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在追夢中閃光
□蘇兆德
這位老同志,齊整的中山裝,頭發梳得光溜,中分後背樣式,肩頭總是挎着個相機包……也許你很眼熟,這不就是小時候經常到村裏、到學校給我們照相的老師嗎?!
在多年前還不夠發達的平輿縣,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隻要有想照相的時候,就有他的身影。無論貧窮與富貴,他都是一樣對待鏡頭裏的人,每一次選好景、排完座位後,都在大家前面講一些讓大家高興地話,把大家逗得呵呵笑,又不忘提醒你别笑得太得意,相片露出豁牙就不好看了。
他就是謝君中,1945年10月出生于平輿縣射橋鎮一位貧苦農民的家庭裏。兄妹五個他排行老大,14歲上初中,畢業後,就跟着一位開照相館的老師學習照相,老師看他很精明,悟性也好,就欣然同意接收了他。開始老師先從理論上教他照相的規則和方法,怎樣選景,怎麽調焦,怎樣拍照,怎樣洗相,都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了他。他很虛心,邊學邊實踐,很快掌握了照相的各項技能和要領,慢慢地由生疏到熟練,得心應手,老師也很器重他,有時顧不過來,就讓小謝和另外一個學徒董新生學着幹,他倆互相配合,任務完成得很好,老師非常滿意。
六十年代初期,全縣照相館就沒有幾家,萬冢照相館是其中的一家,也是黑白照相,手工着色,根本沒有什麽彩照。由于當時科技不發達,又加上照相館隻有萬冢一家,所以生意很紅火,前來照相的顧客絡繹不絕,有的外鄉人想拍個結婚照留個紀念,跑幾十裏地也來照相,雖然洗一張照片幾角錢,可業務量大,收入也很可觀。
上圖爲謝君中老師
嘗試,開個照相館
随着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欲也越來越高,每逢喜慶大事,都想拍個照片留個紀念,這就更增加了業務量,同時收入也逐年增加,生意也越來越好。于是,看到這些,謝君中想自己辦個照相館,開展照相業務。他把自己的想法給父親講了,父親覺得他還年輕,沒有經驗,又怕對不起老師,讓老師看不起,一直很猶豫。1969年,他從老師那裏了解到漯河偃城有照相館的一部舊相機要出售,價格在300元左右。當時家裏沒有錢,父親就向親戚朋友借了300元錢,謝君中便從平輿坐車到駐馬店,又從駐馬店轉車到漯河偃城,輾轉二百多裏路,經過協商,連相機、布景、三角架、修相盒,總共290多元,買了以後,兜裏還剩下幾元錢了,他飯沒舍得吃,又從偃城搭車返回駐馬店。
到了駐馬店,兜裏隻剩下八角錢了,從駐馬店到平輿車費是一塊四角五分錢。想來想去,他決定咬咬牙,不坐車步行回家。于是,他扛着三角架,背着布景、照相機和修相盒,開始了120裏長途跋涉。身上背着四五十斤重的東西,又累又餓,舉步艱難,他走走歇歇,歇歇走走,渴了就在路邊溝裏捧點水渴,餓了就到路邊掐點野菜吃,這兜裏的8角錢,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能花的,走了兩個多鍾頭,才走到水屯東的王化寺。
父親在家不放心,就借了一輛自行車,讓二妹騎車去接他,當二妹走到王化寺看到哥哥身上背的、肩上扛的,像個要飯花子一樣,步履艱難地走在路上,心裏難過極了,見到哥哥竟放聲大哭起來。君中勸妹妹說:“這相機設備都買回來了,别哭了,馬上回去咱就可以開館照相掙錢了,應該高興才是。”經君中這麽一說,妹妹不哭了,心裏又恢複了平靜,臉上又露出了笑容。兄妹倆帶着照相器材,騎車趕回了射橋老家。經過一番籌備,一家新的照相館在射橋集開業了。
(原平輿二中大門北側海燕照相館)
海燕,就是要飛翔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照相館雖說開起來了,可洗相、沖洗膠卷、定影、放大設備還不齊全,還需要資金,又借了一筆錢購買了各項設備。剛開業不久,就有人搗亂,謝君中把照相館從射橋集搬遷到東和店鎮,在那裏開始了新的營生,租了兩間門面房,挂牌開張了。開業以後,生意也很不錯,但由于曆史原因,謝君中又從東和店鎮搬遷到萬金店集,幹了三年,生意也不太好。主要是群衆經濟困難,沒錢照相,就想着把照相館從鄉下遷到縣城,當時縣城還沒有一家照相館,1979年9月1日,海燕照相館又正式挂牌。店名取名“海燕”,喻意就是它要像海燕那樣,經得住狂風暴雨的吹打,雷電的襲擊,隻要克服重重困難,不怕挫折和失敗,總會有一天展翅飛翔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以後,鄧小平同志提出中國要實行改革開放,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允許群衆和市民進城經商做生意,開店經營,搞自由市場,發展經濟。這樣有了市場開放的綠燈開道,謝君中如魚得水,膽子也大了,信心也足了便在平輿縣城開始租房、建房,擴大門店,設立分店,添置照相設備,增加業務範圍。
(謝君中老師與平輿縣詩詞學會顧問徐子龍合影)
