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国际 看点 纪实 社会 独家 热点 财经局 共工交通 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魂魄留天山的燕赵骄子张仲瀚将军

发布时间:2024-12-18 来源:共工新闻网

作者|中共河北省纪委、河北省监委/李清怀 

曹东义荐稿

2023年10月我第一次去新疆,住在以我国古代名关命名的铁门关市,在参观由我省援建的市博物馆时,知悉新中国军垦事业奠基人之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主要领导者、“天山之子”张仲瀚将军是咱们河北人。听博物馆解说员介绍,铁门关市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实行师市合一体制。兵团二师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西北野战军一兵团二军步兵六师。按照中央军委命令,1949年11月,抵达新疆,后集体就地转业,执行屯垦任务。渤海军区教导旅旅长和步兵六师第一任师长都是张仲翰。此后一年多来,我购买并阅读了一些有关这位河北籍革命前辈的书籍,深深为其非凡经历、卓越才华、辉煌业绩和高尚人格所感动。

一、出身官宦世家,受到良好教育

张仲瀚(1915.1-1980.3),出生于河北沧县崔尔庄镇(原属献县。1939年划为建国县四区,1954年建国县撤销后归属沧县),与清乾隆年间任《四库全书》总篡官的著名才子纪晓岚同乡。张仲瀚的祖父张照,晚清瀚林,是一位思想保守但为人正直、严谨博学的传统士大夫。写得一手好字,在任内阁侍读时,受命为慈禧书写匾额,深受慈禧赏识(据说此匾额至今仍悬挂在故宫博物院慈禧太后画像的旁边),获赏银3000两,他用这笔赏银在京城和老家分别置办了一些产业,后因时局动荡又不善经营,家道日渐中落。辛亥革命后,张照回乡赋闲,对小仲瀚这个容貌端庄、聪明异常的孙子寄予厚望,经常给孙子讲古代的贤臣良将忠君爱国、舍生取义、安邦济民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忠孝节义、仁德爱民、舍身报国、匡扶社稷的种子。日后这位富于民族大义的老人,在孙儿长大组织抗日武装时,变卖田产予以资助。张照望孙成龙,在仲瀚不满6岁时,即将他送到设在张氏祠堂内的私塾读书,接受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张仲瀚将军能诗善文,写得一手气息稳重又潇洒自然、结体和笔意带有颜体韵味的漂亮毛笔字,就是幼年时打下的底子。

在亲属中,对张仲瀚的思想和成长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三伯父张吉墉。张吉墉关心政治,为人正直,满腔报国之志,读大学时即结交革命党,大学毕业后,因不满北洋政府的卖国政策,南下寻找革命党,还曾投军参加过讨袁护法战争。后结识爱国将领冯玉祥,成为冯七大谋士之一,曾任北伐“第二集团军”执法处长、敌前总司法、察哈尔省高等法院院长、河北省民政厅厅长等职。张吉墉思想进步,曾与人秘密组织“读书会”,研讨马列主义著作,他的书房里摆放着《共产党宣言》《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政治经济学大纲》等马列主义书籍和左翼文学书刊。张仲瀚10岁时随三伯父到北京读书,张吉墉无儿无女,对侄儿仲瀚视同己出。正是在北京读书期间,张仲瀚受到三伯父爱国进步思想的熏陶和“五四运动”新文化感染,开始阅读马列著作,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张吉墉赞成抗日,同情共产党,对侄儿的爱国热情和所作所为持赞赏和支持的态度。遵照党组织指示,借助三伯父关系,张仲瀚获得博野县公安局局长职位,为其日后组织抗日武装,成长为优秀抗日军人奠定了基础。

二、自幼喜欢京剧,结缘京剧大师

张仲瀚极具文艺天赋,尤其钟爱京剧艺术。他到北京读书时,正值京剧风靡一时。自小就对京剧情有独钟的张仲瀚,很快就被京城特有的文化时尚所感染,成为京剧票友中的一员。他不仅喜欢看戏,还经常阅读与戏剧有关的书籍、刊物和评论,钻研戏剧的历史、创作、表演艺术等。他天生一副好嗓子,音域宽广,嗓音洪亮,唱腔适合唱老生,因此特别喜欢老生,最崇拜的名角是京剧“马派”创始人、“四大须生”之一的马连良。他找机会与马连良结识,成了马家常客,并通过马连良认识了梅兰芳、程砚秋、张君秋等艺术大师和戏剧界朋友,经常与他们切磋表演技艺,成为终生挚友。

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张仲瀚最终放弃了自己钟爱的京剧艺术,没有成为马连良先生希望、三伯父也鼓励的戏剧家,但他高深的京剧造诣和精湛的演艺技巧,在革命生涯中时常有所展示。1940年,他奉命率部守卫延安期间,曾受邀在延安八路军礼堂演出京剧,扮演《四进士》中的宋士杰;1941年元旦延安举办新年晚会,他又受邀演出,扮演《打渔杀家》中的肖恩,演出非常成功,“延安的马连良”不胫而走。毛主席两次都看了他的演出,留下深刻印象,直到24年后毛主席还询问:“当年在延安有个很会唱京戏的八路军团长现在做什么?”1959年,他作为主持兵团工作的副政委、副书记,在纪念建国十周年的文艺演唱会上,与著名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先生同台献艺,将演唱会推向高潮,在兵团乃至整个新疆传为佳话。深谙戏剧艺术教育感染作用的他,针对兵团战士来自四面八方,难免恋家思乡的情况,把全国各地的戏剧剧种和优秀表演艺术家引进新疆,并鼓励兵团各师团建立艺术团体,极大地丰富了兵团人的精神生活,对于数十万兵团战士和上百万兵团家属安心边疆、热爱边疆、献身边疆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投身反日救亡,成为秘密党员

张仲瀚在北京平民高中读书期间,正值“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蒋介石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大片国土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张仲瀚亲眼目睹饥寒交迫的东北难民挤满北京的大街小巷,又听闻大批老幼妇孺冻饿而死,无比激愤,在同乡同学、校学生会主席曹幼民(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后曾任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领导下,与进步同学一起联络北京各大、中学的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请愿活动,呼吁国民政府停止内战,枪口对外,一致抗日。他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生军”,并担任中队长,走在年级队伍的最前面,负责领队和领呼口号。学生的请愿游行受到反动军警镇压,张仲瀚为救护被军警殴打的同学而受伤。

为了动员更多民众参加抗日救亡,张仲瀚写文章、编话剧,宣传抗日。他与同学创办了文艺月刊《新帆》和业余剧社“曙前剧社”,他身兼月刊主编、剧社社长、编剧、导演和主要演员。《新帆》第一期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独幕话剧《刑场》,歌颂了共产党员李求实、柔石、殷夫、冯铿、胡也频等左联五烈士,被国民党军警绑赴刑场杀害时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在舞台上,烈士们高唱《国际歌》,向群众揭发反动统治者亲日卖国、枪口对内的罪行,号召人民大众同仇敌忾,抗日救亡。《新帆》第二期又发表了他新作的独幕话剧《冰雪前线》,讴歌了东北义勇军顽强不屈孤军奋战的民族精神,批判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这两部独幕话剧,由“曙前剧社”排练演出。《新帆》刊物的发行和“曙光剧社”的演出,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张仲瀚的艺术才华和报国之志,引起了北京文艺界进步组织的关注。1932年3月,由同学介绍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后又相继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和“北京剧团协会”。他们的反日宣传为反动当局所不容,《新帆》月刊和“曙光剧社”均遭查封,曹幼民等同学以“共党嫌疑”被学校开除,张仲瀚公开退学,以示抗议。1932年9月,张仲瀚与曹幼民一起回到家乡,在沧县、泊镇一带发动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12月,由曹幼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18岁,张仲瀚从此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

张仲瀚的戏剧创作和编导才能,在抗日战争中也得到展示。1939年9月,时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9团团长的张仲瀚,率部参加发生在河北灵寿的陈庄战斗,胜利完成了阻击增援之敌的任务,为陈庄大捷作出了重要贡献。战斗结束后,他心潮澎湃,创作了多幕话剧《陈庄战斗》。贺龙师长看过剧本后高兴地说:了不起!你张仲瀚的名堂就是比别人多一些,文打武打都拿得起来,我要请“战斗剧社”来排这个戏,719团值得一演。“战斗剧社”赶排这部话剧时,张仲瀚亲自担任导演,公演后受到广泛好评,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四、组织抗日武装 投笔从戎抗倭

张仲瀚和曹幼民在津浦路沿线发动学生开展抗日活动,遭到警方追捕,他先是躲避到察哈尔三伯父处,后由三伯父介绍到蔚县政府任职,1936年调任博野专署秘书。期间,博野县公安局长职位空缺,党组织指示他:争取博野县公安局长一职,保护高蠡暴动失败后隐蔽在博野一带的一大批地下党员,掩护党的地下活动;团结抗日民众,尤其是进步青年知识分子,积蓄、培训抗日力量。在三伯父的支持和运作下,年仅20岁的张仲瀚顺利担任了博野县公安局局长一职。他通过整顿警纪和充实进步青年,使公安局警察队面貌大为改观,又在各村建立“守望队”,总人数达2000余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仲瀚拒绝执行上峰南撤命令,坚持留在博野。他通过收缴从保定溃败南逃过境博野的散兵手中的枪械,解决了武器缺少的难题,打出“河北人民抗日自卫军”(始简称“博野民军”,后简称“河北民军”)旗号,自任总司令兼代县长,拉起了一支3000人的抗日队伍。张仲瀚边组建队伍边寻机打击日军,1937年11月,率队在清苑阻击日寇,打响了冀中抗日第一枪,首战告捷,毙敌150余人,指战员们倍受鼓舞,当地民众抗日热情高涨。12月,他率博野民军归属吕正操为司令员的冀中军区,在部队中建立起了党的组织。当月,驻华北日军数路进攻阜平抗日根据地,按照晋察冀军区命令,博野民军配合主力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的进攻。1938年春,随着华北根据地的发展,中央决定,冀中主力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纵队司令员兼军区司令员,河北民军编为冀中军区第一师,张仲瀚任师长。但他并未到任,而是主动把部队交给吕正操,响应冀中军区关于“共产党员回乡发动组织抗日武装力量”的号召,带领少数骨干回到其家乡所在的津南一带,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利用张家在当地的影响,很快又组建起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被冀中军区命名为“津南人民抗日自卫军”,张被任命为司令员。刚一成军就接连打了几个大仗,击溃日军板横部,消灭汉奸石友三大部,一时间“津南人民抗日自卫军”和张司令名声大震。

