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聞•共工日報副刊9月22日電(王群)2024年9月20日,2024首都海歸創新季Overseas’ Festival在北京首鋼園開幕。本次活動旨在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助力建設科技強國,充分展示首都海歸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成果,進一步提升首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本次活動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留學人員發展基金會、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聯合主辦,北京海歸科協和北京中國網傳播有限公司承辦。
開幕式。香港共工社發(王群 供圖)
作爲2024年全國科普日活動暨第十四屆北京科學嘉年華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首都海歸創新季活動爲期三天,重點圍繞2024年全國科普日主題“科普助力科創轉化、科創賦能科普方法”展開。除海歸投資論壇外,首都海歸創新季還包含“中美基因與細胞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應用與科普”“中歐綠色可持續發展科普創新實踐”“科普賦能繪就鄉村振興藍圖”等六場主題活動,并通過舉辦“海歸力量”科學家展、“海歸未來”科技創新風采展,充分回顧和彰顯海歸科技工作者在科創領域的發展曆程與豐碩成果。活動旨在把握全球科技前沿發展新趨勢,鼓勵首都海歸積極投身新時代科技創新事業,爲建設科技強國和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貢獻力量。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于洪君、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孟凡興、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原國家外國專家局常務副局長孫照華、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黨總支書記範秀芳出席論壇并緻辭。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于洪君緻辭。香港共工社發(王群 供圖)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于洪君在緻辭中表示,科學技術是綜合國力競争的決定性因素。世界格局深刻演變,中國在不斷加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發展進程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科技自立自強是一個國家核心競争所在,是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堅強有力的保障。此次活動不僅以高質量科普爲科技強國建設築牢根基,更鼓勵海歸科技創新工作者以創新之能、創造之力服務于新質生産力發展。期望留學人才在各個領域發揮引領作用,爲科技強國建設貢獻新力量。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孟凡興緻辭。香港共工社發(王群 供圖)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孟凡興指出,近年來,北京市科協積極推動國家海外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和國際科技人才集聚區建設,吸引了許多重要國際組織落戶北京,支持首都科技工作者在重要的國際科技組織中任職履職,以海歸爲代表的特殊力量在國家科技治理中展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孟凡興副主席圍繞北京市科協積極融入首都經濟社會發展,團結引領首都海歸科技工作者,爲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貢獻力量提出三點願景:一是要主動對接國際科創中心“三城一區”建設;二是要積極參與科學普及,爲推動首都地區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發揮積極作用;三是積極推動企業科技變革,搭建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園。
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孫照華緻辭。香港共工社發(王群 供圖)
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孫照華在緻辭中分享三個觀點,第一,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留學人員是改革浪潮中的先鋒力量。人才作爲科技第一生産力、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樞紐和結合點,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曆史進程中發揮着龍頭作用。留學人員一直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大量優秀的留學人員在各個領域發揮着引領作用,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高質量發展中彰顯新作爲,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人才支撐、創新支撐。第二,當代留學人員傳承和弘揚留學報國精神,開拓創新,積極投身強國複興偉業。在我國進一步加強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進程中,從中央到地方不斷優化吸引留學人員回國發展的政策與環境;留學人員融彙中西、聯通中外,應充分利用政策紅利,放大留學價值的獨特優勢,抓住國内産業發展機遇,積極投身到複興中華、建設強國的浪潮之中。此次活動正是體現了以“創新創業”爲時代特點的第五代留學人員的留學報國精神。第三,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構建多樣化平台,服務留學人才創新創業創造。基金會作爲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授予的首批人才理論研究基地,圍繞服務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彙聚整合海内外人才資源,在高新技術轉化、利國惠民項目的落地扶持等方面進行了多維度探索。基金會将進一步圍繞自身定位和職責使命,強化已有品牌,打造新型載體,更有力有效地助力留學人才創新創業,更有力有效地助力高質量發展。
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黨總支書記範秀芳。香港共工社發(王群 供圖)
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黨總支書記範秀芳表示,海歸投資論壇作爲中國海外留學歸國人員的重要平台,聚焦海歸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地方國際科技合作、人才交流、全球科技創新生态平台建設,探讨創新創業的最新需求和前沿技術,爲廣大海歸人才提供了共同交流學習與合作的機會。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推動海歸人才、前沿科技、資金資源等在國内落地生根,同時也希望以更加開放包容的胸懷,吸納海歸人才,彙聚海歸人才,持續打造引才聚才的良好環境。
北京海歸科協主席關帥作《23-24年度共建海歸創新創業生态圈工作報告》。香港共工社發(王群 供圖)
北京海歸科協主席關帥作《23-24年度共建海歸創新創業生态圈工作報告》。他表示,此次活動旨在打造一個集展示、交流、合作于一體的科技創新平台,全面展現首都海歸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創新實力和發展成果,讓海歸科技工作者準确認識我國發展的優勢和潛能,引導海歸科技工作者增強胸懷大局、把握大勢的時代感和服務大局、勇于擔當的使命感,進一步立足本職崗位建功立業,聚焦中心大局獻策出力,切實提升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水平。同時,活動聚焦提升公衆對“海歸”,對“新質生産力”的全面認知,讓海歸科技工作者能夠直接接受社會反饋,爲科技創新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提供了可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院李永舫作院士主旨報告。香港共工社發(王群 供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永舫作院士主旨報告,介紹了在開展有機/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創新研究方面取得的有效成果。
爲鼓勵海歸積極參與科技創新事業,本屆論壇正式啓動“海鷗行動—京津冀長三角海歸上市協作網絡”;持續推進海歸生态圈建設,邀請中國旅美科技協會、法中高級人才交流協會等12家成員單位,加入第九批次海歸生态圈,積極發揮海歸生态圈的服務功能,全方位支持海歸創業企業發展,形成創新聯動格局。
“海鷗行動—京津冀長三角海歸上市協作網絡”啓動儀式。香港共工社發(王群 供圖)
第九批次海歸生态圈成員單位加入儀式。香港共工社發(王群 供圖)
此次論壇還設立了以“‘一帶一路’國際青年暢談中國科技創新發展”“構建海歸生态圈助力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科普教育創新發展與應用實踐”爲主題的主旨圓桌。與會嘉賓深入交流探讨,以卓越的國際視野和在相關領域的實踐經驗與生動案例,爲解決行業相關問題提供了有益參考,爲助力優秀海歸創業人才服務科技創新發展建言獻策。
主旨圓桌一:“一帶一路”國際青年暢談中國科技創新發展。香港共工社發(王群 供圖)
主旨圓桌二:構建海歸生态圈助力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香港共工社發(王群 供圖)
主旨圓桌三:科普教育創新發展與應用實踐。香港共工社發(王群 供圖)
據共工新聞•共工日報副刊記者了解到,本次活動還将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機器人技術、生物制藥等領域發布“金海歸”系列項目,組織“雲上海歸科普會客廳”現場訪談,爲首都各界普及展示海歸成果與應用,累計參會人次将達千人。
與會嘉賓合影。香港共工社發(王群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