本公共服務的标準化、均等化推動精細化、優質化,以共建共享強化多主體參與,以“政之所爲”對接“民之所需”,堅持“輸血”“造血”相結合,不斷滿足人民群衆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程度和精神生活的富足程度。

治國有常,利民爲本。唯物史觀認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辯證統一的,全面發展的人必然是物質滿足和精神富有的人。從心理學意義而言,精神生活富足也是在物質基礎滿足過程中,通過精神生産而達到的積極享受的心理滿足感。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過程,既要追求物質财富的富足富有,也有追求精神世界的豐滿豐盈。國人精神文化的新需求伴随着新時代的到來更加面向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斷與時俱進。

上文略有删減

選自 |《人民論壇》雜志2024年第14期

原标題 | 新時代國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趨向

作者 | 南開大學社會學院 教授、博導 管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