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甘肃银行港股股价再次猛烈下跌,自今年9月份以来跌幅超60%,年内跌幅超70%以上。截至2023年11月21日收盘0.300港元/股,甘肃银行在“仙股”之列越陷越深。


 

比起曾经“一日成仙”式的下跌,甘肃银行这轮下跌更加漫长,更加煎熬。2020年4月1日,甘肃银行遭遇“黑天鹅”事件,当天股价突然雪崩,开盘后一度达到49.6%%,最终收盘跌幅43%,报收0.65港元,创下上市以来历史新低。

两年过去,甘肃银行的股价非但没有回暖 反而跌到了“地板”上。曾经头顶着“西北地区银行上市第一股”光环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甘肃银行缘何在港股频频走出“逆水”行情。

01

业绩剧烈波动 今年上半年已回暖

甘肃银行沦为“仙股”有其自身深刻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业绩波动。上市前,甘肃银行业绩增势迅猛,2015至2017年甘肃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2.21%、47.99%、75.19%,对应的营收增速分别为47.2%、31.46%、15.52%,2017年甘肃银行净利润增速位居银行业首位。

然而这十足的“大白马”在上市首年业绩就“变脸”。2018年,甘肃银行终结之前三年的上升走势,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骤降至2.29%,营收增速降至3.5%。

2019年,甘肃银行业绩暴雷,营业收入72.33亿元,较2018年的88.72亿元减少18.5%,净利润为5.09亿元,同比减少85.2%。甘肃银行称,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由于资产质量下滑,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增加。

随后几年,甘肃银行业绩均十分低迷。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该行净利润分别为34.35亿元、5.09亿元、5.58亿元、5.71亿元、6.01亿元;同期营收分别为8.30亿元、71.02亿元、64.95亿元、60.86亿元、64.75亿元。

2023年上半年,甘肃银行总营业收入为34.87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15.9%,净利润达到4.08亿元,同比增长3.2%,业绩有所回暖但依旧乏力。

02

频繁踩雷问题公司 市场担忧不良风险

甘肃银行业绩剧烈波动背后,不良资产减值成为“罪魁祸首”。2019年净利润出现“跳水”,当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43.12亿元,同比增长119.78%,其中核销不良贷款42.40亿元。

2020年资产减值损失为37.55亿元,2021年进一步下滑至34.38亿元,但2022年又增长5.2%至36.18亿元。

与此同时,该行不良率也处于高位。2018年至2021年,该行不良率依次为2.29%、2.45%、2.28%、2.04%。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69.47%、135.87%、131.23%、132.04%。

甘肃银行上市以后资产减值损失陡增,似乎存在为上市“冲”业绩而放松不良认定的情况。比如,2018年末,甘肃银行不良贷款偏离度(即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余额)高达136.21%,意味着该行并未按照监管要求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全部计入不良贷款中。

而上市后,这些不良贷款无处隐藏,只能进行资产减值。今年以来,甘肃银行一些贷款纠纷已经逐渐摆上了台面。

今年5月份,东望时代公告甘肃银行与广厦控股有3起涉及债务总额17.2亿元的案件。据悉,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甘肃银行前后3次向广厦控股发放了金额17.2亿元借款,但2020年以来广厦控股不断违约。截至去年10月,三笔贷款违约本息、罚息的合计金额,已经接近22.8亿元。

今年三月,有相关媒体曝出,甘肃银行首任董事长李鑫被留置调查。外界猜测,此事或与2014年李鑫向当地民营企业发放的贷款总额25亿元有关。2014年4月,甘肃银行向甘肃天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借款25亿元,贷款期限36个月,贷款利率9.69%/年,但到期后甘肃天纪并未能偿还借款。

2019年,甘肃银行将甘肃天纪告上法院,一审法院裁定甘肃天纪偿还甘肃银行25亿元贷款本金及其利息,但至今未能拿回欠款。

在市场风险陡增的情况下,甘肃银行积极推进债权重组,同时通过省级财政平台进行增资扩股,以市场化财务重组方式,化解风险资产。2020年12月,甘肃银行63亿元增资扩股完成,国有股东持股比例超过60%。近年来,甘肃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拍卖、转让债权等手段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2022年末其不良率已降至2%以下,但在业绩复苏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市场担忧依然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