1939年7月7日,120师在灵寿县北潭庄召开津南自卫军与八路军359旅719团整编合并大会,正式划归120师编制序列。贺龙师长在大会讲话中开门见山地说,719团是咱们八路军的正规主力团,连以上干部都是长征过来的。这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但是经过一年多对敌作战,部队减员很多。为了壮大我们的队伍,719团与津南自卫军合编,把这支地方抗日武装建设成真正的人民军队。部队整编后,年仅25岁的张仲瀚被任命为新719团团长(对外仍沿用津南自卫军番号,张仲瀚任司令员)。尔后不到3个月,张仲瀚即率部参加了9月26日至29日发生在灵寿陈庄的著名战斗。战斗中张仲瀚部负责阻击从灵寿、慈溪出动的800多日寇援军,他们在白头山与日军激战3天,粉碎了日寇援军的反扑,敌伤亡惨重,始终未能前进一步,后因救援无望,这股日军狼狈撤回。陈庄战斗歼灭进犯冀西根据地的日军独立混成第八旅三十一大队及少数伪军1380人,被中共中央军委誉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模范的歼灭战”,蒋介石也发来祝捷电报。这是津南自卫军与719团合并后,张仲瀚率领参加的第一仗。战斗结束后,贺龙高兴地说:这次陈庄大捷,719团机动、灵活、打得顽强,任务完成得好,应该表彰。在贺龙师长领导下,张仲瀚率部转战冀中、冀南、晋察冀及晋绥地区,武装群众,抗击日寇,打击投降势力,粉碎敌人扫荡,保护人民群众,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五、守卫边区北门,获誉镇边将军

为防止日军和国民党顽军偷袭陕甘宁边区,党中央抽调359旅从华北回师延安。1940年9月,719团从河北平山千里行军到陕北,驻扎米脂县。针对日寇的进攻、扫荡带来的严重破坏和国民党胡宗南部的严密封锁造成的极大困难,毛主席向边区军民发出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朱德总司令命令359旅开赴南泥湾屯垦开荒。1940年底至1941年3月,359旅717团、718团、旅直等相继开赴南泥湾,只留719团继续驻扎米脂县,单独扼守边区北大门。期间,既要防备日寇偷袭,又要与国民党顽固势力斗智斗勇。通过发动群众,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挫败了国民党委任的反动县长用提高公粮征收比例离间八路军与当地群众关系、克扣八路军军粮破坏抗日大局的企图,维护了群众和军队利益,巩固了军民团结。期间,毛主席在延安八路军礼堂观看了张仲瀚的京剧表演,张仲瀚也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张仲瀚还随120师关向应政委受到毛主席接见,毛主席嘱咐他:“当八路军的团长可不简单,真要好好学习才行。”

1942年8月,张仲瀚与接防部队完成交接,率领719团奔赴南泥湾,驻军九龙泉。九龙泉,位于延安西南百多公里。山川沟壑,九沟九眼泉,泉涌水流,汇溪成河,得名九龙泉。一山之隔,就是胡宗南的第1军、第36军、第90军。是边区的南大门。张仲瀚率719团从边区的北大门移防南大门,兼任南泥湾垦区区长。他这位从小没有摸过镢头的官宦子弟,坚持和战士们一样参加劳动竞赛,双手磨起了血泡,脱了几层皮,长出了厚茧,起早贪黑完成了自己的劳动定额,给全团做出表率。经过全团上下共同努力,当年圆满完成垦荒任务,第二年抓紧春播施肥,精心管理,加上风调雨顺,秋季获得大丰收,不仅做到自给自足,还拿出一些粮食接济当地百姓。

经过359旅将士们的辛勤劳动,南泥湾由荒山秃岭变成了瓜果飘香、遍地庄稼和牛羊的米粮川。1942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延安的文艺家、作家、文艺青年纷纷来到南泥湾体验生活,张仲瀚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访者,结交了一些作家、艺术家朋友。期间,青年诗人贺敬之、作曲家马可到南泥湾采风,他们受文艺战士向张仲瀚敬献花篮的情景启发,创作了民歌《歌唱南泥湾》,请擅长唱山西民歌的歌手在延安春节晚会演唱之后,迅速传遍延安全城和各抗日根据地,南泥湾“塞北江南”的美誉不胫而走,《歌唱南泥湾》至今长唱不衰。1943年7月,有情报显示,胡宗南部有进犯边区的动向,中央命令359旅紧急赶到固临、甘泉、鄜县一带布防,张仲瀚率719团开赴延安以南90公里处的鄜县(今富县)指定地点,构筑工事,准备迎击胡宗南部进攻。后因我党揭露声讨,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加上我军已做好充分准备,蒋介石被迫取消了军事进攻计划。1944年5月,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到南泥湾考察,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从延安专程赶来接见记者,王震旅长全程陪同,张仲瀚受命指挥了719团与718团(即著名的“平山团”)的实战对抗演习,取得圆满成功。八路军战士装备简陋,但军事技术精湛,士气高昂,给记者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写了大量报导,宣传南泥湾大生产,宣传八路军是真正抗日的军队,打破了国民党对边区的舆论封锁。演习结束后,张仲瀚精心准备的午餐一一“满汉全席”,在令参访记者大快朵颐的同时,也使他们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张仲瀚“美食家”的声誉亦随之传播开来,其后叶剑英在延安招待重要客人,也要召张仲瀚主厨。

1943年9月16日,毛主席亲临南泥湾视察,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和“延安五老”中的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和谢觉哉陪同。毛主席一行来到张仲瀚亲自题名的九龙泉“风云庄”,品尝了他们自制的“九龙茶”,吃了战士们生产的鸡鸭鱼肉和蔬菜,毛主席高兴地说:“这就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啊!”张仲瀚还亲自下厨为湖南籍领导炒了一盘辣椒,毛主席品尝后风趣地说:“你张司令不仅是北平城里有名的京剧票友,还有一手好厨艺哩!多才多艺,多才多艺!”视察之后,毛主席采纳彭德怀建议,号召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就在毛主席视察前的8月份,朱德总司令邀请徐特立、谢觉哉和爱国将领、晋绥边区行署主任续范亭,到南泥湾巡游参观,中午在“云龙庄”休息用餐时,续范亭将军心潮澎湃,当场赋诗一首,众人交口称赞。诗的最末两联是:“镇边将军问是谁?燕赵男儿贵姓张。黄河以西无敌寇,特因肘腋有强梁。”续范亭将军绝不会想到,他此诗作竟然一语成纖,六年之后的1949年10月,张仲瀚即率先遣队开赴新疆,与祖国西部边埵结下终生之缘,成为名副其实的“镇边将军”。从1942年8月到1944年10月,张仲瀚在南泥湾两年零两个月,这段经历在他的革命生涯中留下深刻印记,他呕心沥血创作的《老兵歌》首句即是:“兵出南泥湾,威猛不可挡,浴血千百战,高歌进新疆。”进新疆之后,在带领六师垦荒、改造起义部队和主政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17年间,他时时处处以南泥湾精神教育干部战士,并将其核心内容融入到兵团精神之中,张仲瀚将军不愧为南泥湾精神的忠诚传承人。

六、主动请缨南征,受命参与调停

1944年夏天,抗日战争进入第八个年头,欧洲战场苏联开始全面反攻,势如破竹;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决定派出部队去华南,计划在湘中创立以衡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建立北连鄂豫皖,南连广东的东江抗日纵江,让红色再染南中国,为全面反攻做准备,也为抗战胜利后应对蒋介石可能发动的内战做准备,毛主席反复权衡,决定把这个战略任务交给359旅。原来,中央开始没有让张仲瀚参加南征,他得到消息后心里陡生感慨,在毛主席接见359旅团以上干部时,当场向毛主席请战,定要南下出征。毛主席十分赏识这位英俊的青年团长,非常高兴地说:“贺龙夸你燕赵多才子,我说你是勇武一战士,我批准你的请战。”10月底,中央军委正式确定了南征的组织领导,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任命王震为司令员、王首道为政治委员;下辖六个大队,张仲瀚为第三大队大队长、曾涤为政委。11月1日,南下支队共5800多人在延安东关机场举行誓师大会,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检阅了部队并讲话,王震代表全体南征将士宣誓:不怕牺牲,坚决完成党中央、毛主席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毛主席走到英姿勃发的张仲瀚面前,笑着问:“你这个主动请缨的,还有什么问题吗?”张仲瀚立正敬礼,响亮地回答:“报告主席,没有任何问题!”话虽如此,但张仲瀚深知此行凶险,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为了不给心上人带来伤害,他给初恋写信解除了婚约。王震司令员得悉后严厉批评了张仲瀚,责令他给女方写信道歉。因战事紧张,道歉信终未寄出,错过了一段美好姻缘,张将军终身未婚,此是后话。

1944年11月10日,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因胡宗南陈重兵于南线,为避免冲突,先向北到绥德,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吕梁抗日根据地,稍事休整后,强行军穿越日伪设置的五道封锁线,进入太岳根据地。当南下支队从毛田渡渡口再过黄河时,南岸的国民党顽军无理阻挠,企图借日本人之手消灭我军。北岸日军则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压过来,企图将我军聚歼于黄河岸边。多亏天公作美,张仲瀚派出的侦察员在毛田渡上方4公里处发现一段冰冻的路桥。大队人马到达,由于担心前面有没有冰实的冰面,派出先遣队先行探察。知识分子出身的张仲瀚提议先遣队滚着过去,他告诉战士们,人躺倒后,接触冰面的面积增大,压强减小,一旦遇到险情,不至于迅速掉进河里。两公里宽的冰面,先遣队滚动前行40多分钟,平安抵达彼岸,发信号给对岸大部队,可以步行过河。借着这一冰冻路桥,整个支队五千多人马乘夜色顺利过了黄河,将日寇重兵甩在北岸,南岸的国民党军队也未曾觉察。当地老百姓说:千年黄河不见冰,恰恰这时结冰了,这是天意要八路军过河,是老天爷帮助毛主席啊!

