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11日电(曾茜)即日起,四川盛豪律师事务所推出「盛豪律师说」专栏,聚焦行业热点与法律实务,以专业视角解读商业实践中的合规挑战与应对策略。本专栏将依托盛豪总分所各领域律师的深厚经验,为企业提供前瞻性、实操性的法律分析,助力客户在复杂市场中行稳致远。
餐饮律师视角下的预制菜——合规风险与纠纷应对
当下“预制菜”已成为餐饮行业降本增效的重要选择,但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却在实践中陷入双重困惑:一方面,市场上对其概念模糊,导致企业在采购、加工、标注等环节难以把握合规边界;另一方面,从广告宣传到终端销售时的信息公示,再到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后的责任认定,每一个环节都潜藏着引发经营风险的可能。
本文将聚焦餐饮企业的核心需求,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帮助餐饮企业厘清预制菜的界定标准,同时对合规重点及风险防控进行提示,助力餐饮企业筑牢法律安全防线。
一、预制菜界定的核心与实务认定
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由此可见预制菜的核心法律特征如下:
一是“不添加防腐剂”;二是“工业化预加工”(区别于餐饮企业中央厨房现制),三是“预包装”(需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四是“菜肴属性”(需加热或熟制后可食用)。
在实务中以下几类不属于预制菜,需注意区分:
- 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 连锁餐饮企业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
- 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
- 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
二、餐饮门店可能出现的主要法律风险
(一)广告宣传的合规风险
《广告法》第28条规定“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因此,餐厅在预制菜使用过程中的宣传用语应避免使用“现炒现做”“绝对无预制”等。同时,企业还应当建立宣传内容法律审核机制,所有声称必须有充分的检测报告或实验数据支持。
(二)公示义务合规风险
餐厅使用预制菜是否必须提前告知消费者?目前法律法规尚无明确规定,但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因此,餐厅如使用预制菜应当提前告知或向消费者明示,否则可能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三)食品安全责任风险
餐饮企业作为餐饮服务提供者,应按照《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在经营过程中注意预制菜的采购、储存和加工等环节,避免出现因储存不当、加工不当所产生的责任。餐饮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项操作规范,并定期维护相关设施、设备,以备监管部门核查。
(四)合同履约风险
餐饮企业与预制菜供应商签订的采购合同,需明确以下法律条款以规避风险:
- 质量保证条款:要求供应商承诺预制菜符合国标及地方标准,若因供应商提供的预制菜存在质量问题(如违规添加防腐剂等)导致餐饮企业被处罚或承担民事责任的,供应商需承担违约责任以及全部赔偿责任;
- 标签合规条款:约定供应商需提供符合法律要求的预制菜包装标签,若因标签瑕疵(如未标注 “预制菜”)供应商需承担违约责任和赔偿责任;
- 应急处理条款:明确预制菜出现质量问题时的召回机制、赔偿流程,避免因供应商拖延处理导致损失扩大。
三、消费者投诉与诉讼的应对
当消费者因预制菜问题投诉或起诉时,餐饮企业需把握以下关键应对要点:
- 证据留存:收集预制菜的采购凭证、储存记录、公示材料等相关证据,证明已履行法定义务;
- 关联责任追偿:若纠纷因预制菜供应商的质量问题引发,在向消费者赔偿后,需及时依据采购合同向供应商追偿,避免独自承担损失。
四、律师视角下的合规建议
- 建立预制菜合规体系:餐饮企业可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国家标准、地方规范及相关法律条文,确保从采购、储存、复热到公示的全流程合规;
- 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如查看生产许可证、检验报告等),对门店进行合规检查(重点核查公示情况、储存温度),及时发现并整改潜在风险;
- 注重法律文书规范:与供应商签订的采购合同等法律文书,需由专业律师审核,明确权利义务,避免条款漏洞导致后续纠纷;
- 关注法规动态更新:预制菜相关法规仍在完善中,需持续跟踪国标草案的最终落地情况及地方规范的修订,及时调整合规策略,避免因法规更新不及时导致违规。
从法律视角看,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合规经营的关键在于透明化,餐饮企业若能准确把握法律边界、防范合规风险、妥善应对纠纷,不仅能助力业绩增长,还能增强消费者信任。作为一名深耕餐饮行业多年的律师,建议企业以“法律合规”为基础,将预制菜的使用转化为效率与品质兼顾,而非单纯的风险点。
律师介绍

盛豪餐饮链法律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茜。共工社发
- 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学专业,执业以来深耕餐饮、知识产权与公司法领域,拥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及丰富的实务经验,具备综合解决客户多种法律需求的能力,常年担任多家餐饮连锁企业常年法律顾问,涉及品类包括中餐、火锅、饮品、茶餐厅等。
- 社会职务:成都市律师协会第八届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律师协会第八届公益法律服务工作委员会委员;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入库援助律师;成都市金牛区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特邀调解员;四川法治报公益律师团成员。
- 业务领域:公司内部治理、股权架构设计与股权激励;特许经营风险防控、知识产权维权;企业法律顾问、民商事案件诉讼代理。
作者:曾茜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