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黨報評論隊伍建設,讓更多的一線記者寫評論,不僅可以拓展黨報評論的選題範圍、提升評論的本地化,還鍛煉記者的綜合能力水平,可謂一舉多得。記者寫評論,揚長避短,可以做到有“言值”更“有感”。

一、“吃幹榨淨”寫評論

作爲一名記者,我的主業是采寫時政報道,大大小小的消息、通訊、深度報道、現場新聞等等。過去,對評論一直保持着距離,認爲太難、太燒腦。這幾年,出于個人興趣,加上報社機制的要求,我開始接觸評論寫作,短短幾年,“兼職”撰寫了近百篇多種類型的評論作品,有的還在各類好新聞評比中獲獎。

記者寫評論,更多的還是新聞報道的延伸,“吃幹榨盡”掌握的新聞素材。梳理我的評論作品,絕大多數選題來自自身采訪實踐,少部分選題來自同事的采訪報道,共同的特點是題材本地化。記者寫評論,可涉獵的種類項目可以有很多。

爲重要典型報道配發評論員文章。鹽城濱海有一60年樹齡的連片梨園,恰逢鹽城推廣“一片林”工程,我采寫了通訊《嶺山:60年梨果芬芳》,同時配發本報評論員文章《嶺山樣本,“一片林”的現實答卷》。在評論中鮮明地提出了五方面的觀點,闡釋嶺山典型的現實意義:“一片林”成功的關鍵在因地制宜、“一片林”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一片林”可以成爲廣大農民緻富的重要渠道、“一片林”具有重要生态價值、“一片林”有效助推文明鄉風的形成,與通訊作品形成互補。

 

一名盲人尿毒症患者,每周三次拄着拐杖進城透析,一路上得到了衆多愛心人士的幫助。我和同事采寫了通訊《盲人患者給厚德鹽城出了一道考題》,同時配發本報評論員文章《一座城市的溫暖答案》,通訊與評論在一版頭條組合刊發,在社會上産生了較大影響。在次年的省好新聞評比中,通訊獲得二等獎,評論獲得三等獎。

2022年2月2日,鹽城市紀委監委第九監督檢查室主任朱陳在連續多日身體不适後,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年僅45歲。我采寫了通訊《熱血青春鑄忠誠》,同時配發評論員文章《以榜樣之光凝聚奮進力量》,從學習他對黨忠誠、爲民負責的政治品格,滿懷激情、忘我奮鬥的優良作風,沖鋒陷陣、敢戰能勝的鬥争精神,克己奉公、扶危濟困的高尚情操四個方面,深入闡述朱陳典型的力量與意義,成爲各地學習典型的參考資料。朱陳後來被評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江蘇時代楷模等。

 

通訊講故事,評論說道理。作爲重頭戲的通訊,以一個個故事、細節凸顯主題,但典型的具體意義,卻不便在通訊中點透,這時,配發一篇評論,點破說透典型的意義所在,讓通訊和評論互爲補充,相得益彰。記者采寫通訊的過程,其實就是深入思考的過程,同時醞釀評論的寫作,加深了對采訪内容的理解。

深度報道的副産品。這幾年,我采寫了多篇深度報道,這些深度報道往往整版刊發,前期的調研式采訪,後期的長時間打磨,總能有所悟,便自主寫了相應的評論。鹽城擁有市級以上非遺美食41項,很多非遺美食活得很好,我和同事采寫了深度報道《舌尖上的非遺:守“味”鄉愁煥發新生》,同時刊發評論《讓更多非遺美食香飄“出圈”》,提出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和保護要處理好三種關系:傳承與創新的關系、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塑造品牌與發展産業的關系。這篇評論作品獲得了2022年度江蘇省好新聞評論類二等獎。

我們在本地較早關注到夜間經濟和首店經濟等新業态,先後推出關注夜間經濟和首店經濟等的整版深度報道,同時在一版配發評論《讓夜間經濟“亮”起來》《讓首店帶給城市更多精彩》等評論文章,針對采訪中發現的發展夜間經濟和首店經濟等中遇到的一個個問題,提出分析和建議,被許多人在朋友圈轉發。

地方政論文章的嘗試。2021年10月,爲迎接鹽城市第八次黨代會召開,鹽阜大衆報組織專門寫作班子,曆時近一個月,嘗試采寫“言仲平”文章,分上下兩篇在頭版通欄推出《“強富美高”新鹽城的壯闊行進——寫在中國共産黨鹽城市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之際》,全文1.3萬多字,成爲鹽城黨代會報道的代表作。參與這組稿件寫作的,都是一線記者,我作爲主筆之一,将很多平時采訪中的觀察和心得糅入稿件中,反響很好。“浩瀚黃海邊,德龍鎳業從零起步,至2020年9月,已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231名、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第131名。短短十年時間,德龍爲什麽做成了?這是許多人的疑問。”“在鹽城市區地圖上,城北就像一隻眼。但多年來,這隻眼暗淡無光。破敗的城北,阻斷了城市西進北上的步伐,也讓衆多當地居民苦不堪言。”……很多内容來自記者平時的采訪體驗,沒有長期的累積,很難即取即用。稿件刊發後,本地時任主要領導點名表揚,并在朋友圈轉發,全市各地的主流公衆号全文轉發,全網閱讀量超過500萬人次。