1945年元月3日,当南下支队抵达河南鲁山县境准备从县城外通过时,遭遇配备有坦克和装甲车的日军重兵拦载,支队首长命令三大队阻击,掩护后续部队通过,张仲瀚亲自率领一个加强排,占领有利地形,经过拼死战斗,掩护支队全部通过。元月27日,南下支队到达豫鄂边区,与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五师会师,将随行的干部大队移交给当地党组织,完成了南下第一步战略任务。李先念派五师第十四旅旅长张体学率领两个团掩护南下支队。2月23日,张仲瀚和曾涤率三大队作为先遣队,利用夜幕掩护,顺利渡过长江天堑,并掩护支队主力全部安全过江。3月中旬,我军按计划向位于湖北咸宁境内的大幕山方向挺进,进抵大田畈时,遭遇大队日军进攻,经激战,歼灭日军近400人及伪军百余名,缴获大量枪炮弹药。这是南下我军渡江后打的第一场大战,打出了八路军、新四军的军威。蒋介石担心我军重新在井岗山地区建立根据地,派出重兵围剿,迫使我军在湘鄂赣地区艰苦转战,三个月里大小战斗达130余次。7月4日,在咸宁湖家街召开会议,决定张仲瀚、左齐(718团政委)率三大队协同新四军张体学所部留守巩固鄂南根据地,发展湘北;王震、王首道率主力,渡过湘江,插向湘粤边,创立五岭抗日根据地。主力离开后,张仲瀚率部以药茹山为基地,神出鬼没地游击于平江、浏阳、岳阳、湘阴和鄂南通山、通城、蒲圻地区,处在日伪顽三面夹击之中,斗争十分残酷。张仲瀚每临大事有静气,临乱不惊,每每运用卓越的指挥才能,化险为夷,肃清山上土匪武装,抗击国民党99军、72军所属部队的进犯,消灭了国民党特务武装阮宝山部,巩固了鄂南抗日根据地,发展、扩大了湘北抗日根据地。他率领的三大队越战越强,部队人数增加,战斗力提高。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9日,南下支队主力在位于湖南龙山县境内的八面山成功突破国民党军三面重围后,在一个叫沙坑的小山村召开会议,鉴于时局发生重大变化,原定在湘中建立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已无法完成,决定北返中原向新四军五师靠拢。报经中央军委同意后,南下我军突然调头,踏上了北返的征程。9月初,张仲瀚、左齐、张体学收到王震电报,命令他们接应主力北返中原,并预先制订全军渡江计划。鉴于强攻渡口不可取,张仲瀚提出把渡江地点选在梁子湖南岸,先渡湖后渡江,出其不意避开国民党守卫部队的计划,得到王震批准。9月27日上午,南下支队和新四军第40团不费一枪一弹全部渡过长江,在黄安荃湾与新四军五师再次会师。期间,张仲瀚一度出任枣阳军分区司令员。

1946年1月13日,军事调停执行部(简称“军调部”)在北平北京饭店成立。张仲瀚率部东进到宣化店时,接到中央命令,调他到北平军调部中共联络处,担任中共代表叶剑英的上校高级联络参谋。得知张仲瀚不愿意离开部队到军调部工作,叶剑英当面告诫他:军调部是另一个战场,斗争将是十分尖锐复杂的。我们必须在谈判桌上揭露蒋介石的战争图谋,在政治上取得主动,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这里的斗争,一点儿不亚于阵地前百万大军的对阵。张仲瀚在实践中也体会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积极投身于其中。他往来于三方之间,穿梭于北平、南京、武汉、安阳、延安等地,取送文件,接爱传达指示,洞察国民党动态,多次直接接受周恩来副主席指示,更加明确了我党的斗争方针、政策、策略。他前往各解放区,把国民党军队有关战争准备和军事调动情况,特别是违反停战协定进行军事挑衅的时间、地点、经过等详细资料和证据,及时传递到我方谈判代表手中,为代表在谈判桌上的发言提供依据,同时为各界人士和中外记者提供事实真相,揭露国民党挑起内战的图谋,在军调部这一特殊战场经受了锻炼,圆满完成了任务。当年6月26日,蒋介石公开撕毁“停战协议”,下达了向我各解放区全面进攻的命令,美国政府为放手让国民党军发动全面内战,宣布调停失败。中共代表团结束了在北平的工作,张仲瀚随叶剑英将军和代表处其他工作人员一起乘飞机撤回延安。

内战全面爆发后,359旅南下支队于中原成功突围,踏上了北返之路,在王震率领下,突破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层层包围和围追堵截,经历数百次激烈战斗,杀出一条血路,于9月27日成建制地回到了延安。359旅南下北返,历时658天,行程二万七千多里,被毛主席赞誉为我军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359旅近两年的南下北返,数千名将士牺牲,部队损失几乎达到80%。在内战即将全面爆发之际,张仲瀚曾向到延安汇报工作后途经北平的王震当面提出,在如此艰难的时候,他不能离开自己的部队,军调工作一结束他即返回中原。遭到王震的严辞拒绝,命令他全力配合叶剑英完成军调部工作,军调一结束即撤回延安。告诉他,今后有的是仗打,还有许多更重要的工作在等着他。张仲瀚虽然没有参加中原突围和随后的北返征战,但他一直心心念着艰苦征程中的旅首长和战友们,在延安迎接他们的光荣归来,分享他们的胜利喜悦,更为自己熟悉的许多战友牺牲在北返途中而心痛不已。

七、渤海组建部队,荔镇主动抗击

南下北返使359旅大量减员,部队急需休整、补充。鉴于陕甘宁边区人口稀少,就地补充兵员困难很大。经军委批准,359旅再次东渡黄河,到达晋西离石地区。部队划归晋绥军区建制,并与吕梁独四旅组成晋绥野战军第二纵队,王震任司令员兼政委。1947年初,张仲瀚、曾涤奉王震命令,带领一批干部和719团二营的老战士,共约300人,从吕梁解放区出发,前往山东解放区,组建新的部队。在华东军区首长陈毅、粟裕同志全力支持和张爱萍同志紧密配合下,他们在渤海地区商河、宁津、惠民、陵县、庆云等老解放区征兵,一经宣传发动,翻身农民踴跃报名参军,为了增加骨干力量,陈毅把华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二百名学员输送给这支新部队。1947年2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在庆云县常庄举行了成立大会。中央军委任命张仲瀚为旅长,曾涤为政委。应王震要求,陈毅又为渤海军区教导旅配备24门大炮,30多名炮兵骨干和炮手,组建起一个炮兵营。经过半年多的正规化训练,渤海军区教导旅成为一支17000多人的军容威武、纪律严明的钢铁劲旅。当年10月,渤海军区教导旅举行了西进誓师大会,陈毅亲自参加并讲话,尔后,经半个月千里行军,于11月底到达了晋西南闻喜县,归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编制序列,改番号为独立第六旅,张仲瀚任旅长,曾涤任政委。这是张仲瀚一生中第三次组建新部队。自此,张仲瀚率领这支以山东子弟兵为主的劲旅,转战于运城、瓦子街、荔北、西府一带,在保卫延安、解放西北的历次战斗中,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47年12月17日,第三次运城战役打响。成立仅半年、刚刚归建二纵编制序列的独六旅随即投入此役,负责包围、监视安邑守敌,发现其增援运城,立即相机消灭。在张仲瀚指挥下,至29日凌晨,独六旅不仅圆满完成了阻援任务,保证了运城攻坚的胜利,而且在运城攻坚战结束当晚,即抓住战机,一举全歼安邑守敌,4000余人无一漏网,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物资,受到前线指挥部嘉奖,兄弟部队也都对这支旗开得胜的新部队刮目相看。随后发生的瓦子街战役(1948年2月28日至3月1日),是我西北野战军由内线反攻转入外线反攻的首次战役。战役开始前,在整个围城打援计划中作为重要一翼的二纵尚在晋南地区休整,如何渡过黄河,准时到达指定位置?渡口选在哪里是关键。多数人主张选黄河上游,危险虽小但费时较多,张仲瀚经实地考察,提出了在禹门口强渡的方案,王震同意张仲瀚的意见,上报了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和中央军委。据说毛主席对彭德怀说,王震这个人呐,他说过得去,就一定能过去,同意强渡禹门口,结果一举成功,二纵出敌不意渡过黄河,争取了时间,为保证整个战役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这以后,张仲瀚就有了“小诸葛”的美称。瓦子街战役共歼敌整编第29军军部及整编第90师和整编第27师,5个旅共计3万人,敌29军军长刘戡自戕身亡,此役彻底改变了西北战场的敌我形势。

紧接着在4月7日至5月12日的西野西府战役中,张仲瀚在荔镇“主动一抗”,解了西野总部和主力之围,成为其军旅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西府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陕西西部和甘肃东部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此役集中一、二、四、六共四个纵队,隐蔽进军,长途奔袭国民党在西北的重要战略补给基地宝鸡。战役的关键是阻援。彭总把渭河南岸的阻援任务交给了六旅,要求他们要“像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那里,绝不让一个敌人从你们的阵地上通过!”战役打响后,胡宗南作梦也没有想到共军竟敢远距离奔袭他的后方基地,他一面严令宝鸡守军固守待援,一面紧急派遣四个军沿渭河两岸的狭长通道驰援宝鸡。面对六倍于己的敌军,张仲瀚指挥部队,在严防死守的前提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与对岸的兄弟旅一起,把敌人的援军死死拖在渭河两岸的狭长地带,保证主力顺利拿下宝鸡,胜利完成了阻援任务。西府战役大捷,彭德怀司令员传令嘉奖二纵独六旅。接到上级撤退命令后,他们经宝鸡取道陇南回师边区,连续九天八夜急行军,5月6日到达甘肃庆阳地区泾川东北的荔镇,只要继续前进,就可安全回到解放区。但是,荔镇四周激烈的战斗使张仲瀚忧心焦虑。几天来,他们不仅与一野总指挥部失去了联系,和二纵指挥部也联络不上。屯子镇方向浓烟滚滚,炮声隆隆,敌军飞机自西南向东南来回不停地飞。经验告诉张仲瀚,西野主力尚未摆脱敌人纠缠。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迅速占领荔镇东西两侧高地,抢修工事,就地坚守,为主力回师撑开一条通道。六旅占领高地后工事还没有挖好,马步芳的一部分骑兵和胡宗南的步兵分别从两翼向荔镇迂回过来,企图占领高地,形成合围之势,封闭我主力返回解放区的退路,却遭到先行一步占领高地的张仲瀚部的迎头痛击,丢下几十具尸体,慌忙退了下来。随后赶到的彭德怀司令员高兴地对张仲瀚说:“你们六旅关键时刻,主动在这儿打阻击,打得好!你们主动一抗,这次战役就转危为安了。”彭总要求他们坚守到夜里,张仲瀚率领六旅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攻防战,据守阵地的十八团团长陈国林、营长李文泉不幸中弹牺牲,战至黄昏,六旅阵地仍屹然不动,始终保持了这条通道畅通,西野指挥部和主力部队全部通过荔镇,安全撤回解放区。西府战役结束后,彭总专程骑马到六旅驻扎的小庙村看望十八团指战员,彭总快步走到战士们面前,高声说:“六旅的同志们,你们打得好!特别是十八团的同志们,你们打得顽强!我代表总部感谢你们!”

