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日报社安徽12月12日电(胡遵远)

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向全市党校系统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汇报交流我们的工作。我虽然已经有了42年的工龄,但是,在党校系统还是一名新兵,2021年4月刚刚进入党校系统这个“大家庭”。恳请在座的各位今后对我多指导、多帮助,我一定虚心向大家学习。

非常感谢市委党校的盛情相邀,让我和大家在一起聊一聊论文写作的心得体会。其实,讲到论文写作,我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我长期在党史部门工作,论文写的不多、发表的也不多。昨天,我数了一下,2022年1--11月,我一共发表了23篇论文和理论文章,其中,绝大多数是理论文章,分别发表在《安徽日报》《安徽党校报》《安徽大学报》《江淮时报》《皖西日报》《军事历史》《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祖国》《铁军纵横》《安徽省情》《铜川干部教育研究》《大别山干部学院学报》等报刊杂志上。不过,自从2014年8月担任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局长以来,特别是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金寨视察指导、并对红色基因传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后,我每年都在各级各类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有关宣传金寨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等方面的红色文章100篇以上,最多的一年达到140多篇。今年到11月底,我已在《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人民政协报》《中国国防报》《安徽日报》《皖西日报》《中华魂》《人物传记》《兵工科技》《清风》《金秋》《党史纵览》《铁军纵横》等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文章113篇。

几年来,由于这项工作做得比较扎实,不仅取得了显著成绩,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党史研究、红色资源开发和红色基因传承等工作,更好地宣传了红色金寨,受到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充分肯定。我们单位先后两次被评为“全省党史系统先进集体”,我个人也被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先进个人”,被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聘为特约研究员,被省委讲师团聘为“基层宣讲专家”,是“全省高校系统优秀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示范课巡讲团成员”,被几家高校聘为“特聘教授”。《光明日报》《中国国防报》《安徽日报》《江淮时报》《皖西日报》《铁军》《神州》《新青年》等报刊先后对我进行过专门的报道,多次被评为全市优秀政协委员,并获“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可以这么说,从事党史研究工作,特别是从事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文章撰写、红色基因传承工作,让我的潜能得到了最好的发挥,形象得到了最好的展示。回顾几年来走过的历程,我深深的感到: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六条:

一、要多思多想,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有人说,兴趣是成功的基础、爱好是成功的关键,一个人是很难在他不热爱的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当然,一个人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工作都十分热爱,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又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每当我们踏上一个新的岗位、从事一项新的工作时,最重要、最关键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培养自己对这份工作的兴趣和爱好。

我原来长期在县政府办公室工作,后来到县广电部门工作,2014年被组织上安排到由党史办、县志办、档案馆、博物馆4家单位合并起来的“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工作。大家都知道,这4个单位都是弱势单位,很多人都不愿意到这样的单位去工作。于是,我就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这项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作用?自己应该怎么样对待、如何开展工作?经过反复地思考,我觉得这项工作十分重要、非常有意义。从政治看,这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反复强调的一件大事;从历史看,这是关系到红色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的一件大事;从未来看,这是关系到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一件大事。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特别是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金寨视察、对党史研究和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提出殷切希望后,我的责任感、压力感、紧迫感与日俱增。

同时,我还感到这份工作也是告慰我们自己先辈、告慰老区人民的一件大事。大家都知道,我们金寨有10万英雄儿女为国捐躯,几乎是“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我的三叔就是红25军74师224团的一位团长,牺牲时还不到30周岁。因此,我觉得做好党史研究、挖掘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既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也是我们告慰自己先辈、革命先烈的责任所系。如果不做好本职工作,连我们自己的先辈都对不住!这样一想,认识就提高了、思想也升华了!

