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洞庭湖畔的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张家塞乡富民村,一排排白墙红瓦的村舍错落有致。时尚新颖的设计元素自然地融入乡野房屋,从湖边栈道、原木茶屋,到麻石庭院、风雅荷塘,都带着艺术范儿。

4年前,退役军人许国良来到这里,探索实施“艺术振兴乡村”新模式,用一支画笔撬动了小乡村。如今,这乡旮旯已变成了热门“打卡地”。

美术课进乡村

中等个子,黝黑的皮肤,如果不是留着一头长发,教孩子们画画的许国良看上去和普通村民没什么两样。

1980年,19岁的许国良参军入伍,成了空军某部一名新兵。在紧张的训练之余,他在宿舍的水房自学绘画,常常画到凌晨一两点。“我没有绘画基础,不下点苦功夫是学不到真东西的。”几年下来,绘画不仅承载着许国良的兴趣,也打开了他的天赋,他的人生轨迹因此发生了改变。

退役后,许国良到鲁迅美术学院进修中国画,1990年,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毕业后一直在北京进行艺术创作。2016年,他回到家乡益阳,带着一群民间艺术家投身“艺术扶贫”事业。

2019年,许国良走进富民村,组建农村留守儿童绘画基地,从此开启了用艺术理念赋能乡村建设之路。

4年多来,每个周日,他都会往返120公里,去村里教孩子们画画。最开始时,由于没有教室,许国良在村里的老樟树下铺上青石块,把黑板挂在墙上,再摆上石板桌和凳子,打造了一间户外画室。

现在,“石门头”留守儿童艺术教育实验基地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这个绘画基地由废弃的猪圈改造而成,如今已经“大变样”——孩子们的画作经过精心装裱摆放在画架上,房屋横梁与墙壁上挂着五彩斑斓的手工作品,曾经的猪圈围栏上画着溢满童心的彩绘。

画下身边的“美”

碧波荡漾的湖水边、枝繁叶茂的樟树下、晨雾氤氲的田野间,菜地里、草垛旁……这些地方都是孩子们写生创作的教室。走进画室,你可以通过那些稚嫩的笔触看见村民们垒砖砌墙的场景,看见人们在大樟树下纳凉的画面,看见幽深静谧的湖泊、宽阔的马路、整洁的院落、郁郁葱葱的树木……

“他们画得最多的就是村里的田园风光——不必跑到远方去寻找,孩子们的身边就是美景。我希望他们通过绘画把家乡的美从眼中转移到笔下。”许国良笑着说。

“在偏僻的乡旮旯,能有画家免费教孩子画画,真不容易。在美术学习这方面,我们村的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村民感慨道。

“我们一共开设了3个绘画班,每个班十几人,有近50名学生。”现在,许国良与几位画家共同在村里开设了绘画兴趣班,村里还专门成立了陈列室,将孩子们的精品画作装裱上墙,供游客参观。

“我长大了想当画家,还想当教师,就像许老师一样。”绘画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梦想的种子,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菜心子”上竹篙

教孩子们画画只是许国良融入富民村的第一步,他不仅要让乡村美起来,还要让村民富起来。

“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这首朗朗上口的打油诗,说的是一道鲜香美味的农家菜——“擦菜子煮豆腐”。

富民村盛产大叶芥菜,村民们用大叶芥菜腌制“菜心子”“擦菜子”已有150多年历史,其腌制方法独特,做出的“擦菜子”色泽鲜艳、脆嫩鲜美。菜是好菜,怎样才能卖出去,再卖出个好价钱呢?

经过一番仔细观察,许国良发现村民们的“菜心子”是晒在水泥地上的,被脚踩、被车轧,制作工艺、盛放器皿也不讲究。于是,他提出了“菜心子”上竹篙的解决方案:村民们在田埂旁插上竹篙,把“菜心子”挂上去晾晒。这样一来,制作流程更安全卫生,村里的环境也变得更加美观了。

每到晾晒季节,微风习习,在太阳照射下,绿色、黄色的“菜心子”散发出阵阵清香,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注册商标、设计产品包装、组织活动……经过许国良的包装与推广,富民村的“擦菜子”等腌菜声名远播。

目前,全村大部分农户都参与了腌菜产销,仅此一项,就为村民创收近200万元。以前3元一斤的“擦菜子”,现在能卖到6元一斤,还不愁销路。

村里人的“诗和远方”

“艺术真的可以当饭吃。”富民村的腌菜“走出去”后,许国良又开始带着村民改造村容村貌,用文化元素重塑乡村形象。

在他的帮助下,村民周玉香在全村第一个进行庭院改造,通过墙绘增添庭院的艺术气息,然后在此进行直播……周玉香家的“擦菜子”不愁卖了,生活越过越好。

周玉香家的变化,让村民看到了艺术的力量,更多人加入建设美丽乡村的队伍。以户为单位,许国良带着村民积极打造美丽庭院,在路旁、渠边、塘堰栽种果树,村里春有鸟语花香,秋有硕果累累,昔日破旧的民宅墙也被画上宣传画,打造成独特的“文化墙”。

富民村二十七组三面临水,在成排的房屋背后,“隐藏”着一片湖水,湖畔杂草丛生。经过许国良的设计,湖边新建了民宿和露营基地,一条“涂鸦路”直通村庄,路旁的石头上,都是孩子们的画作,别有韵味。

“艺术具有生命力,是乡村持续发展的灵魂。”许国良说。

三年多来,他完成了富民村的村容改造,打造了荷塘栈道、洞庭画廊、民俗文化墙、洞庭渔船博物馆等景观,一人高的泡菜坛子、精心铺设的石板路、大气壮观的“擦菜子”晾晒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旅游观光,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生命力。

这个洞庭湖边不起眼的小乡村,被艺术唤醒后,真正成了村里人的“诗和远方”。

(特约通讯员 谌 宇 通讯员 王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