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 (雲南師範大學)

12月13日,據抖音用戶“珍德士泥鴨”視頻分享,董明珠在格力電器2023屆大學生入職儀式中再提及孟羽童。董明珠稱當時在實習生節目中是看中孟羽童勤奮,選來做秘書,可在工作中不盡人意,且隻想着用格力平台自己當網紅,在公司中産生了不好的影響。她在會議中還稱,隻想着掙更多錢跟行屍走肉沒差别,錢不應該是大學生的夢想,錢是奮鬥的結果。(12月14日 藍鲸财經)

這一事件引發了網民的熱烈讨論,大部分網民力挺孟羽童,将其視爲“打工人”并與其共情。一時間“老闆畫餅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上班不爲錢爲什麽”“吃飽才能談夢想”等言論占據各社交媒體。但冷靜下來思考,“老闆”董明珠和代表了“打工人”的孟羽童雙方無非是立場和格局的問題不同,從不同的立場出發,其做法和說法都有一定的可參考性。

對于董明珠來說,做企業已經不僅僅是爲了掙錢,而是爲了讓其品牌走向世界,科技引領世界。她的立場和格局已經上升到實現自我價值的高度,在沒有“賺錢生存”的剛需後,其追求“形而上”的情懷價值,是合理、能夠理解的。而孟羽童代表的“打工人”,和大部分平民百姓一樣,還在滿足基本的衣食住行或社會需要而付出勞動,首要追求賺錢,這本身也無錯。

雙方的目标不同,董明珠的期望孟羽童不理解,孟羽童的需要董明珠也無法馬上滿足。

此類“老闆”與“打工人”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上下級關系,對工作雙方都有不利影響。爲實現共赢發展,一方面,“老闆”需要深入“打工人”群體,了解其需求,尊重其對于“賺錢生存”的迫切要求,切勿将自我價值和情懷強加于其身上,隻有将根深紮如泥土裏,企業才能向上生長。而對于“打工人”,在工作環境中反抗不公平和“壓榨”的勇敢值得肯定和鼓勵,但莫因此而失去了自己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