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1月24日电(通讯员:杜怡柔)立冬的莆田依然暖意融融。掠过海面的斜阳将村中篮球场的半场染成暖金色,无风,二十度,天气好得让人心里发暖。我找了个角落坐下,望向球场——一群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正用我听不懂的莆仙话喧嚷着。等待上场的那一队紧盯着篮筐,为久久不变的比分着急,不时爆出几声喝彩,顺手抹一把快要滴落的汗。那样子,真像十六年前的我。

那年我刚入职中交一航局一公司,被安排住进青年公寓,我们叫它“六号楼”。二十出头的年纪,没房没车没女友,浑身是劲儿无处释放。两个大行李箱还没拆完,就被对门的老大哥喊去打球。说是打球,不如说是找地方发泄青春的热量。“公司新建了文体中心,太牛了!”十月份,由旧车间改造的文体中心正式开放,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台球一应俱全。最让人兴奋的,是进门就能看见的半个篮球场——防滑地面、玻璃篮板、弹簧篮筐,加上无死角的顶灯照明,用现在的话说,简直是“YYDS”。那个冬天,我并没真正认识天津这座著名的港口城市,却成了文体中心的铁杆粉丝,常常待到晚上九点还舍不得走。管理员是位比我父亲长几岁的“天津伯伯(baibai)”,总叮嘱我戴好帽子,擦干汗再出门。那时哪怕感冒,套上羽绒服抱起篮球就往宿舍冲。也正是在那儿,我认识了第一批朋友。

两年后我再次调回天津。球场上认识的朋友有些已随项目去了外地,我们的话题也从耐克阿迪、巷子里最实惠的大排档、商业街吃撑的自助餐,渐渐多了“打灰”“打桩”“赶潮水”“抢工期”这些工作内容。

2016年,“第十届青春先锋杯”开赛。春寒料峭的天津,手还冻得伸不开,我们球队却开了一次严肃的会:是满足于连续几年稳居前四,还是向冠军发起冲击?后来我们喊出那句:“不留遗憾”。于是,一群晚上要带娃做饭、白天要赶工、还得顶着家属压力的人,忘记生活疲惫,“偷偷”集合练球。那年赛会准备了一个大蛋糕,庆祝公司篮球赛十周年。据说蛋糕很甜——是吃到的人说的。而更多人忙着搂住冠军奖杯,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赶紧给老婆打电话:“从此退役,家务全包!”那一年,我们真正懂了集体荣誉的分量。“值哈,哥几个?”“值!不遗憾。”也让我们学会了在爱好、生活与责任之间寻找平衡。

2021年,我闺女上一年级了。正逢“青春先锋杯”,我带她去看比赛。场上的年轻人奔跑如风,有个小伙子像极当年的我,紧追着球不放,球鞋摩擦地面发出刺耳的声音。女儿似懂非懂地眨眨眼,目光从刚领到的卡通抱枕移向球场。比赛结束,我和几个久未碰面的兄弟打招呼。“叔叔,我爸爸也会打球吗?”一个稚嫩的声音突然问。“你爸爸以前是队长,打球可厉害啦。”孩子听到答案,高兴地望着我。那一刻,我仿佛看见当年的自己,听见围成一圈喊出“不留遗憾”的声音——那么清晰,那么近。这大概就是青春文化的传承吧:从前老大哥带我打球,如今我带孩子来看球。那份关于热血与热爱的种子,就这样悄悄播下,代代相传。

如今我四十岁,从活动“主力”变成了“组织者”。喜欢看新入职的年轻人打球,鼓励他们跑起来、出出汗。偶尔组织大家爬山,我还有意冲在最前面,然后偷偷深吸几口气,故作轻松地回头喊:“业余时间别老看手机,多锻炼!总不能老是让‘老头儿’领跑吧?”

周末组织球赛时,有个小伙子问我:“您以前也打球吗?”我指指场上:“没你们厉害,动态天赋也不如你们。但我当年也和你们一样,觉得这球场,能装下所有的劲儿。”

海风吹过球场,夹带着篮球落地的声响,依旧清脆。我忽然明白,有些东西从未改变——工地上那股热血,球场上结下的情谊,从队友变成兄弟、一个电话就能得到支持的信任,还有那一代传一代、略带粗粝的劲头。就像公司的文体中心,旧了、改了、变了,却始终装着最鲜活的气息。

夕阳落下时,我的影子和场上的人影叠在一起,温柔得像一场不会结束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