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1月9日电 “风沙要来了,项目部的房屋还得再加固。”骄阳高升,王国臣站在简陋的宿舍窗前,喃喃自语。窗外,毛里塔尼亚的沙漠如同一片无垠的金海,蜿蜒的水泥路如同一条巨龙,穿梭其间。这是中国路桥承建,中交一航局负责施工的毛里塔尼亚的提赛公路工程项目,是连接两国友谊的桥梁,也是王国臣新的战场。
王国臣,一位来自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的老工人,半年前踏上了这片陌生的非洲大陆。不同于以往在施工现场的忙碌身影,这次他肩负起了更为艰巨的任务——负责整个项目团队的饮食、住宿和其他后勤工作。对于这位拥有二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工人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次职业角色的转变,一次对自我的全新挑战。
毛里塔尼亚位于非洲西北部,以其广袤的沙漠和极端的气候而闻名。这里常年四十多摄氏度的高温,太阳如同一位慷慨却过于热烈的母亲,把所有的关爱毫无保留地倾洒在这片土地上。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塑造了王国臣如磐石般坚韧不拔的性格。
项目团队中,绝大多数成员是来自当地的属地工人。他们肤色黝黑,笑容灿烂,为这片荒凉的沙漠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然而,初期由于语言不通,双方之间的沟通存在着巨大的障碍,这使得工作的开展异常艰难。王国臣深知,要想让项目顺利进行,就必须打破这道语言的壁垒,建立起与属地工人之间的信任与默契。他开始努力学习当地的语言,尽管发音不准确,词汇有限,但他那份真诚与努力却深深打动了属地工人们。在一次次的尝试与交流中,双方通过“手口并用”的方式,逐渐找到了沟通的桥梁,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顺畅。
在与属地工人的日常接触中,王国臣发现了他们可爱而真挚的一面。这些看似粗犷的汉子们,其实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他们喜欢分享自己的故事,讲述家乡的风景与习俗,每一次交流都让王国臣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魅力与碰撞。“王,我能和你合个影吗?”一天,属地工人萨里姆兴奋地跑到王国臣面前,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萨里姆是王国臣在团队中关系较为密切的一位工人,他性格开朗,总是带着一副笑脸。据他所说,由于家乡条件有限,他很少有机会拍照留念。而这次来到中国援建的项目上工作,他希望能够留下一些珍贵的记忆,带回家乡给亲人们看。王国臣欣然答应了萨里姆的请求。
镜头中的萨里姆,笑容灿烂,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这张照片,不仅定格了萨里姆的美好瞬间,也成为了王国臣与属地工人们深厚友谊的见证。
烈日炙烤着沙漠,沙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很多时候,机械的力量无法触及到沙漠的深处,只能依靠最原始的人力、畜力。面对当地艰苦的条件,王国臣没有退缩。人们经常能看到王国臣拉着一头毛驴,穿梭在沙漠之中,为现场运输材料。他的身影,在烈日下显得格外高大、坚毅。
王国臣在物资匮乏、条件极为有限的艰苦环境中,还要负责团队的饮食起居。他总能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为大家提供尽可能多样化的食物选择。有时,他会与属地工人萨里姆一同踏入沙漠深处,寻找那些珍贵的野果,为团队补充维生素;有时,他又会穿越沙漠的酷热与风沙前往城镇,只为带回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让大家在异国他乡也能品尝到甘甜的味道。
“风沙洗日月,烈火镀金身。”这句悬挂在毛里塔尼亚项目门口的箴言,已成为王国臣的精神追求。在他心中,这片曾经看似无边无际、金黄无垠的沙漠,如今早已超越了地理的束缚。王国臣,用他的勤劳与坚韧,深深触动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赢得了他们由衷的尊敬,更在无形中成为了项目团队的支柱,如同磐石般稳固,紧紧凝聚着每一颗心,共同铸就了这段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