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香港5月28日电(蔚楠)孔平是蚌埠市大慈义工协会党支部书记,今年68岁。她的家庭曾是四世同堂的温馨港湾,家人间相扶相持的和睦氛围,一直为邻里所称道。

2003年婆婆离世后,体弱多病的公公便与孔平一家同住。老人常年住院,一住就是大半年。孔平白天上班,夜晚便守在病床前:一勺勺喂饭、一次次清理秽物,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丈夫出差归来,也总是第一时间直奔父亲床前。为让老人吃得舒心,孔平变着花样做营养餐;晴天推他散步晒太阳,读报、唠家常、说笑话,逗得老人笑逐颜开。公公逢人便念叨,这儿媳比亲闺女还贴心,让他这把年纪活得舒心又开怀。

据共工新闻记者了解到,2013年8月,93岁的公公意外摔断腿,面临高风险手术。孔平果断选择手术,并许下承诺,让公公只管安心养病,后面由她来照顾。住院期间,老人因插尿管感染高烧,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孔平握着公公的手说,公公把她当亲闺女,他们一起闯过这关。当老人因排便困难难为情时,孔平二话不说用手一点点清理,这一坚持,就是四个多月。每日擦身、按摩防褥疮,精心调配三餐,连同病房病友都羡慕老爷子“伙食比家里还讲究”。奇迹竟真的发生,四个月后,老人竟能扶着助行器站起来。医生感慨,高龄重症恢复得这么好,简直是医学之外的“亲情奇迹”。

出院后,孔平把照顾变成了“生物钟”:无论冬夏,五点半准时起床帮老人穿衣、倒痰盂、备早餐、分好三餐药物;老人爱吃鱼虾鸡汤,她就荤素搭配炖得软烂;削好的水果块、温热的洗脚水、睡前暖好的被窝……年复一年,从未间断。甚至老爷子的头发指甲,都由她亲自修剪;每年除夕,她都会把红包悄悄塞进他枕头。这份心意,让老人逢人就说,人家过年老人给小辈压岁钱,他家是儿媳给老人“发红包”。原本被断言“难活过两年”的公公,竟在这份细致照料中,舒心活到了百岁高龄。

家风传承:温暖小家,照亮大家

孔平的坚持,也默默滋润着家人。爱人与她约定,孝顺不是一人的事,是全家的家风。他们教导儿女,先学做人,再做学问;心中有他人,眼里才有担当。如今,儿子儿媳常带他们自驾看山河,孙子孙女绕膝撒娇;每逢周末,全家齐动手为小区留守老人送菜、陪聊,已成“家庭传统”。

2008年退休后,孔平更以社区为“第二战场”:为空巢老人登记电话、随叫随到,陪他们散步、唠嗑、过节日。有人问她,照顾公公十七年,不累吗?她总说,老人给了他们一个家,他们陪老人走完人生路,这是为人子女的本分,更是共产党员该有的样子。

家和万事兴:以真心换真心的幸福密码

在孔平家,“家和万事兴”的秘诀,是“有事商量着办”的理解,是“累了有人搭把手”的默契,更是“好日子不忘回馈社会”的初心。这十几年,她尝过深夜医院走廊的冷,受过旁人“儿媳照顾公公不便”的误解,但看到老人舒展的眉头、家人温暖的笑容,便觉得一切都值得。

孝心不是口号,是饭桌上的一勺热汤,是病榻前的一次握手,是年复一年的“我在”。作为党员,孔平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但作为家人,她庆幸用爱织就了一张网——网住了四代同堂 的温暖,也网住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间温情。

愿每个家庭都能以爱为基,让和谐之花常开;愿你我都能以心传心,让善意温暖更多角落。

作者:蔚楠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