1987年,随着人們對照相藝術的要求不斷提高,開始由原來的黑白照相,向彩色照相過渡。後來又推出了數碼照相。當時,全縣城沒有一家能開展彩擴相的,照了以後,還要把膠卷寄到廣州或北京沖印,這樣往返就得一個多月時間才能洗好,很不方便,價錢又很高,業務也很難開展。
爲了解決彩照擴印難的問題,1992年他投資五萬多元從上海買回了一台天馬912彩擴機,解決了本縣彩照不能擴印的問題,這樣以來,照相業務量大大增加,生意日漸紅火起來。彩擴沖印問題解決了,但隻能沖印1寸、2寸、5寸,最大隻能沖印7寸的,再大一點的照片就得到鄭州或駐馬店擴印。1994年他又投資15萬元從廣州購買了一台麥氏350彩擴機。
2000年他又投資20多萬元購買了日本富士,若日士彩擴機,徹底解決了大尺寸照片不能擴印的問題。如今他開辦四個門店,其中兩個都有彩擴機,兒子、媳婦、女兒及女婿各有門店,有專車5輛,同時還增加了店外經營,承攬婚紗拍照、全家福、外地實景拍照,制作結婚、生日紀念相冊等項業務,以滿足人們對照相藝術的要求。
攝影,畢生所愛
50多年來,他與相機爲伴,以攝影爲責,以服務群衆爲宗旨,矢志不渝地追逐着他的照相夢。他常說,我開照相館并不是專爲了掙錢牟利,而是爲了給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一些資料,讓人們記住鄉愁,不忘初心,砥砺前進,同時也是爲了記錄下曆史的沿革,社會的變遷,給時代留下一個閃光的掠影。
(謝君中老師美拍)
謝君中對攝影事業鍾愛有加,癡心不改,用自己手中的相機和鏡頭來記錄社會的變遷,時代的發展,追逐一個孜孜以求的攝影夢,一個完美的夢,一個塑造絢麗人生的夢,也是一個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五十多年來,他憑着一個執着的追求,專注自己的攝影事業,從青年時代到中年時代,直到古稀之年,仍然堅持不懈地工作着。他的業務範圍很廣泛,除了爲人民群衆做好攝影服務以外,還經常參加縣區以内的重大會議采風,到鄉鎮、街道、各單位采拍好人好事,配合黨的中心工作做好新聞宣傳,他還經常到外地名山大川和祖國風景名勝地進行采風,拍照,足迹踏遍全國各地,留下成千上萬幅精美的照片。
爲了向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申報非遺項目車輿文化之鄉,擴大平輿的知名度,2017年,謝君中同志除了搞好自己的門店業務以外,還經常深入各鄉鎮調查研究,收集與太平車有關的資料、實物、照片等,全程跟蹤拍照,擴印組稿,并制成像冊,爲申報“車輿文化之鄉”提供了大量珍貴資料。平輿縣車輿文化之鄉很快上報,并順利通過中國民間文藝協會的驗收、論證、批複、宣布。從此,“車輿文化之鄉”的美名永遠載入史冊,天中大地上又升起了一顆璀璨的非遺之星。
堅持,碩果累累
“一分辛勞,一分收獲”,在攝影事業上,幾十年如一日的奮鬥,謝君中堅持锲而不舍地用鏡頭書寫自己的人生,用相機追求自己的夢想。在社會上留下了數不盡的閃光鏡頭,從六十年代初期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他所拍攝保存下來的風景、人物、生活、藝術、新聞等照片成千上萬,每一張照片的背後都有一段生動、殷實,令人難忘的故事。爲了尋找和拍好一張照片,他不惜花費大量的心血和資力,直到他心滿意足爲止。爲了拍攝三山五嶽及黃山、漓江、西湖、長城等名勝古迹照片,他曾多次輾轉此地,深入大山深處采風選景拍照,用鏡頭譜寫祖國山河的壯麗畫卷。
(謝君中老師在采風)
1987年他拍攝的作品《爲了祖國》,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六十周年攝影大賽中獲二等獎。
2008年拍攝的《農家書屋受歡迎》作品獲中宣部、文化部、團中央,全國婦聯等九部委頒發的“我與新農村建設”全國農民讀書征文活動二等獎。
2008年拍攝的作品《暢所欲言》獲河南省政協組織的首屆“協商杯”政協工作攝影大賽優秀獎。
2014年12月4日《河南日報》《大河網》《駐馬店日報》《天中晚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同時分别專題報道了《老謝鏡頭中的時代變遷》,對他的事迹進行了系統全面地報道。同時,他的作品還經常在《新聞老兵》《博生活》《平輿特刊》《輿鄉風》《平輿縣志》等省市縣報刊和書籍上發表與收錄,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他還連續五屆被選爲平輿縣二、三、四、五、六屆政協常委,駐馬店市第一屆政協委員,駐馬店市老記協會員,駐馬店市文明生活與本土文化研究會會員,平輿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最近,他還計劃把自己多年來積存下來的照片結集出版一部攝影作品集,奉獻給讀者,名字暫定爲《鏡頭,在追夢中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