我觉得,在座的各位所从事的党员干部教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同开发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工作有很多相似之处,道理是一样的。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党校教师则是人类最先进政党、最进步分子的教师,层次更高、意义更深远。我们更应该有光荣感、自豪感,更应该有责任感、使命感。如此,我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就提高了,工作的热情和干劲就更大了!这是我们做好文章撰写工作的基础和根本,大家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二、要多读多看,充分占有写作资源。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都是这个道理。要想写好文章,首先必须多读书、多看报。一方面要充分占有资源,以便自己写作;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借鉴别人的写作方法。打个比方说,读书看报就好比我们做馒头一样,首先要从书报中收集、积累能做馒头的原料,然后从书报中学习借鉴会做馒头的方法。比如,我们写红色文章,首先必须了解、掌握相关的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然后才能思考怎样去确定写作选题、怎样去撰写文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需要长期积累。当然多读多看,对于今天来说,不仅仅是读书看报了,看电影、看电视、上网看手机等等,都是积累素材、学习借鉴的过程。我们一定要通过多种途径多汲取、多吸收!

三、要多思多悟,精心确定写作选题。写新闻的人都知道,报刊杂志特别需要这样两类新闻,一类是“四季歌”“长流水”,一类是突发的、新鲜的有意义的新闻。所谓“四季歌”“长流水”就是按照惯例,一年四季往下过,到了什么季节唱什么歌、写什么新闻。比如:春季怎样备耕春耕,夏季怎样防汛抗旱,秋天怎样秋收秋种,冬季怎样护林防火,等等。所谓突发的、新鲜的有意义的新闻,就是以前没有的、突然发生的事情。其实,我们写文章和写新闻也是一样,写什么文章、选什么题目,我们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选优秀的传统的、恒古不变的题目,一是选时代需要的、与时俱进的题目。比如,写红色文章,一类是党史军史、英雄人物、革命精神,这是永恒的主题,永远不会过时、也永远写不完的题目;一类是将这些红色资源与时代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会更受欢迎。比如,近几年,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家风教育、家风传承,我们就可以及时地从史料中去寻找、去挖掘这样的一些红色家风故事,在此基础上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比单纯的写历史故事的文章受欢迎,容易被报刊采用。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学习教育期间,挖掘、整理、撰写与此有关的文章,肯定会受到青睐、容易上稿。

我认为,我们党校教师写文章、写论文也是如此,既要注重传统选题,更要注重与时俱进的。比如,当前各级各类报刊都需要大量研究、阐释、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文章,我们就应当把目光锁定、把精力集聚在这个方面。

四、要多写多练,不断提升写作水平。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能练好武艺、唱出好戏。写文章也是如此,我们要从模仿起步,从信息、消息、新闻报道写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终必将会“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写作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断的练习,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期望“早上载树、晚上成凉”,需要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我儿磨练三缸水,只有一笔像羲之”的典故,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写文章和练书法都是一样的道理。

五、要多修多改,努力打造精品力作。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想清楚是用推、还是用敲,他骑在驴子上苦思冥想、反复推敲,一会儿作出了双手推门的样子、一会儿作出单手敲门的动作,仔细地比较着“推和敲”的效果。谁知走着走着,他竟惹了大祸、冲撞了长安城京兆尹的车队。庆幸的是,这位京兆尹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大诗人韩愈。他不但没有责备贾岛,反而停下来思考了良久,然后对贾岛说道:“我看还是用‘敲’好,拜访友人,先敲门,表示你是一个知书达理之人。并且这个‘敲’字,发出的声响,更加衬托了夜间的幽静。再说‘敲’字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大诗人的水平高、实在是高!于是就有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留传千古的名诗,也有了“推敲”这个脍炙人口的典故。贾岛写诗非常认真、非常刻苦,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都很下苦工,常常为了诗中的一个字而煞费苦心、斟酌很久,他自己曾经为此写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朝诗人卢延让在《苦吟》诗中这样写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撰文作诗都是特别讲究、苦心钻研的,常常以殚精竭虑的态度进行创作,一字一字地反复推敲琢磨,可谓是“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但,正是因为他们肯下功夫、能吃苦,反复研究、仔细推敲,才创作出了众多的传世之作。

古人反复研究、仔细推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要强调的修改工作。古人之所以采取这种态度,说明遣词造句非常重要、反复修改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一气呵成的只能是个“毛坯”,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地认真修改、精心雕琢,才能产出“精品”。只有“千锤百炼”,才能实现“炉火纯青”;“只有功夫深、才能把铁棒磨成绣花针”,写文章就是这个“硬道理”!

