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沂南县启动教科研“阅读·实践·共成长工程”以来,我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已两月有余。这本经典著作如春风化雨,让我再次领略到这位教育家的智慧光芒,也促使我不断反思日常教学实践,将书中的教育理念融入育人实践中。
早在20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辰百年之际,我便初读此书。彼时,我惊叹于他从乡村教师到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的传奇经历,更折服于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人道主义关怀、实践导向与家校共育。七年来,我反复研读这部经典,在书页间圈点批注,在实践中验证其理论的科学性与深刻性。而本年度最令我欣喜的,莫过于将书中理念应用于乡村学校“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的突破性成果。
直面困境:如何激发学习愿望
乡村学生的英语学习常因家庭环境、认知基础等因素面临挑战,畏难情绪尤为普遍。正如书中所言:“强烈的学习愿望是儿童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因。”如何激发出这份愿望?我尝试以兴趣为支点,重构小学英语情智课堂生态。我首先开展趣味化教学。我让学生将单词记忆与手工折纸结合,让字母跃然于纸飞机、千纸鹤上;我和学生共同编写琅琅上口的单词歌,让背诵成为快乐的游戏。随后,我采取激励机制。把全班学生划分成四个“学习战队”,通过“乐学币”积分兑换奖品,激发团队协作与竞争意识。最后是精准反馈。每单元结束后我就全面检测学习成果,因此我精准掌握了每个学生每一个单词、每一页课文学习情况,及时在班内开展帮学帮教活动,并与家长实时沟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
破茧成蝶:一个内向女孩的逆袭
四年级的宋姿颖是我班里最沉默的学生。父母文化水平有限,很少关注她的学习,导致她自卑怯懦,英语成绩长期垫底。我决定以“三步走”策略助她破局。第一步心理破冰。我经常课间主动与她谈心,用“今天早餐吃了什么”等轻松话题打开心扉,逐步和她建立信任。第二步义教赋能。在课前,我经常义务辅导她功课来夯实学习基础。课上,我刻意在角色扮演、课文朗读中给予她展示机会。第三步同伴助力。我发起“结对帮学”行动,两名学生自愿担任她学习上的“小老师”,利用课后时间坚持为她补课。
令人惊喜的是,宋姿颖从第一学期期中监测时取得57颗星的成绩跃升至期末监测中取得92颗星的成绩,另外三名“学困生”的成绩也显著进步,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当有学生笑称她“从学渣逆袭成学霸”时,我郑重道:“每位同学都是潜力无限的明星,只需拨亮心中的灯。”
教育启示:以爱为灯,照见未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宋姿颖的蝶变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作为教师,我们需以耐心倾听每个孩子沉默背后的故事,用温暖和创意激活他们的潜能,让尊重与信任拨亮求学路上的心灯。
重读经典,亦如拨亮一盏心灯。这盏灯照亮了我的教育之路,也让我更有力量去照亮更多乡村孩子的未来。愿我们始终怀揣教育者的初心,在阅读经典与教育实践中书写更多温暖的育人篇章。(备注:本文系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小学英语情智课堂的生态支持及推进策略研究”立项编号:2023JXQ105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