三年解放战争,在艰苦的西北战场,张仲瀚以卓越的指挥才能,率领独六旅打过一系列出奇制胜的漂亮仗。他深谋远虑,十分善于领会野司和彭总的战略意图,对王震同志的“脾气”“个性”心领神会。这是非常重要的将帅气质,他凭着这一难得的素养,在指挥战斗时如虎添翼,一往无前。在张仲瀚率领下,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六旅,守必坚,攻必克,立下赫赫战功:1947年2月至1949年9月,六旅先后参加了运安反击战、宜瓦反击战、黄龙山反击战、西府行动、澄合攻坚战、荔北攻坚战、永丰镇攻坚战、陕中、扶眉、陇青……45次战役。独立解放了安邑、韩城、合阳、高陵、眉县、康乐、周至、漳县、和政、白水、咸阳共11座县城;配合兄弟部队解放了运城、泾阳、清水、天水、临夏,扬威大西北。

八、临大战献良策,赴新疆开伟业

1948年的西北战场,我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全面反攻,西北野战军在彭总指挥下,组织了几次战役,先后有春季的瓦子街战役、夏季的西府战役和秋季的荔北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在西北战场的野战兵团。期间,还有8月初二纵攻战壶梯山,消灭敌36师之战。此战王震率二纵三个旅同时从三面向壶梯山敌阵地发起攻击,张仲瀚独六旅从西面进攻,由于战前侦察仔细,路线选择得好,部队采取连续爆破得手,战斗开始不久,即把敌一、二号集团工事全部攻占,随后又拿下了三号阵地。战后,王震表彰了独六旅,并把其经验通报全纵队。1948年秋冬,根据中央军委统一部署,为防止胡宗南部东调,配合我华东第二、第三野战军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西北野战军决定发起冬季攻势。因当前之敌已形成重兵集团,彼此靠得很近,又有工事依托,直接攻击不易奏效,还容易造成伤亡过大,如何才能诱使敌人兵力分散,脱离防御阵地,便于我军抓住战机各个击破?为此,彭总到二纵召集旅以上干部开会,听取大家意见。会上讨论的非常热烈,张仲瀚以打乒乓球作比喻,提出诱敌分兵之策,博得一致称赞。彭总对张仲瀚更是赞赏有加,他对王震说:你手下这员小将,很有战略头脑,真正理解了我们的战略意图。他的比喻形象生动,很能说明问题,这种运动战,能把敌人折腾得晕头转向,我军抓住战机,才能各个击破。古往今来,兵家有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王胡子,你的这个小将很有才华,将来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你要好好培养呀!在随后的永丰镇之战中,王震率领二纵(相当于一个军),用时仅6个小时,击毙敌4000余人,敌76军军长李日基及麾下11000多名官兵悉数被俘,无一漏网,创造了我军战史上一个纵队歼敌一个军的光辉战例。张仲瀚和独六旅在此战中表现得非常英勇,为战斗胜利作出了贡献。其后在与野蛮残忍的马家军骑兵师作战时,在张仲瀚指挥下,独六旅的将士们把马家骑兵打得都填到了沟里,“西北王”马步芳作梦也没有想到,指挥消灭他的有生力量的竟然是一位年轻英俊的燕赵男儿。

1949年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年。当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西北野战军改称第一野战军,二纵改为二军,麾下独四旅、359旅、独六旅分别升改为笫四、五、六师,张仲瀚任六师师长,熊晃任政委。3月5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会议期间,王震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愿率领部队进军新疆。回部队之后,王震问张仲瀚:你愿不愿意跟我去新疆?张仲瀚表态说:我是359旅的,我是二军的,部队到哪我就到哪!新疆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解放后在那里搞建设,将大有可为,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并表示要学习开通西域、为国开疆的汉将张骞,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死了就埋在那里,“埋骨何须桑梓地,祖国处处有青山”。四十四年后,张仲瀚的骨灰与老领导、老战友王震的骨灰一起撒在了新疆天山,兑现了当时的诺言。

1949年4月19日至23日,第一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在陕西澄城县平城村召开,传达学习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解放大西北的军事行动。扩大会后,各军分头动员,在二军党的活动分子会议讨论《关于接受二中全会决议精神的决定》(草稿)时,有少数同志对王震提出“到任何边疆去”的建议有想法,个别同志甚至直率地说:“中央本来没有命令你去边疆,非要抢着去,为什么?”在王震同志作出解释之后,张仲瀚以自己渊博的文史知识,介绍了历史上张骞、班超、林则徐、左宗棠等出使西域的历史业绩,激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曾在会上发表异议的同志也受到了深深的感染,转变了自己的观点,到会的同志热烈地一致通过了这个《决定》。会后,随即开始向西北大进军,锋芒所至,势如破竹,摧枯拉朽,5月20日解放西安,7月20日八百里秦川全部解放,9月5日解放西宁,8日兰州解放,24日酒泉国民党驻军宣布起义,25日新疆国民党驻军通电起义,26日新疆省政府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此前的6月份,第一野战军所辖的第一、二、九军编为第一兵团,王震任司令员兼政委。10月7日,在甘肃酒泉第一兵团司令部,王震交给张仲瀚一个任务,让他先行进疆,安抚起义部队和旧机关工作人员,让他们维护好地方治安,并到焉耆勘察水利情况,做好明年春天垦荒准备。10月13日,张仲瀚带领一支不足40人的小分队,其中团级干部3人,警卫员2人,参谋1人,地理测绘技术员、工程师30余人,乘坐一部美国中吉普,三辆大卡车,向着新疆方向一天行驶了800余里,天黑时到达入疆门户星星峡,次日即进入新疆境内,张仲瀚将军自此开始了他在新疆十七年屯垦戍边的光辉历程。

九、焉耆街头拾肥,改造起义部队

1949年10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二军、六军从酒泉出发向新疆进军。10月23日,二军各部到达焉耆,四师、五师分头向阿克苏、喀什挺进,六师驻扎焉耆。焉耆虽是首府,实际上仅是一座小城镇,容纳不下六师加起义部队超过两万人的驻军,官兵们就在勘探好的垦荒地片挖地窝子安身。为了不误农时,部队在孔雀河畔开始垦荒造地。天降大雪后垦荒不得不停下来,师党委决定利用冬季农闲积肥,为来年春播做准备。张仲瀚率先垂范,天不亮就挑着担子上街拾粪,这情景恰好被起义部队的一名旅长看到,解放军师长带头拾粪的消息不胫而走,在起义官兵中引起很大震动,起义部队也加入了积肥行列。针对不法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倒卖银元,扰乱市场和金融秩序,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问题,张仲瀚采取南泥湾时的做法,节衣缩食,集资创办了合作商店,搞活了流通,稳定了市场秩序。解放军纪律严明,真心替老百姓做事,市场物资丰富,买卖价格公道,受到各族群众的拥护和赞扬,牧民们说,还是共产党好!解放军好!正当张仲瀚期待着春天到来,与全师官兵在孔雀河畔这块风水宝地大展身手时,上级决定,调他去起义部队九军任政委。

国民党驻疆部队和平起义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下辖九军的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步兵师和第七、第八骑兵师。三位主要起义将领,陶峙岳任兵团司令员、赵锡光任兵团副司令员兼九军军长、陶晋初任兵团参谋长。1949年12月,张仲瀚离开六师前往九军上任。行前,一直任军事主官没有政委经历的张仲瀚,诚恳地向老搭档熊晃请教如何当政委。此前,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的王震将军已就如何做好改造起义部队的工作做了详细交待。张仲瀚先到迪化(今乌鲁木齐)二十二兵团司令部向陶峙岳将军报到,拜访了陶晋初将军,尔后前往呼图壁九军军部,与赵锡光将军及几位副军长见面,安排从二军和六军抽调的部分老同志和千余名政工干部,进驻九军各单位工作。张仲瀚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尊重和信任各级军官,通过安排政工干部代写、代读家信的方式,密切了政工干部与广大士兵的关系。1950年3月底,九军召开了屯垦戍边向荒原进军动员大会,张仲瀚在动员报告中讲述了自西汉以来历代中央政府在新疆屯垦的历史,强调戍边必须屯垦,屯垦是为了戍边,屯垦对于保卫边疆安宁,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有着重大的意义。他的报告知识渊博、令人振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开展人民军队宗旨教育和垦荒劳动,起义部队在思想作风、精神风貌、官兵关系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一年二十二兵团共开垦土地23万亩,秋季获得大丰收,全体官兵喜气洋洋挥镰收割,粮满仓,牛羊成群,基本实现了粮食、肉类和蔬菜自给,官兵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期间,也曾经发生过一段不愉快的插曲。根据新疆军区统一部署,各部队开展了新旧社会对比教育和诉苦活动。新旧社会对比教育进展顺利,效果比较好。诉苦活动开始时,张仲瀚恰好到军区汇报工作,在家的同志照搬老部队做法,没有加以正确引导,少数士兵把矛头对准了军官,使得起义军官很难堪,官兵关系骤然紧张起来,部分起义军官对党的政策产生了怀疑,对政工干部也很不满,认为是他们煽动起士兵对自己的仇恨。张仲瀚回到部队后,发现诉苦活动出现过火行为,消极作用很大,果断宣布活动暂停,主动承担诉苦活动在执行政策上出现偏差的责任,并向起义军官道歉,要求有过火行为单位的政工干部向有关军官道歉。他在各种场合宣传,和平起义离不开高级将领的领导和组织,离不开中下级军官的拥护和支持,和平起义避免了战火,有功于人民,党的政策是“既要兵又要官”。根据起义部队实际,诉苦活动改为以划清阶级界线为中心的民主诉苦活动,同时开展了“拥干爱兵”教育活动,收到良好效果,部队垦荒和各项工作又热火朝天地开展了起来。

1950年9月25日,是陶峙岳将军率领国民党驻新疆部队通电起义一周年纪念日。鉴于这支部队经过改编和屯垦创业艰苦劳动考验,发生了质的改变,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达命令,将一面“八一”军旗授予陶峙岳将军和二十二兵团全体官兵,这标志着这支部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军队,成为人民解放军中的光荣一员。9月26日,兵团召开了第一届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一千多名劳模代表出席大会并受到表彰和嘉奖,整个兵团焕发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忘我的劳动热情。张仲瀚心里特别高兴,屯垦第一年就获得丰收,部队吃饭问题基本解决;改造起义部队的工作取得成功,受到中央肯定。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纪念日,张仲瀚与作为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成员、享誉海内外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合作演出京剧《汾河湾》和《打渔杀家》,他的表演淋漓尽致,唱腔高亢动情,演出精彩绝伦,获得满堂彩。坐在观众席上观看演出的赵锡光感佩地对邻座的陶峙岳司令员说:“张仲瀚真是个怪才,打仗运筹帷幄,建设管理有方,没想到登上舞台还是个很有艺术天赋的演员,竟能同大师同台献艺。”陶峙岳说:“张仲瀚这个人为人诚恳,襟怀坦白,我很喜欢!”