六、要多投多发,踔力提高上稿概率。过去,有人说写出来的文章一定要变成“铅字”才能算成功!我觉得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大家写出来的文章不投出去、不发表出来,岂不是白干了?大家可以遵循从小到大、从短到长,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发展规律,先写信息、消息、新闻报道,再写通讯、文章,先写资料类、宣传类、纪实类文章,再写论文、理论文章,再到撰写书稿、著书立说,直至为人“树碑立传”。文章写成后要大胆地投稿、反复地投稿,要坚持不懈地投、锲而不舍地投,不要怕退稿、不要怕不用稿、不要怕“泥牛入海无消息”。反复写、反复练,反复改、反复投,只要大家心无旁骛、一以贯之,就一定能够把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只要大家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从投稿无门、到“豆腐干子”见报、到经常见诸报端的美丽“嬗变”;只要大家初心不变、痴心不改,就一定能够在论文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最后,关于如何做好文章的撰写工作,我想用“涵养八颗心 做好七件事”来概括一下。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是在思想上、主观上、内心世界里,要涵养八颗心:一要有爱心和热心。要做好文章的撰写工作,首先要对这项工作感兴趣、有爱好,没有兴趣和爱好的同志,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了兴趣和爱好,爱心、热心随之而来,激情、热情随之高涨!二要有信心和决心。信心比金子更重要!大家要相信自己的智力、能力,相信自己的智慧、本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定登攀!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一定能够做到!爱心是基础、信心是关键,只要大家能够充满信心、就一定能够振奋精神;只要大家能够充满信心、就一定能够“高歌猛进”!同时,干事一定要有决心、创业一定要有勇气!大家一定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釜沉舟的勇气、背水一战的气魄,才能做好文章的撰写工作!三要有恒心和狠心。从事文章撰写工作,既需要动脑筋、花心思、下功夫,又需要吃苦耐劳、刻苦钻研。没有狠心,力度不够、标准不严;没有恒心,坚持不了、难以成功,大家千万不要“同情”自己、“心疼”自己、“可怜”自己、“放纵”自己,要以严格的要求、严厉的措施、严明的规矩,把自己管住、管紧、管好,把自己逼上“风口浪尖”“谷底深潭”,让自己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挑灯夜战、彻夜不眠,成为撰写文章的行家里手、标兵榜首!文章撰写工作,既是一项比较枯燥的工作,也是一项时间长、见效慢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朝发夕至”,大家一定不能急于求成,一定不要想立竿见影,要有耐心、有恒心!只要大家下定决心、坚定信心,对自己有狠心、干事情有恒心,理想就一定会变成现实、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四要有诚心和虚心。文章撰写工作需要细心、需要认真,需要诚心、需要勤奋。幸福不会从天降,汗水浇开幸福花。只有做到一丝不苟、全心投入、兢兢业业,才能取得成功。文章撰写工作,还需要有虔诚之心、谦虚之心,要虚心学习、虚心求教,虚心做人、虚心办事!

其次,是在工作上、实践上、具体实践中,要做好七件事:一要安下身子读、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要做到眼勤、耳勤,多读、多看、多听。只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够获得丰富的资源。可以这么说,“多读”“多看”“苦读”“精读”是做好文章撰写工作的基础。大家必须日日读、天天读,起早睡晚地读、不分昼夜地读。二要开动脑筋想、拿起本子记、甩开膀子写。要做到多思多想、朝思暮想,专心致志、苦思冥想,勤于思考、善于动脑,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把问题想透、把思路捋清。大家还要做到手勤、嘴勤,多写、多练、多改。不通过勤看、勤读、勤思、勤想、勤写、勤练,注定是写不出来好文章的。精湛的技艺、高超的水平,都是靠日积月累积攒起来的!三要放大胆子投。就是要多写稿、多投稿、多发稿。只要大家下定决心、坚定信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真正做到多读、多看、多听,多思、多想,多写、多练、多改,多投,就一定能够在文章撰写工作的领域里开辟一片“新天地”、迎来一片“艳阳天”!  

 (作者:胡遵远,系中共安徽省委讲师团宣讲专家、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安徽金寨干部学院(中共金寨县委党校)副院(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