其他有感而發的心得體會。一段時間以來,本市一個個重大項目建設不斷跑出“加速度”:江蘇最大的外資項目——鹽城SK動力電池項目一期二棟,從動工到試生産僅用150天;晶澳光伏項目從考察到簽約用時38天,從土地摘牌到“四證”齊發用時10天,從開工到首條組件下線用時100天;總投資超100億元的蜂巢新能源項目,40小時内拿到項目規劃許可證和施工建設許可證……一個個加速度的背後,是打破慣例的努力,我幾經思考,寫出《變事事循慣例爲大膽創新例》,爲優化營商環境鼓與呼。類似的評論還寫了很多,針對一些部門服務企業遮遮掩掩,寫了《理直氣壯幫企業解難》;針對政府如何回應企業需求,寫了《讓“回聲”始終高于“呼聲”》;針對鄉村振興中的文化傳承,寫了《鄉村振興要留住鄉村記憶》等。

二、記者寫評論的優勢

黨報記者寫作評論,有着諸多先天優勢,選題、靈感、尺度、現場等方面都有所長,完全可以打通新聞報道和評論寫作的“任督二脈”。在這方面,《人民日報》推出的“記者評論”等欄目就很受歡迎,爲地方黨報記者寫評論樹立了榜樣。

選題的開掘。對于不少地市黨報來說,留給評論的版面資源原本就不寬裕,如何用好用足産生最大效益?長期大量選用外地事件評論稿件,顯然不是最優選。理想的選擇是評論題材的本土化。本地發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民生等方方面面的事件,甚至朋友圈的一個熱點,因爲和本地讀者的高度關聯,評論就顯得更可親可近。

從事本地新聞采寫的記者,顯然具有獨特的優勢。每天接觸了解大量本地新聞線索,可以從中開掘合适的評論選題。大多數主題集中的調研式采訪,都能寫出相應的評論作品。比如,我和同事對鹽城夜間經濟、首店經濟、新農人等的采訪,都是有所觸動後,配發了評論。

關注本地新聞也會有獨特發現。鹽城市公安局首次給光榮退休的113名民警舉行隆重的退休儀式,我看到這一新聞後,很有感觸。有的單位,退休就是悄悄地收拾東西回家。和公安系統朋友做了進一步了解後,我寫了評論《讓“退”成爲新的開始》,在評論中說,“讓光榮退休儀式,成爲退休員工新生活的開始。”“珍惜曾經爲單位打拼過的每一位老員工,也就是珍惜我們自己的明天。”……這則不長的評論刊發後,被很多人在朋友圈轉載。

靈感的捕捉。觸發評論的弦,要始終握在自己手中。記者采訪寫作,見識大量的人和事,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可以更好更多地捕捉到評論靈感。評論寫作的關鍵,首先要“有感”,如果記者自己對事物現象沒有感覺,茫然一片,是很難寫出“有感”的評論的。

評論的靈感來自哪裏?首先要靠見識。見多識廣,視野開闊,讓自己頭腦中比較的參數足夠多足夠大,評論才更有說服力。其次要思考。從衆多平常平凡中看出不凡,需要常研究多琢磨,多問幾個爲什麽,爲什麽與衆不同,找出同中的異、好中的異,找出差異的原因。第三要勤奮。采訪、看書、談話過程中,哪怕是走路時,“有感”即記。很多靈感稍縱即逝,電光火石那一刻,及時記錄下來,趁熱打鐵寫出來。

隻要用心,就會發現生活中可能會有大量的靈感會被觸發。生活中,會有許多讓我們心有所動的刹那瞬間。而從事采訪寫作的記者,這方面的經驗更加豐富,評論寫作的靈感會更多。2023全球濱海論壇在鹽城舉行,我作爲參與報道的記者,本無評論寫作任務。現場感受到會場内外的綠色交通、綠色食宿、綠電供應等方面的細節,我心有所動,這些綠色低碳方面的很多做法,市民生活中也完全可以做到,便寫了評論《将碳中和理念融入生活》,有見聞,有感觸,有建議,反響不錯。

尺度的把握。評論的寫作和刊發,無論從當事人還是媒體來說,前提是新聞報道内容的正确和準确。大部分評論作者不參與評論事件的采訪報道,無法了解評論事件的全部過程、真相,隻能靠媒體呈現的報道開展評論。特别是一些矛盾較多、争議較大的問題,有的報道可能真實性存疑,一旦事件真實性或準确性出現偏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評論的新聞,後來又出現了“反轉”,盡管這樣的概率很小,但每出現一起,對媒體公信力也是傷害。