如何才能使起义官兵有一个安居乐业的好归宿,一直萦绕于陶峙岳、赵锡光两将军心头,张仲瀚对此也十分关注。1951年9月,他调任二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从屯垦事业长远发展和广大官兵安居乐业着眼,大胆提出在千里荒原建设军垦城市的设想,得到了王震、陶峙岳、赵锡光的坚定支持。从勘察选址到规划制定,张仲瀚都亲力亲为。为了搞好城市设计,没有学过设计的张仲瀚找来相关的专业书籍苦心研习,边学边画边设计,经过众多专家、领导严格审议,他的设计取代了此前国内外名家的设计。他提出的带有前瞻性的现代城市规划一一石河子建城规划得以通过并付诸实施。1952年底,因经费断档,刚刚奠基的石河子城市建设几乎停工。为了筹集资金,张仲瀚挽留下有经营头脑、已经准备去海军报到的起义军官高人杰,派他赶往伊犁,从事对苏边贸,要求他3个月必须赚一个亿。高人杰火速前往,不负所托,提前拿回了三个亿,正是这笔钱支撑起了石河子的新城建设,张仲瀚知人善任的帅才又一次折服了军中将士。1953年,二十二兵团小礼堂落成。门廊前四根高大气派的哥特式廊柱是张仲瀚设计的。门厅内壁棉花、玉米、麦穗、葡萄组成的浮雕,也出自张仲瀚的艺术构思。苏联专家菲力波夫瞪着他一双蓝色的大眼睛感叹地说:“张仲瀚,了不起,最有创造力的人!有这样的毅力,不论干什么,都能成为内行。”石河子的街道是全国有名的,贯通东西、纵横南北的广阔街道,会强烈地冲击路人的视野,令其胸襟为之旷达。2000年,石河子市被联合国命名为“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2001年,获得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2002年,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04年,被评为“海内外公众最喜爱的中国城市”;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半个多世纪之后,当年建造石河子城的施工负责人、年逾九旬的师景岳老人还充满深情地感叹:“张仲瀚,了不起!石河子城市,他是总规划师,总设计师。”

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面对国际封锁,新生的共和国急需棉花,国家农业部规划指示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新疆五省区引种试种棉花。世界悠久的棉花种植史,有北纬44度以北地区因无霜短棉花难以成熟的定论,新疆许多地区从来没有种过棉花。为满足国家对棉花的需要,张仲瀚与陶峙岳带领二十二兵团的官兵,先是在玛纳斯河下游的小拐试种棉花取得成功,两位将军又从驻地在石河子附近的26师78团一名副连长回内地探亲带回棉花籽、种出来后长势喜人中受到鼓舞。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在兵团大规模推广棉花种植,打破了北纬44度以北不能种棉花的禁忌。1953年春节,陶峙岳、张仲瀚与王震司令员、苏联植棉专家迪托夫签订了两万亩棉田大丰收的三方合同,当年十月金秋,玛纳斯河流域两万亩棉田,收获棉花402万公斤,平均亩斤籽棉402斤,创全国纪录。1955年,兵团在天山北坡石河子西开发安集海垦区,建设中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到2023年,新疆棉花产量511.2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91%以上‌。新疆棉花不仅品质好,而且在面积、单产、总产、商品调出量上连续29年位居全国第一‌。追根溯源,张仲瀚将军和二十二兵团将士居功至伟。

张仲瀚与起义官兵朝夕相处,带来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与广大官兵摸爬滚打在一起,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始终站在部队生产第一线,兵团的每一个团场、每一项工程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坚持实事求是,敢于担当,勇于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又不以势压人,他善于做思想工作,官兵与之相处,犹如春风拂面,心情舒畅。他满腔热忱,处处为起义官兵着想。当时起义部队下级官兵的年龄普遍较大,大多数人还没有成家,在当地找媳妇又很不容易,是个令人很伤脑筋的问题。张仲瀚到处奔走,逢人便讲,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鼓励他们回老家找对象,然后带到新疆来,只要找到老婆,部队就给安家落户,还千方百计动员内地女青年到新疆来,鼓励她们与部队官兵处对象,等等。几年下来,这个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他的人格魅力,以心换心的真诚,征服了广大官兵,对他口服心服,钦佩崇敬。1954年底,积劳成疾的赵锡光将军在弥留之际握着张仲瀚的手对他说:“解放后这几年是我一生最有意义的几年,与你共事这几年,也是我生活最愉快的几年。你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能与你交朋友,是我的荣幸。”陶晋初将军也曾对人讲:奉承主管领导是很糟糕的事,但我对张政委由衷地敬佩,共事多年,我发现他是一位具有全面素养的帅才。

三十年后,张仲瀚将军在病床上撰写的《忆新疆》未完稿中,有关起义部队的内容占很大比重。文中写道:“二十二兵团起义以来,除少数反动分子于起义初期烧杀抢劫,在我军和起义部队协力打击下被扑灭了,有一小撮反动分子逃往国外去了,个别有现行反革命活动的人,经过陶、赵起义将领的同意逮捕法办了,其余都在我党正确政策的感召下,边工作,边生产,边学习,边改造。十几年来,这个六万余人的起义部队,没有一个班集体发生问题。党对二十二兵团的改造是完全成功的。”“二十二兵团在建立了政治工作后的一两年间就有一批士兵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在更长期的生产建设考验中又陆续有更多的士兵入了党,在军官中也有一些表现极好的入了党。在生产斗争与科学实验的实践生活中,二十二兵团涌现了一批全国闻名的劳动模范人物,如:植棉能手刘学瑞,拖拉机手侯正元,卡车驾驶员苏长福,防治病虫害能手张世海等同志。二十二兵团的各级将领和军官,绝大部分表现得艰苦朴素,钻研生产业务,埋头苦干,虚心学习,成了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士兵疾苦的好干部,成了我们党和国家的真正财富。二十二兵团在整个新疆生产建设事业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无愧于党的教育和培养,他们的业绩与天山共存,是任何人也抹煞不了的。”张仲瀚把这一切归结了我们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好。他写道:“当我们紧紧抓住党的政策并能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党的政策,它就向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转化,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军队。”而张仲瀚其人正是“紧紧抓住党的政策并能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党的政策”的核心人物,对二十二兵团的成功改造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也是任何人抹煞不了的。正如曾对促成新疆和平起义作出过重要贡献、解放后又长期在新疆工作,党的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同志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张仲瀚,兵团就搞不起来。他文谈得来武谈得来,文武双全……没有张仲瀚,陶峙岳部队到不了那么好。起义部队中,最成功的是二十二兵团了。整建制地保留下来,在祖国边疆扎下了根,为屯垦戍边做出了很大贡献。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十、主持兵团工作,创造军垦传奇

1954年10月7日,毛主席签署中央军委命令:批准新疆军区生产部队成建制转业,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任命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任兵团第一书记兼政委;任命陶峙岳为兵团司令员;任命张仲瀚为兵团第二书记兼副政委,并主持兵团工作。从那时起一直到“文革”爆发,兵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张仲瀚将军也一步步攀上人生和事业的巅峰。

一是赋诗劝人留,兴业聚人心。组成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部队,包括以起义部队为主体的二十二兵团全部,和人民解放军进疆的二军、六军这些赫赫有名的老部队。脱军装就地转业,继续保留建制,肩负屯垦戍边任务,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军委命令一下达便在部队中引起强烈震动,尤其了那些穿了半辈子军装的老红军老八路,包括张仲瀚的一些老战友老部下,不想留在兵团,有的想调到国防部队继续穿军装,有的想离开新疆回内地。张仲瀚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用中央精神统一官兵的思想,让大家愉快地由现役军人变身兵团战士。他首先统一领导班子的思想,然后组织党委成员到各部队做宣传动员,他亲自给一些老战友做工作,劝他们留下来。他说,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共产党的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和生产队。当年解放军进疆时,毛主席给部队的命令就是“屯垦戍边”,担负“三个队”的任务。他还赋诗明志:“十万大军出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塞上风光无限好,何须争入玉门关。”既是自勉,又与战友和同事们共勉。一些老同志后来回忆,自己就是读了张政委这首诗,为他的远大志向和一片热诚所感动,选择留在兵团,献身屯垦戍边。张仲瀚抓得第二件事,就是带领党委一班人,以宏大的气魄,制订与国家“一五”计划相对应的兵团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提出,在“一五”计划仅剩的三年时间里,加速建设一批水利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现代大型军垦农场,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的样板;同时兴办一批为现代农业服务的现代工业;交通运输、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针对一些人的怀疑和个别人的责难,张仲瀚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就是要在新疆描绘出一幅塞北江南的美丽画卷,改变人们心目中对新疆荒凉的印象,吸引更多有志青年到新疆来。”事实正如张将军所设想的,经过兵团全体职工的努力,到1957年“一五”计划结束时,共开垦耕地500多万亩,建成36个现代大型军垦农场,职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也有了较大改善,实现了预定的奋斗目标。国内各大报刊不断刊登有关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报道和图片,八一电影制片摄制了反映兵团艰苦创业历程的大型纪录片《军垦战歌》,影片中出现了大块的条田,层层的防护林带,机械化的耕种,丰收的景象,还有雪山草原粗犷的美丽风光和民族歌舞;影片主题歌中唱道:“人人都说江南好,我说塞北赛江南。”影片在全国放映后,吸引了大批青年来新疆创业,实现青春理想。原新疆军区生产部队的近二十万人,加上后来陆续从内地招来的十余万人,全部实现了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天山南北一派繁荣景象,张仲瀚将军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二是植树又兴文,大漠建绿洲。自张仲瀚率入疆先遣队行进在茫茫戈璧之时,他就对先贤左宗棠将军在挥师西征途中不忘植树播荫、留下被后人称颂的“左公柳”的气概和毅力深感叹服,驻军焉耆后,即亲率指战员向当地老乡讨教如何种树植林,一边开渠引水播种冬麦,一边在开都河两岸开辟培育杨树柳树的苗圃。在新疆十七年,他逢会必讲种树,进到田里就看防护林。他教育大家,林带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没有林网覆盖的农业,就如同在沙盘里种庄稼,既不可靠又无保障。他告诫与沙为邻的三军将士,西域古国三十六,有十四个崛起在塔里木,度过了饥荒,走过了战火的城邦古国,却被塔克拉玛干的风沙埋葬得无声无息。因此,植树建林,恢复建设塔里木绿色走廊,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工程。他要求各师、团场“荒开到哪里,树就种到哪里,三年成林,四年成荫”。在张仲瀚一以贯之的倡导、组织和指挥下,兵团的林业建设取得骄人的成就。人植百棵树,队造十亩林,年年如此,遍布160万平方公里的兵团农场,每方条亩都有宽15至20米的农田林网护峙。在张仲瀚倡导下,兵团农场屯垦之初,就开始引种果树,苹果、桃、梨、杏、樱桃、密枣、葡萄等,两百多种果树相继落户天山南北的兵团农场。1963年秋,农垦部在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召开了全国农场防护林现场会,兵团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林业建设经验得以传播,对我国“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生态防护林建设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到1966年,兵团林园面积已达65万亩,与沙为邻的人们“林带成网,道路成阴”的追寻,已经梦想成真。

