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中國新聞周刊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處獲悉,著名華人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去世,享年98歲。

新聞+

李政道先生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上海,江蘇蘇州人。由于父母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1935年李政道開始上小學。當時正值日軍侵華,太平洋戰争爆發,從小學到中學,李政道中途辍學兩次。一心求學的李政道難忍戰亂,1942年至1943年,經過長途跋涉到達江西,就讀贛州聯合中學。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他堅持自學,既是學生,又當老師。中學未畢業即赴貴州參加高考,盡管曆經多重磨難,但如願考上浙江大學。

李政道在浙大物理系學習期間,結識了恩師束星北及王淦昌教授,那時,浙大物理系的實驗室、辦公室和期刊書籍閱覽室等都設在湄潭的雙修寺。李政道便常去雙修寺,聆聽教授們的談話與科研讨論,這使得對工科和理科的認識很不清楚的他,逐漸了解了物理學科的意義和重要,并産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漸漸地,他也經常與老師們交談至夜深,很多時候就睡在雙修寺,頭上枕着一本Physical Review(美國雜志《物理評論》)的合訂本。

浙江大學理學院,包括物理系設在湄潭,而一年級的新生安排在距離湄潭15公裏的永興。由于課程安排,束星北教授每周從湄潭專程到永興來一天,和物理系的同學讨論,一般學生隻能問一些表面問題,隻有一個學生能夠與他讨論,就是李政道先生。在那時的浙江大學,還開設了一門“物理讨論”課,分甲、乙兩種,物理讨論乙由束星北和王淦昌輪流主持,兩位大師就物理學最前沿的研究課題和動向作報告,雖然這門課程是專門爲大四學生開設的,李政道也每課必到,并且深受啓迪。

在投筆從戎報效祖國爲先的年代,李政道也打算加入其中,由于中途受傷隻得擱淺,随後便進入西南聯大進行學習。李政道在大學期間不分晝夜,如饑似渴地學習新知,他的努力也成爲改變他人生命運的契機。1946年,20歲的李政道以優異的表現被破格錄取爲芝加哥大學研究生,跟随諾貝爾獎得主費米教授攻讀粒子物理博士。1964年任哥倫比亞大學費米講座教授,1953年起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1957年李政道先生和楊振甯先生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并被另一位浙大校友吳健雄先生領導的實驗所證實,獲得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長期以來,李政道先生始終關心關注母校浙江大學的一流建設和卓越發展,在浙大100周年、110周年、120周年校慶之際都發來了越洋賀信,生動展示了校友與母校之間的求是情緣。

李政道在浙江大學120周年校慶之際給母校發來的賀信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