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凯龙)“孩子3岁还不会完整说句子正常吗?”“10岁专注力不足该如何干预?”“16岁情绪波动大是否属于成长常态?”
长期以来,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千万家长。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的育儿模式多依赖经验传承,缺乏统一的科学参照,“孩子个性有差异、文化有区别,不可能有统一合格标准”的观念也深入人心。

然而,国家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要求,从国家层面为人才培养划定了核心方向,这一要求已深度融入日常育儿实践。
但实践表明,仅靠宏观育人方向,仍难以满足家长对孩子成长规律细化参照的需求——他们迫切需要一套贴合成长实际的具体标准,精准定位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进而科学干预、有的放矢。
近日,由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监制,《家教周报·家长园地》主编王智勇教授领衔团队历经多年研发的《0-18周岁儿童成长合规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式问世,为亿万家长送来科学育儿“导航图”,也为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注入重要动力。

据了解,该《标准》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首都儿科研究所《0-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百分位数值表》等权威数据。
值得关注的是,《标准》针对0-3岁婴幼儿、3-6岁学龄前儿童、6-12岁学龄儿童三个关键阶段,细化了每个年龄段的核心发展目标与评估维度。
以3岁儿童为例,《标准》明确提出“能说出3-5个字组成的完整句子,能识别常见颜色和简单图形,能与同伴进行简单的游戏互动”等具体要求;对于8-10岁儿童,则从“独立完成作业的专注力时长、掌握基本的运动技巧、能理解他人情绪并恰当回应”等方面给出量化参考。
这种分阶段、精细化的设定,让家长能够精准定位孩子的成长节奏,避免“一刀切”的评估误区。
“过去总拿自家孩子和邻居家的比,看到别人会背古诗就着急,逼孩子死记硬背,结果孩子越来越抵触。”北京家长王女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在提前了解《标准》内容后,她坦言:“原来每个孩子的认知发展有不同节奏,我家孩子虽然古诗背得少,但动手能力强,符合这个年龄段的运动技能标准,这下心里有底了。”

王智勇教授在家庭教育实践中
据《标准》编制组负责人介绍,制定该标准的核心目的并非“制造统一模板”,而是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育儿认知——既不忽视孩子在某些领域的潜在发展问题,及时干预引导;也不盲目追求“超常发育”,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天赋。
“育儿的本质是助力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科学的参照是避免走弯路的关键。”该负责人表示,《标准》的发布只是起点,后续将根据儿童成长发育的新特点和研究成果,每3年进行一次修订完善,持续为家长提供权威的育儿指引。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