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张仲瀚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参加革命后,深知文化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非常重视文化的作用。在南泥湾大生产期间,为了活跃部队文化生活,他组建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宣传抗日救国和大生产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激励了干部战士,受到广泛称颂。“秀才团长带出一个文化团”,是贺龙夸赞张仲瀚和719团的口头禅。在主持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期间,他高度重视兵团文化事业发展,着力培育兵团文化,建设“文化兵团”。他要求兵团机关及各师、团场要发扬解放军光荣传统,广泛开展以“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兵舞兵、兵画兵”为主要内容的“五兵”活动。当时在各师、团场的营房内外、田间地头,文化活动处处可见,深受职工群众喜爱。为了让来自五湖四海的职工群众都能看上家乡戏,张仲瀚亲自操办起了兵团艺术剧院,还组建了京剧、豫剧、秦腔、越剧、楚剧、曲剧、吕剧、婺剧、眉户剧、河北梆子、杂技等多个专业剧团。这些剧团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为农牧团场职工演出。一时间,兵团文化百花齐放,一片欣欣向荣。上世纪50年代,进疆部队建立了八一农学院(现新疆农业大学),张仲瀚亲自担任学院党委书记。八一农学院交给地方后,兵团又组建了石河子农学院,张仲瀚又一次担任学院党委书记。他重视科学,尊重人才,他亲自到北京聘请教授、专家来学院任教,并亲自参与招生。他经常去学院看望专家、教授,下团场调研考察也会带上专家、教授,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石河子农学院后与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石河子大学。2008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高校;2018年入选教育部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省合建”高校。1959年,兵团在乌鲁木齐筹建了一家饭店。张仲瀚为饭店取名“百花村”,蕴意“百花齐放”,亲笔题写了饭店名。饭店建成后,引进了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以慰藉军垦战士的思乡之情,同时也把内地饮食文化传扬到新疆,让新疆各族群众都能品尝到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美食,成就了疆内餐饮业老字号——“百花村”饭店。在张仲瀚倡导下,兵团文化主管部门要创办文学刊物,请他为刊物命名,他说:“我们不但要有生产粮棉的绿洲,还要有生产精神食粮的绿洲。”遂提名刊物叫《绿洲》,并亲笔题写了刊名,1957年1月创刊后,成了兵团重要的文化阵地。张仲瀚殚精竭虑,带领兵团职工群众在大漠荒原上创建了绿洲文明。兵团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我国西部处于领先地位。

三因势善利导,兵团各业兴。1958年,正当张仲瀚和他的战友们准备着手制订第二个五年计划,绘制更为宏伟的奋斗目标时,“大跃进”开始了。在那个头脑发热的年代,虚报浮夸成为一种风气。按照上级要求,兵团党委也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双千万亩”跃进指标,一度给兵团的粮食生产带来损失。张仲瀚很快就意识到,这种风气是错误的,不符合实事求是精神,他主动承担责任,因势利导,尽量减少不利因素对兵团经济建设的影响。面对全国各地粮食亩产竞相“放卫星”和全民大炼钢铁狂潮,张仲瀚展现了作为一位成熟政治家最为优秀的品质一一科学与智慧。他要求每个团场安排一个连拿出一块地作高产试验,争取“放卫星”,即使不成功也无碍大局。对将要投产的钢铁企业,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兵团的后峡钢铁厂当年建成投产,炼出了真铁真钢,年产量达到七万吨,占全新疆钢产量的三分之一。1959年,全国各地粮食大幅度减产,许多地方闹饥荒,进入了三年暂时经济困难时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粮食总产比上年还有增加,棉花产量有较大增长。到1960年新建成36个农工商一体化的大型现代化军垦农场,实现了“一场变两场”的目标。继石河子之后,库尔勒、阿拉尔、奎屯、五家渠等一批军垦小城镇相继出现,文教、卫生、科研等各项事业发展迅速。1952年后一段时间,上级限制兵团发展工业,原有的一些工业企业也交给了地方。张仲瀚借“大跃进”之势,说服有关方面放开了对兵团发展工业的限制,一批骨干工厂和矿山在全疆各地相继建成,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农业生产的水利化、机械化达到当时全国最高水平。

张仲瀚坚持实事求是,尊重人才,保护干部,富有人情味。他在延安时结识的青年诗人、后来名满天下的艾青,1957年被打成“右派”,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张仲瀚却给予这位落难友人多方照顾和应有的尊重,使艾青夫妇在新疆在兵团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艾青的诗歌创作进入又一个高峰期。兵团反右不搞扩大化,他抓试点的单位没有一人被打成右派。1963年,农六师一位起义军官、副厂长领大家喊口号,一激动喊了“国民党万岁”,有人主张从严处理。师里经调查,此人一直表现不错,当时确是口误。师领导请示张仲瀚如何处理,张仲瀚答复,人家喊国民党万岁喊了十几年,马上改口变不过来嘛,既然是口误,这个不处理,给他讲以后注意就行了。后来这个人表现很好,又当了厂长。当时内地有好多人来到兵团,其中有的属于上级规定的“内部清理”人士,这些人有的是家庭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社会关系复杂,有的是本人历史不清楚甚至有所谓“历史问题”等,但大多是很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张仲瀚坚持重在表现,放手使用这些人,促进了兵团事业的大发展。在当时“极左”思潮越来越严重的政治环境下,张仲瀚这样做是担着极大风险的,既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传统,又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光辉。

四是为国解忧难,仁心救灾民。‌1959年至1961年‌,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或“三年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加上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导致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为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全国各省市区和国家部委纷纷向兵团求援,加上大量灾民的涌入,兵团的粮食亦显紧张,张仲瀚召开相关会议在各师统一为国分忧的思想。他要求兵团各级领导带头过紧日子,调出大量粮食及肉类副食支援灾情严重的几个省市,仅往河南一省就调拨粮食1亿6千万斤。张仲瀚的家乡沧县政府也派人向他求助,兵团支援了80万斤粮食和副食品,张仲瀚还亲自跑当地工商部门帮着办理出疆证,这些粮食救活了大批乡亲。

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后,内地饥民为寻找生路纷纷携家带口涌入新疆,形成了大规模的流民潮。当时这些人被冠以“盲流”之名,然具“爱民如子”悲悯情怀的周恩来总理则称之为“自动支边人员”,他老人家明确指示:兵团收容安置自动支边人员,顾全大局。同样具有悯民情怀和被王震不止一次称赞“最大的长处就是顾全大局”的张仲瀚,代表兵团党委向自治区提出,兵团收容安置这些从内地流入新疆的饥民,为国分忧。在尾亚、鄯善、吐鲁番的大河沿一一陇海线西段沿途,兵团都设接待站,收容接纳来自河南、安徽、四川、甘肃……几乎全国每一个省区来的饥民,为他们安排了吃住,安排了工作,使这些难民有了生计。在张仲瀚外出开会期间,兵团个别领导以缓解经济压力为名,擅自下令裁减兵团职工,限期遣返关内。张仲瀚知道后果断地指示:“国家遇到了困难,我们要顾全大局,责无旁贷地为国家分忧,我们兵团不为国家承担困难让谁去承担?”他打电话给兵团机关,责令撤销此令,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严厉批评。各师按照张仲瀚的要求,安置了数十万人口,其中包括所谓“盲流”、支边青年、退伍军人、获刑和劳改劳教人员等,加上他们的家属子女,队伍更为庞大。兵团此举,在当时对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兵团享受到了数十万廉价劳动力的红利,为兵团农工商各业大发展储备下雄厚的人力资源。

五是一心系职工,兰新铁路通。新疆地域辽阔,但刚解放时新疆没有铁路,仅有一些简易公路,不仅路况差,还经常断交。为巩固国防,加快新疆发展,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把甘肃兰州至新疆的兰新铁路列为重点工程,至1958年春,兰新铁路修建到了甘肃与新疆的交界处。从1958年4月起,生产建设兵团承担起从甘新交界的红柳河,经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伊犁至中苏边界霍尔果斯口岸的兰新铁路北疆段筑路任务。张仲瀚亲自参与了兰新铁路北疆段的勘线、定点,并调来兵团工程二师负责筑路施工。在浩瀚的戈壁沙漠修铁路,工程浩大,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冬季气温零下二十多度,夏季气温高达四十五六度,中午地面温度达六七十度。沿线人烟稀少,数百里不见一个村庄,筑路大军只能临时搭帐篷和挖地窝子住。再就是干早少雨,找水是一经常性的工作。哈密地区有一段百里风区,八至十二级大风一刮就是好几天。最可怕的是沙尘暴,昏天黑地,飞沙走石,狂风有时能把汽车掀翻,飞沙把汽车窗户上的透明玻璃磨成不透明的毛玻璃,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施工难度。

1960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张仲瀚刚从北京回到乌鲁木齐,就接到工二师电话报告,十七团七连三名职工昨天早晨出去找水,遇到强沙尘暴失踪了,至今没有找到。张仲瀚非常着急,他连晚饭都没顾上吃,乘吉普车连夜行驶一千多里赶到筑路工地,亲自指挥找人,他两天一夜没合眼,在当地维吾尔族老乡帮助下,失踪的三人全部找到,并脱离了生命危险。为解决工程用水问题,张仲瀚决定,给工二师调配5台油罐车改装的运水车;了解到因缺少大型机械和运输设备,影响了工程进度,专程进京找他在冀中抗日时的军区领导、铁道部部长吕正操求助,吕部长爽快地给予了支持。1962年12月9日,在张仲瀚亲自关心和指导下,经过兵团工二师全体职工艰苦不懈的努力,兰新铁路终于修到乌鲁木齐,当天在乌鲁木齐火车站举行了通车典礼,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从此结束了。铁路修通后,新疆与内地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新疆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了。

六是沿边建农场,民兵保疆宁。在苏联煽动下,从1962年3月中旬至5月,伊犁大批居民成群结队越境逃往苏联。4月16日,塔城、裕民、霍城等边境县六万余中国居民,携带几十万头牲畜和大批财物,强行越界逃往苏联,造成边境地区严重混乱。在苏驻驻伊宁领事馆策动下,数百人冲击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府,以上即“伊塔事件”。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审时度势,为避免发生武装冲突,形势进一步恶化,决定由兵团出面处理。从周总理处领受任务后,张仲瀚在兵团进行了广泛动员,他在动员会上讲,当年毛主席在批准组建兵团的命令中明确指示我们:“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的武器。当祖国有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保卫祖国。”现在到了祖国有需要召唤我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保卫祖国的时候了!我们要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坚决捍卫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兵团上下群情激愤、热血沸腾,新老职工踴跃报名,短短几天内,即从民兵预备役中挑选出一批军政素质较高的人员,组建了六个营21个武装民兵值班连队。5月5日,穿着新发的军装但没有佩戴领章和帽徽的兵团武装民兵即出现在塔城、额敏、裕民、伊利、阿克苏一线的中苏边境,建立了12个瞭望岗台和43个边防哨卡,开始执行巡逻任务,把边境线封锁起来,结束了这一带中苏边境有边无防的历史。同时,兵团还不计成本和代价,成建制地派出大批队伍到边境线我方一侧,对外逃边民遗弃的耕地、庄稼、牲畜等财产实行代耕、代管、代牧(简称“三代”),待外逃边民返回后再全部交还他们。这些措施的实施,迅速平息了动乱,恢复了生产,稳定了边境治安形势,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毛主席在听取对新疆“伊塔事件”处置情况的汇报后,高兴地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了情况能打仗,我看很有希望。

