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海,风急浪涌。在离岸数十公里的海上风电施工一线,总有一个身影始终挺立在船头甲板、扎根在项目前沿。扎根基层项目14年,从技术骨干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海上风电项目“舵手”,李春雷用坚守与奋斗,在蔚蓝疆场上书写着一航风电人的担当。
远海攻坚,他是他是“坚守者”
2019年,当时国内离岸最远的海上风电工程——江苏大丰海上风电项目正式拉开建设大幕。开工伊始,海底复杂的“铁板沙”和下部软弱夹层地质便给项目团队带来了极大麻烦,现场沉桩施工时常面临“溜桩”风险。作为项目核心骨干,李春雷没有丝毫犹豫,索性卷起图纸、设备住在了施工船上。
施工冲刺阶段,每个月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李春雷都在各个施工机位辗转。白天盯现场、察海况,晚上就猫在船舱里反复推演方案,为了实时反馈现场数据,搬着电脑在生活区顶层搜寻信号成了“家常便饭”。面对年轻团队的焦虑,他总会耐心劝导:“别怕复杂,一步一个脚印总会走通的。”每根桩的沉放,他都会全过程参与,认真分析比对;每个细节的调整,他都亲自把关,详细总结汇报。在海上施工一线最前沿的磨砺中,他以“单年度出海181天”的坚守,全过程参与33根钢管桩沉桩,助力项目钢管桩以平均水平度0.8‰的精度全部沉放到位。“沉桩精度远超设计要求,项目也顺利创造了单月产值1.021亿的施工纪录。”职工大会上,对于令人满意的“答卷”,他没有过多留恋,而是看着风机安装图纸陷入了沉思……

原来,项目风机安装阶段正值季风期,海上大风、涌浪频发。“保安全、保工期,我们全都要。”劳动竞赛时的那句承诺始终激励着自己。为了解决“叶片极易晃动”难题,那段时间,李春雷反复研究图纸和设计方案,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回岸调休次数更是屈指可数。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断地现场探索和论证下,李春雷与项目团队通过在船舶大臂桁架安装可移动的钢索转向梁,配备压力传感器实时调整拉力值,有效控制了吊装过程中的摆动问题,确保了风机安装的顺利进行。“项目团队平均年龄仅28岁,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冲锋者。”最终项目提前2个月实现完工,不仅为企业赢得了口碑,更在远海风电领域树起了一面旗帜。
逆境突围,他是“破局者”
有了远海攻坚的成熟经验,李春雷满怀自信转战江苏启东海上风电项目。然而行业“抢装潮”下,船舶资源极度紧张,叠加在手船舶“支腿不够高”形成的窘境,一度让项目团队“开工即冲刺”的方案面临巨大工期压力。
然而,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李春雷站了出来:“没有条件,我们就创造条件!”那段时间,他的办公室时常灯火常明,图纸铺了满桌面,很长一段时间连吃饭时都能陷入沉思。“心里装着事儿,不解决堵得慌。”经过几十次测算优化和反复论证,创新提出了使船体能够安全升离水面进行插桩作业的接续支腿方案。“矮船增高”后,首根钢管桩施工难题迎刃而解。此后,李春雷更是把驻地办公室搬进了海上船舶舱室,在察觉到现场施工船起重能力不足时,带领现场团队计算吊点位置,模拟协同作业流程,以双机抬吊方案解决了“小船吊大件”的难题,成功实现“以小博大”,为项目节省了大量成本。
转战
随着海上风电行业进入平价时代,李春雷带着满潜热忱转战我国纬度最高、最寒冷的海上风场集群地——大连庄河海上风电场址V项目。在这里,他引入单桩-摩擦筒新工艺,解决了高寒海域风机基础稳桩的难题。为了掌握最新海况资料,已经党政“一肩挑”的李春雷鲜有空余时间,然而无论多忙,他每个月总会抽出时间前往海上现场。北国的海风刺骨,他却在甲板上笑着说:“离现场越近,心里就越踏实。”通过长期观察,他带领现场团队精准分析潮汐规律,创新提出了“分步拆除吊耳”的作业方案,成功攻克了施工难题。水下作业期间,暗流涌动,作业窗口极短。李春雷又指导项目团队创造性采用“游击战”战术,精确计算每个潜水员的作业时间,在有限的窗口期内完成了所有水下作业。“单桩-摩擦筒工艺在极寒水域的引入节约了10余天工期”“2024年完成产值57701万元”,集团安全生产“雷霆行动”督导暨项目调研座谈会上,李春雷认真地作着汇报……

如今,海风再次吹响号角。李春雷已奔赴渤海之滨,投身中交集团首个防波堤风电项目。面对国内首个无堤顶通道防波堤工程施工挑战,他依然保持着那份从容与坚定:“我是技术工作出身,一直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从黄海之滨到渤海之畔,李春雷用坚守与执着,诠释了一航海上风电人的责任担当。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优秀项目经理的专业素养,更看到了一航人无畏风浪、勇立潮头的精神传承。(作者:冯鹏鹏)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