記者寫評論,可以有效避免這樣的風險。記者全程參與新聞事件的采訪報道,對事件的前因後果有深入了解,如果需要,還可以了解與事件相關的其他内容,盡管不一定見報,但是對于記者掌握事件的詳細過程,把握好評論的尺度非常有幫助。有編輯和我交流時說:“版面上用你們寫的評論稿子,會很踏實,沒有什麽顧慮。”這種踏實,是對記者寫評論的信任,背後是記者對評論内容的深度理解,以及評論寫作中尺度的準确拿捏。

現場的連通。評論作品的溫度,很大程度來自作品接地氣。坐在辦公室裏,接不通地氣。記者寫評論,最大的優勢是“在現場”,在現場發現問題,在現場探尋答案,在現場發現打動人心的細節,在現場尋找有說服力的故事。

“在阜甯縣阜城十裏風光帶鄉愁館,風箱、石磨、犁耙等,呈現蘇北裏下河地區的鄉村曆史;在東台市新街鎮墾殖文化館,一件件廢竈興墾的老物件,訴說墾殖精神的薪火傳承;在東台市甘港村史館,數千件實物和圖片,展示土地改革以來農村變遷;在射陽縣新坍鎮新潮紅色文化傳承館,一件件實物和史料,描繪了當年巴一凱帶領村民在鹽堿地上建起高産良田的勞動場景……”這是我《鄉村振興要留住鄉村記憶》評論中的部分文字,我到過這些場景的現場,深受觸動,幾個點的串聯,一篇評論立即“蹦”了出來。

有益的建議。讓評論發揮更大作用,需要寫作者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沖着問題去,帶着建議來,讓評論寫作爲社會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記者寫評論,接觸的都是基層一線,可以相對容易發現問題,并提出有益建議。

我和同事最早做鹽城夜經濟調研時,發現夜間經濟在本地雖然起步不久,但勢頭很好,一家十來平方米的奶茶店一晚上賣了一萬多元,一家大型書店90%的營業額來自晚間,一家電音俱樂部一夜營業額四五十萬元等。通過和廣大經營者和管理者的交流,我們發現,鹽城夜間經濟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規劃、品質不高、理解狹隘、保障缺乏等,通過深入采訪交流,梳理總結了應對之策。評論在《鹽阜大衆報》一版刊發,受到不少縣區歡迎。在後來召開的市委全會上,夜間經濟評論中的部分觀點被吸納。

 

三、揚長仍需避短

記者寫評論,優勢很多,劣勢也不少。揚長的同時,仍需避短。畢竟,評論被稱爲新聞的王冠,評論寫作需要相對較高的理論素養、邏輯水平和寫作技巧等,一般的新聞報道和評論寫作還是差别很大,面對這些劣勢,記者需要在多方面加強修煉,拉長短闆,提升自己的綜合業務能力。

學習要更系統。學習是提升能力素養的不二法門,記者寫評論亦然。要學習理論知識。對記者來說,學理論應該成爲工作學習的必修課。很多一線記者沒有經過系統的理論訓練,特别是新時代的理論成果不斷湧現,尤其需要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系統研習,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讓自己的思想始終“上接天線”。要學習寫作技巧。評論寫作有一定的章法,通過學習一些優秀的評論寫作書籍等,有助于提升寫作能力。要學習融合技術。媒體融合的時代,評論也在與時俱進,寫得了,還要說得了,勇于出鏡亮明觀點。

采訪要更投入。有時明明一個好的觀點,但是論述吃力,時有卡殼。後來發現,是采訪不紮實,再經過深入采訪後,明顯改觀。和新聞報道相比,評論寫作對采訪的要求更高,需要更深入、細緻的采訪,蜻蜓點水、走馬觀花發現不了問題,同時還要深入思考,帶着思考的頭腦采訪,才能捕捉到真問題、尋找到答案。記者寫評論,需要記者的采訪更加投入,老老實實認認真真踐行“四力”。

訓練要更勤奮。評論寫作是對作者綜合能力的考查,兼具叙事與說理,注重邏輯和思辨等。一般的新聞寫作做的是文字還原工作,評論寫作要引發共鳴,強調說服的過程,而說服工作又是最難的。很多評論作品,看似容易,寫起來難。唯有多練,方能打破魔障。對于一線記者來說,有采訪體驗,有素材積累,再加上長期加強評論寫作訓練,完全可以在評論寫作上開辟新的天地。

(作者系江蘇鹽阜大衆報重點報道部主任)

本文刊登于《中國記者》2024年第3期

新媒體編輯|梁益暢 劉益帆(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