鉴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全局考虑,张仲瀚建议中央批准,由兵团沿中苏边境我国一侧建立一条连贯起来的边境农场带,组建民兵值班部队,把争议地区封锁起来,既防止苏联的蚕食推进,又为我国在今后边境谈判时争取主动。1962年8月25日,中央军委电令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在两年内,陆续组建三百个齐装满员的民兵值班连队;9月27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生产建设兵团沿中苏边境地区中国一侧建设边境农场带,以巩固国防。从1962年秋到1964年,经过两年的艰苦创业,兵团在中苏边境我方境内新开垦土地一千万亩,建立了58个边境农场,控制了9处有争议地区,300个齐装满员的民兵武装值班连队和58个边防工作站也陆续组建起来,在巩固国防、保卫边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七是兵团助神兵,印军溃如崩。长期从来,印度政府不断在中印边界挑起事端,侵占我国领土。面对印军的猖狂侵略行径,我国政府决定实施自卫反击作战。1962年10月28日,我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同时在东、西两段中印边境我国境内发起了自卫反击。在这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战斗中,生产建设兵团按照中央指令,承担了新疆军区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西段反击作战的后勤保障任务。接到命令后,张仲瀚紧急调集两万多名干部职工和大批运输车辆,调集大批物资,支援前线。为了把6500吨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紧急运到战斗一线前沿,张仲瀚紧急动员,从各垦区调来40辆大卡车和1200名优秀驾驶员及大量运输人员,利用夜间隐蔽行车,往返穿越炮火封锁区,边防部队打到哪里,他们就把弹药物资送到哪里。在山势太陡汽车无法到达的地方,兵团战士就肩扛手提,甚至攀岩上去,把弹药直接送到我军前沿阵地。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我军大获全胜,狠狠地教训了印度侵略者,扬了我国威军威。兵团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为自卫反击战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受到上级表彰。兵团汽车独立三营荣立集体三等功。

八是代偿历史债,各族如弟兄。新疆古称西域,意为中国的西部疆域。清光绪十年(公元1984年),清政府采纳左宗棠建议,在西域建立行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新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问题错综复杂,虽然交流融合是主流,但也有矛盾甚至战争。当年毛主席曾指示进疆部队,到新疆后,要以替历代压迫新疆各族人民的反动统治者偿还历史旧债的心理,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张仲瀚深知处理好民族关系,对于稳定新疆、建设新疆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时刻铭记着毛主席的教导,努力为新疆各族人民多办好事,促进各民族团结。他时常教育同志们,我们兵团在新疆担负着生产任务,是一支生产大军;同时,我们也担负了政治任务,是一个工作队,特别是执行民族政策的工作队;我们还担负了军事任务,是一个战斗队。新疆解放初期,兵团派出大批干部,帮助地方建党建政,减租减息,实行土地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又派出大量干部和技术人员,帮助地方做思想政治工作,传授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抢险救灾,帮助各地群众发展生产。他特别告诫大家,兵团在新疆搞生产建设,不仅不能侵犯群众利益,还要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兵团无论是规划建设农场,还是兴建大型水利工程,都考虑到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利益,坚持让利于民,绝不与民争利。

1963年4月,兵团农六师猛进一分场因300亩地,与当地联盟大队回族群众发生争执,双方有组织地打群架,互有人员受伤。事件发生后,张仲瀚亲赴现场处理,代表兵团向当地群众赔礼道歉,亲自去医院看望慰问伤员。经调查,发生争议的300亩地确属猛进一分场所有,为缓和与当地群众的关系,张仲瀚决定将这块地连同附属水利设置一并送给联盟大队,并组织农六师和猛进农场领导干部开会,讨论制定增进民族团结、帮助和支援公社发展生产的措施。后又召开兵团党委会,总结经验教训。通知各师、团场,以该事件为鉴,检查总结民族团结工作,制定增进民族团结的措施,并决定从1964年起,兵团从积累资金中每年拿出人民币800万元,支援地方发展生产。正因为兵团坚持为群众做好事,同新疆各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从而使兵团战胜了种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新疆一支重要的经济建设力量,维护祖国统一的力量,增强民族团结的力量。张仲瀚将军不愧为促进兵团与新疆各民族人民团结的带头人。

九是经济搞核算,效增粮棉丰。进入1964年,兵团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兵团农业更在全国领先,但永不满足于现状的张仲瀚意识到,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新疆常年少雨,水力资源有限,再大规模垦荒已不可取。他在党委会上提出,寻找新的水源,发展节水农业,在生产经营上进行改革创新,在科学技术上有所突破,在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上有大的提高,兵团发展才能跨上一个新台阶。他的意见得到了大多数同志的赞同和明确支持。尔后又发动群众提合理化建议,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推广石河子垦区经验,在各垦区实行包产量、包成本、包利润上交、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粮棉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的采用和推广优良品种,增产效益明显;许多垦区搞深加工项目,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经济效益显著。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促进兵团各项事业实现很大发展,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

从1950年10月,张仲瀚带领先遣队率先入疆,在焉耆沉睡千年的处女地一一拉动了新中国军垦第一犁,到1966年“文革”爆发之前,兵团开垦耕种土地达1200多万亩,建立了160多个大型农牧团场,独立工业企业130来家,十几所大专院校和医院,准噶尔、塔里木戈壁变绿洲,无边荒漠上矗立起石河子、奎屯、北屯等座座新城,张仲瀚称之为“更大更新的南泥湾”;兵团人口由1954年10月集体转业时的17.55万,增至148万,加上家属子女,总人口近200万;年产粮14.4亿斤,生产总值达到9.77亿元,工业交通、商贸、文化等各业大发展大繁荣,达到了兵团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十是获得高层赞,经验拟推行。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其成功经验受到中央高层的重视和肯定。从1964年起,在周总理安排下,兵团经验逐步向西北、向全军推广。当年2月下旬,周总理利用到广州视察工作的机会,在飞机上、在广东省委招待所,多次与张仲瀚长时间个别谈话。总理对张仲瀚讲,主席和我有个设想,把全国三分之一的军队改编为生产建设部队。围绕这个主题,总理多次与张仲瀚深入讨论,每次都谈到深夜。当时中央军委正在广州开会,总理指示罗瑞卿总参谋长安排张仲瀚在会议上发言,介绍生产建设兵团的经验。罗总长安排半天会议时间,让张仲瀚放开讲。张仲瀚用了整整4个小时,向出席会议的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八位元帅及罗瑞卿大将等军委领导介绍了兵团经验。他侃侃而谈,语言生动,内容翔实,精神感人,妙趣横生,会场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发言结束后,主持会议的罗瑞卿握住张仲瀚的手,说:“你讲得太精彩了,让我们这些人耳目一新,你的发言对大家很有启发!”

1964年7月,张仲瀚任兵团第二政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兼第一政委)。12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965年7月和9月,中央领导刘少奇、周恩来、贺龙、陈毅等先后到新疆视察,张仲瀚陪同他们视察了兵团各垦区。8月,贯彻中共西北局决定,选调兵团师、团、营各级主管干部456人,赴甘肃筹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兵团。10月,张仲瀚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副政委,仍兼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政委。当年秋天,周总理召见张仲瀚,指示他作为国家农垦部副部长,看问题要站在整个国家的高度,眼光要放远一些,要放眼整个大西北。除甘肃正在组建兵团外,还要在宁夏、青海和陕西组建兵团,连同新疆、甘肃,五省(区)兵团统归张仲瀚负责,开发大西北。11月,率兵团参观团去大庆和大寨参观学习。1966年2月,在自治区党委主持的机关干部(含兵团机关和直属队)大会上,作《关于参观学习大庆、大寨的传达报告》,会后,兵团党委作出《大学解放军,大学大庆大寨,为建设更好的兵团而奋斗的决定》。4月中旬,欢送兵团支援西藏建设的一个团,成建制1500人去西藏。4月下旬,应中共上海市委邀请,到上海参观学习;5月16日,应共青团上海市委邀请,在上海市文化广场作《动员上海知识青年参加新疆建设》的报告,多场联线广播,与会青年达9万余人,在上海青年中引起巨大反响。8月1日,接见代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参加兵团座谈会的郭小川。《人民日报》社决定,以8个版面的篇幅,连续宣传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此时,整个兵团的事业蓬勃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张将军个人的事业发展也达到了顶峰。正当他满怀热忱,准备为党和人民做更多工作,创造更大的辉煌和成就时,“文革”爆发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完全被打乱,毛主席、周总理的上述计划未能实施,张仲瀚将军的抱负也未能实现,令人扼腕。

十一、文革蒙冤十载,临终遗篇感人

1966年秋,“文革”狂飙殃及兵团,张仲瀚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在兵团的代理人”受到冲击。8月21日,根据中央文革小组要求,他被免去一切职务。1967年1月23日,和王震同志一起在北京三座门礼堂接受农垦部造反团和兵团赴京造反团批斗。3月,被隔离审查,先被拘押在通县一座旧军营内,不久转入秦城监狱。期间,被扣上“贺龙黑线骨干分子”、“拥兵自重,在兵团搞独立王国”、“做贺龙兵变据点”等莫须有罪名,遭受残酷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直到1975年5月,军委总政治部批准解除监禁,没有经过任何司法程序,被无端关押长达8年零3个月。后经王震同志多方斡旋,与有关部门反复交涉,最后毛主席发话说“张仲瀚原来是部队的,还让他回部队”,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顾问。解除监禁恢复自由后,张仲瀚最大的心愿是:还自己政治上的清白,恢复组织生活,回新疆、回兵团继续为党工作。1979年12月17日,中央军委给他平反的决定下达,将一切诬蔑陷害的不实之词全部推翻,肯定了他的光荣历史,肯定了解放后他所做的杰出贡献。这时,距将军离世还不足四个月,庆幸的是,他毕竟在生前看到了中央给他彻底平反的文件。

在等待平反和恢复工作的日子里,张仲瀚几次发病,身体每况愈下,他感到自己再回新疆已经不可能。1979年7月,他对一位老部下说:“我在新疆工作和生活17个年头,实足时间16年零4个月,占去我有生以来的三分之一以上,人生能有几个17年呢?从离开新疆到现在又过去13年了,以后,我还可能再活一段时间,但再也不能虚度了,是时候了,应该给后人多留些东西,再不提笔就来不及了。”他在北京301医院住院期间,拟定了写作计划,安排了5件事:1.致函胡耀邦同志,陈述对发展新疆军垦事业的建议;2.写出揭发林彪死党在“文革”期间破坏兵团事业、迫害兵团老干部和职工的罪行的材料;3.以《忆新疆》为题,回忆他在新疆主要是兵团的工作生活;4.写关于土壤改良的文章;5.以《从战争学习战争》为题,写革命战争年代的回忆录。可惜,这些计划只完成了很小一部分,他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张仲瀚将军遗作《老兵歌》,凝结了他近二十年的心血。正如他自己所说,1961年初写于新疆塔里木河畔,1965年作了修改,1979年在病床上又作增补。全诗共32节、128行、640字,先后18年终成完璧。这是一首流传甚广、兵团人耳熟能详的古风体长诗。该诗记述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战胜困难、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歌颂了兵团战士们从延安、南泥湾继承而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总结了兵团在艰苦创业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张仲瀚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完成的、留给兵团官兵的宝贵财富。虽然将军已经故去四分之一世纪,但他这首《老兵歌》仍在兵团人中间传唱。每当人们吟诵、演唱这首诗时,就不禁浮想连翩,勾起对兵团老政委张仲瀚将军无限深情的追忆和缅怀,激励一代又一代兵团人,踏着第一代兵团创业者们的足迹,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大部就地集体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履行屯垦戍边使命,是党中央治国安邦、强化边疆治理的一项战略安排,在新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张仲瀚将军为杰出代表的第一代创业者和广大兵团战士,一手拿镐头,一手拿枪支,为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坚定维护了边疆安宁、国土完整。由于“文革”的破坏,兵团经济一落千丈,粮食连年减产,还要吃国家的返销粮,入不敷出,成了亏损大户。1975年3月被中央下令撤销,兵团各师、团场归属新成立的新疆农垦总局。兵团被撤销后,屯垦戍边、发展经济和维护新疆稳定的特殊作用明显削弱。每思至此,张仲瀚将军如锥心之痛。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起草了给党中央的意见书,陈述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战略作用,坦陈忧国忧民之情,用生命呼唤恢复兵团。1981年6月30日,熟悉新疆情况,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身份兼管新疆工作的王震致信邓小平,正式提出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议。当年8月中旬,邓小平在王震、王任重陪同下赴新疆视察,考察兵团恢复的必要性。在多方听取意見、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邓小平认为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时机已经成熟,后在王震等人呈送的专题报告上明确批示:“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实有必要。”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至此被撤销六年的新疆生产建設兵团得以恢复。

