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财经局 :连60块饭钱都要拿走?微众银行已成违规大户
作为国内互联网银行一哥,微众银行靠着出色的业绩睥睨群雄,2022年实现营收353.64亿元,净利润89.37亿元,同比增速为31.03%、29.83%,其净利润相当于其余十八家互联网银行之和。 微众银行固然有骄傲的资本,但是其傲慢却指向了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微众银行已经成为了被投诉的常客,累计投诉量已经超过1万条,旗下的微粒贷累计投诉两更是超过了2万4千条。 就在2023年12月24日,一位消费者向黑猫投诉称自己微粒贷有逾期,因没有还款能力处理,但微粒贷却将未绑定该平台的银行卡的60元扣走,该消费者表示由于经济紧张,这60元是其吃饭用的。几十块钱对于放贷机构来而言并不算大钱、但是对这位消费而言是两天的吃饭钱。
这位消费者的遭遇值得同情,而微众银行此举或涉嫌违法。据法律人士分析,贷款机构没有权利直接从其他账户中扣款,必须提起民事诉讼,且借款人没有履行已生效的判决书,贷款机构才能通过人民法院采取强制措施扣款。 而且《民事法》为了照顾弱势群体,其第二百五十一条还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 于法于情,微众银行此举都无法令人接受。除了个人深受其害,还有民营企业遭了殃。 12月29日,一名消费者在黑猫投诉上称,微众银行在没有征得本人意愿的前提下,强制划扣了其银行卡内的两笔钱,共计4万元余。此款是保险公司赔付鱼塘意外的损失款,用于企业正常生产,其本人及公司均面临巨大困难,微众银行此举是雪上加霜。 就在2023年11月,微众银行曾宣称要“发挥数字科技之长”,“服务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为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向上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微众银行无疑是自打自脸。 通过梳理过往新闻,笔者还发现微众银行的违规行为早已有过不少报道,是侵犯个人隐私的常客。早在2018年,微众银行就被曝光了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查询个人征信。2022年10月,一网友被微众银行50万元贷款广告吸引,通过采集人脸、短信验证等一系列操作后,却被告知暂无额度。一时引起热议,不少网友认为微众银行这是“白嫖”个人信息。 时至今日,微众银行类似的侵犯个人信息行为仍未停止。2023年12月24日,一位消费者称未在微众银行申请贷款,却被显示了征信贷款记录。所幸的是,这位消费者的要求在29日得以解决。
但是另一位消费者就没那么幸运了。
该消费者称自己在于2023年5月查询个人征信报告发现自己在2021年8月被微众银行以“贷款审批”为由查询征信记录。但是在与微众银行客服沟通后并没有得到回复,于28日进一步上诉。截至发文,该消费者的诉求仍未得到解决。 我国《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征信机构不得违反前款规定提供个人信息。《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查询个人信用报告须是在审核个人贷款申请、个人贷记卡、准贷记卡申请、审核个人作为担保人以及对已发放的个人信贷进行贷后风险管理等情形下。 讽刺的是,微众银行又常常对外扮演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保护者”。 在2022年7月,微众银行发布《ESG丨个人信息保护专题研究报告》,称82.5%的用户曾经经历过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尤其是在购房、购车、装修、培训报名、电商购物等方面不堪广告电话之扰,但缺乏应对手段。而微众银行“积极探索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新手段,倡导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共同挖掘数据价值。” 在2022年ESG报告中更是宣称“本行十分重视清收过程中的客户信息安全管控”,并“强化清收过程中对客户信息的安全管控,加强客户隐私数据保护”。 有分析指出,银行损害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一大源头就是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给第三方催收机构。而微众银行暴力催收的相关投诉并不在少数,这并不是其反复强调或者“科技进步”就能改善的。 2024年1月2日,共工日报社•共工财经局记者对《连60块饭钱都要拿走?微众银行已成违规大户》的后续情况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刘晓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