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全港750萬人的「垃圾收費」計劃在上屆政府通過條例草案,今屆政府在實施日期上一波三折,《大公報》以多個系列專題報道,包括遠赴韓國、日本了解當地處理垃圾實況,以及大公報fb問卷調查等,其中於5月21日《大公報》刊登民調結果,反映大部分市民不支持垃圾收費,政府在當天宣布決定暫緩計劃。
「非常多謝《大公報》做了好詳細的報道,很多資料我都是從報章去探索,多謝《大公報》深入的報道。」政府果斷叫停垃圾收費計劃背後,除了透過傳媒了解民意,李家超亦親身走進社區了解市民及業界訴求。\大公報記者 李雅雯、義昊、楊州(文) 林良堅(圖) 張凱文、許棹傑(視頻)
李家超指出,他決定暫緩垃圾收費的原因之一,是親身感受到前線清潔工受到計劃的負面影響。在五一勞動節當天,李家超到訪垃圾收費先行先試計劃試點之一的柴灣連翠邨,走進垃圾房了解清潔工在試行計劃後工作量倍增,更甚的是清潔工有可能觸犯垃圾收費的相關條例而被罰款及檢控。
難透過懲罰改變生活習慣
李家超指出,整個垃圾收費的法律設置有兩點問題,其中一點就是懲罰的對象:「我親身落去了解,清潔工真是未停過(工作),跟我傾談時全身(汗)濕,好辛苦,他在處理垃圾的過程中可能因為垃圾收費而被罰。在原先的垃圾收費計劃,等同好多人呃錢、電騙,你去追究重罰騙徒是對的,但沒理由罰銀行,所以在過程中是否有些方面需優化?」李家超續指出,整體措施以懲罰為主導,以懲罰方法去改變市民多年的生活習慣是困難的,應因地制宜,符合香港實際情況處理好相關計劃:「外國可能好成功的政策,是因為整個環境配套、教育,長時間去醞釀建立出來;如果香港未有這個條件,便要考慮怎樣把同一環保概念用可行的方法去達成。」
他表示,自上任後,環境生態局加大力度增設廚餘收集設施,由零開始為200條屋邨增設廚餘機,增設更多非家居的廚餘收集點,但發現市民回收意識並不全面,基礎不完全配合:「就算現在我們決定暫緩垃圾收費,我們仍計劃一年內倍數地增加不同配套資源。」李家超重申,暫緩垃圾收費不代表環保工作止而不行,目前要加強教育、增設回收配套,令分類回收成為市民的生活習慣。
推民生措施須聽意見
超過七至八成市民不認同垃圾收費計劃,李家超形容聲音很響亮,「我覺得要了解市民不認同的原因是重要的,等同醫病一樣,發燒只開退燒藥不行,還要了解是否有暗病、病毒入侵等,要對症根治。好多講配套不足,理念不接受,推動環保回收要從不同層面,用不同模式,青年人可從教育入手,但對已50多歲人士,要改變其生活習慣就不能只從教育入手。」
至於若再有關切民生的措施推出時,是否要優化諮詢?李家超表示,聽意見很重要,更要聽多層意見,分析了解意見背後的原因更加重要:「好多時我們只收到第一層意見,現在我們有很好的地區治理體系,18區的區議員、關愛隊、民政事務處經常與市民接觸,亦多謝大公文匯及其他傳媒溝通,從這些方方面面,政府更能聽到不認同垃圾收費的原因。」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李欣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