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2月18日电(通讯员:徐毅宁 廖琳琳)站在西沪港海堤,极目远眺,一片壮观的牡蛎礁矩阵呈现在眼前。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宁波市(象山)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负责人王振兴自豪地介绍:“这里便是我们成功投放的牡蛎礁区域,总共在5个区域投放了23520组礁体,完成了388万片牡蛎附苗,它们即将在这片海域发挥重要作用。”
宁波市(象山)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是财政部与自然资源部在沿海地区重点推进的“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中的关键项目。其中,生物礁修复工程是核心子项目,其目标是全面修复象山海岸受损的生态环境,力求治理区域呈现出物种更为丰富、水质更加清澈、环境愈发优良的生态新貌。
牡蛎礁,作为大量牡蛎固着生长于硬底物表面而形成的生物礁系统,对于维护近海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意义非凡,堪称海岸带的关键栖息地。因此,项目生物礁修复工程选取牡蛎礁作为主要部分进行设计投放。
人工生物礁的投放并非随意为之,需历经环境评估、威胁因素考量、物种选择等严谨环节,依据当地实际情况精心规划,并结合现场环境实施妥善管护。项目团队紧密结合西沪港的潮汐规律以及牡蛎生长繁殖特性,在牡蛎繁殖盛期,于港区内从潮间带低潮区至潮下带的5个特定区域,投放了混凝土浇筑的斜撑式结构牡蛎礁。
王振兴详细解说:“这种斜撑组合式牡蛎礁由一根主礁与四根副礁构建成的三维立体生物结构,其表面能够附着众多底栖生物,这些生物形成丰富的饵料源,吸引各类鱼类、贝类前来栖息繁衍,逐步构建起一个复杂且稳定的生态系统,有力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提升。此外,人工生物礁还具备削弱波浪对海底冲击的效能,能有效减少海浪侵蚀,降低风暴潮危害,在防灾减灾方面成效显著。”
在牡蛎礁矩阵之中,一条条棕色绳子紧紧缠绕在生物礁体上。项目工程部长陈克辉解释道:“这些绑在柱子上的棕色绳子附着有牡蛎,壳内便是牡蛎幼苗。它们以水中的浮游植物和悬浮颗粒物为食,从而降低水体营养物含量,实现净化水质的目的。另外这些幼苗尚处弱小阶段,需要我们悉心呵护,才能确保它们茁壮成长,充分发挥守护海洋生态的关键作用。”自投放牡蛎礁后,项目技术人员借助无人机巡航等先进手段持续开展监测与维护工作,及时清理干扰牡蛎繁殖的入侵生物、泥沙及杂物,在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时,迅速对礁体采取补救行动,保障其生态功能的稳定发挥。
建设单位象山县旅游集团项目负责人何建军表示:“海洋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在完成互花米草治理工程后,投放牡蛎礁成为修复其入侵后遗症的重要举措。牡蛎礁作为海洋的‘生态系统工程师’,具备改善区域海洋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核心功能,我们坚信它将为这片海域创造更为广阔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
生态系统的修复之路漫漫,牡蛎礁的功效显现需要在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科学评估。当前,随着牡蛎礁与底栖生物投放工作的稳步推进,港区内生物多样性提升已初见成效,白鹭翩跹、鱼儿畅游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滨海生态活力逐步复苏。与之相伴的是生态红利的逐步释放,当地可因地制宜开发海钓消费、休闲渔业等旅游体验项目,为周边区域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