十二、死后哀荣备至,风范永留后人

张仲瀚虽经长期治疗,终因循环功能衰竭,于1980年3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将军遗物仅有几百元现金和几件换洗衣物,一些杂物、书信和手稿。其中就有他没有来得及完成的《忆新疆》手稿,《忆新疆》开头有这样一段感人至深的话:“我是这样地想念我的第二故乡新疆,只要一闭上眼睛,我就仿佛置身于那些美好的回忆之中……如果我一生有过最伤心的事,那就是迫使我离开新疆。”他对新疆这片辽阔的土地是多么热爱!眷恋之情是多么深厚!但他想回新疆的心愿在生前却未能实现。令人欷歔!

1980年3月25日,张仲瀚追悼会在八宝山烈士陵园告别大厅举行。胡耀邦、叶剑英、李先念、陈云、徐向前、聂荣臻、彭真、王震、余秋里、薄一波、粟裕、肖劲光、黄克诚等中央领导同志送了花圈;中央军委、解放军各总部、国防工办、驻乌鲁木齐部队、农垦部、新疆自治区党委、人大和政府;将军家乡河北沧州地区和沧县的党政机关等献了花圈。胡耀邦、王震、韦国清、余秋里、宋任穷、王平、康克清、王首道等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追悼会;刘少奇同志夫人王光美、彭德怀同志夫人浦安修、贺龙同志夫人薛明也参加了追悼会;参加追悼会的还有诗人艾青夫妇、京剧大师张君秋等社会知名人士、将军亲属和生前好友及首都各界群众共800多人,礼堂容不下,许多人都是站在礼堂外,追悼会场许多人默默流泪,为张仲瀚的不幸离世而饮泣。追悼会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致悼词。王震在悼词中回顾了张仲瀚光辉战斗的一生,充分肯定了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和功勋,赞扬他是我党的优秀党员和我军的优秀指挥员。悼词最后说:“张仲瀚同志从青年献身革命起,一心为党,一心为人民,艰苦奋斗,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他在战争时期和生产建设时期都为党和人民立下了历史功勋,深受党的信任和群众的尊敬。张仲瀚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不幸逝世,是我党我军的损失,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好战友。我们悼念张仲瀚同志,要认真学习他对党、对人民、对革命无限忠诚,识大体,顾大局,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革命风格;学习他坚持原则,严守党纪,坚决执行党的决议,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党的利益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不怕牺牲,勇敢战斗,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学习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团结同志,联系群众,关心人民疾苦的优良作风。化悲痛为力量,在党中央领导下,同心同德,聚精会神,把我军现代化建设好,为我国的四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均对追悼会发了长篇报道。

张仲瀚将军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带着一丝遗憾和微笑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参加完追悼会,人们还在感叹痛惜。称赞他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不弱于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左宗棠。正是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住了新疆166.4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尊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人们由衷地赞叹:真正不朽者,张仲瀚算一个!1983年8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张仲瀚同志革命烈士光荣称号。

王震同志主持完张仲瀚追悼会回到家里,满怀伤感地对夫人说:“多好的同志,多难得的人才啊!只有65岁就走了。”他特别嘱咐家人:“张仲瀚一生无儿无女,他生前曾对我说过,他有个心愿,就是回新疆。现在他去世了,可这个心愿还没有实现。你们记住,到时把他的骨灰也一起带上,和我的骨灰一齐都撒在天山上,你们帮助他了结他的这个心愿,同时也是我的心愿,这样,我们这些共同战斗了几十年的老战友,又可以在一起了……”十三年后,1993年3月12日,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奋斗一生的国家副主席王震逝世。遵照王震同志遗愿和他关于帮张仲瀚了结心愿的嘱咐,当年4月4日上午,张仲瀚的骨灰随同王震的骨灰一起乘专机回到了新疆乌鲁木齐,时隔27年,他又回到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新疆。在乌鲁木齐市光明路15号大院,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政军领导,兵团领导,一起出生入死的老战友、老部下和社会各界群众,列队在兵团礼堂前,迎接灵车的到来。当覆盖着党旗的骨灰盒出现在眼前时,人群中响起了一片呜咽啜泣声。4月5日是清明节,苍天有灵,大地动哀,纷纷扬扬的清明雨寄托着沉重的哀思和怀念,上午11时30分,一架小型运输机从乌鲁木齐机场起飞,向着巍峨的天山飞去。12时整,舱门打开,王震的亲属,在工作人员协助下,手捧着王震、张仲瀚的骨灰,伴着一朵朵鲜艳的月季、黄菊、玫瑰,撒落在新疆天山的雪峰、森林、草原、河流和广阔的田野及戈壁沙漠……,张仲瀚将军的魂魄都留在了天山,留在了他的第二故乡新疆。

张仲瀚文韬武略,一表人才。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是一名威武的骁将、难得的英才。想当年,他年仅20来岁,就在短时间内先后组织起“博野民军”和“津南抗日自卫军”两支抗日队伍,且能打胜仗。后归属于王震的359旅,这个旅的干部大都是经过长征的老红军,唯独张仲瀚“半路”而来,上来就任主力团团长,东征西讨,南下北返,由团长到旅长、师长,经历过数百次战斗,打过许多大胜仗,击毙过敌师长,活捉过敌军长。他的老战友们回忆起来不无自豪地说:我们的张司令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他每战必于前沿指挥,军中上下无不佩服。你别看他是个投笔从戎的白面书生,他可是位军事奇才!贺龙常常用“燕赵多才子”夸赞张仲瀚。王震说起他这位最得力、最喜欢的部属常讲两句话:“张仲瀚这个人不打个人算盘”,“张仲瀚有全局观念。”1955年,军队搞大授衔。张仲瀚按资历和军功授中将毫无悬念。他的警卫员蔺文茂曾经问是否还给他授衔,他说,周总理跟我谈过话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搞得不错,给军队以后的发展找了一条出路,以后准备在西北几个省都要搞类似兵团的农建师,兵团要给予全面支持。这次就不给你授衔了,你就当个“无衔将军”吧!由此,张仲瀚有了“无衔将军”的称誉。

建国之初奉命率先入疆,他风华正茂,十七年峥嵘岁月,业绩辉煌。兵团老同志都记得,上世纪50年代,张仲瀚不到40岁,笔挺的身材,宽厚的肩膀,圆润而有棱角的脸庞,战火与风沙也摧毁不了的白皙皮肤,一双清澈智慧的眼睛,一头自然卷曲的乌发,在凛冽寒风中更显得朝气蓬勃。如果抛开他共产党高级干部的身份,俨然是位风流倜傥的绅士。然而,他却是一位久经沙场、南征北战的将军;是一位运筹帷幄,在戈壁荒原建造绿洲新城的领导人;又是一位抡起砍土镘开荒、背起粪筐积肥的劳动者。他幽默风趣,口才好,讲话从来不拿稿子,听他讲话总觉得时间短,大家都很崇拜他。从1949年12月开始直到1966年8月,与张仲瀚共事长达十七年的陶峙岳司令员,曾经这样夸赞他的这个黄金搭档:他坦白、直爽、真诚,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朋友。他具有大海之心胸,必将成就一番大业。这位93岁入党的开国上将,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在他91岁那年回忆道:我一生中最轻松愉快的岁月,就是和张仲瀚一起合作共事的时候。2010年5月9日,82岁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司令员刘双全与夫人段丰英,在张仲瀚将军逝世30周年纪念日的当天,不远数千里,来到将军的出生地一一河北沧县崔尔庄镇张崔尔庄村,肃立街头,一言不发,注目沉思。1947年,他作为翻身农民应征入伍,到了张仲瀚任旅长的渤海军区教导旅,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多次战役。新疆解放后,跟随部队一起屯垦戍边,曾任兵团农二师29团团长、第二副师长、代师长、师长,1987年4月至1993年3月任兵团司令员,是兵团恢复后的第二任司令员。这位张仲瀚的老部下满怀深情地说,所有兵团的人都崇拜张政委,如果谁说他有什么不好,大家都不愿意听。张政委主持兵团工作,做了那么多重要的事情,但他从来不争地位,也不计较这些东西,大家心里都清楚,兵团的工作、兵团的事业是以他为首创造的,他的名字是和兵团联在一起的。张仲瀚的老部下、老战友、延安大生产劳动模范、兵团原副司令员谢高忠说,我们这一辈人中,没有谁比张政委更相信理想的力量,没有谁能比他把党的原则和灵活的策略把握得那么恰到好处。他总是善于把我们的工作与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你看到、理解到原先无法看到、不可理解的事物过程。他不是凭权力支配下级的那种人,他有功不居功,用权更谨慎。他是凭才智、卓识和远见引导人向前进。他本人始终像一团火,燃烧着、呼啸着,他用自己的火把你点燃,让你自己放光、发热、燃烧。他的老部下杨兆元、陈冰撰文说,张仲瀚同志豁达大度,宽厚待人,热情助人,加上学识渊博,口才出众,因此,诸如学者、专家、诗人、作家、工人、战士,一经与他接触,都对他敬佩不已。有的与他初识一面,遂结成友谊,终生不忘。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五世孙、航测专家林颂章感概道:我这一生再没有遇到张仲瀚将军那样多才艺、博闻强记的饱学之志。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兵团作家协会主席、《镇边将军张仲瀚》一书作者丰收先生写道:张仲瀚无疑是最忠实的共产主义战士,构筑他信仰大厦的思想基础是丰厚的人文素养。他待人宽厚、仁慈、公道,希望并支持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施展自己才智的机会和舞台。张仲瀚所达到的人生境界,体现了向上、积极、发展的时代精神,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的至高境界。他留给领导、战友、同事、部属和兵团将士们的普遍印象是,文韬武略二者兼得,与人共事肝胆相照,与人交谊清风明月,谈文论政情怀高远,堪称兵团第一人。

兵团人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老根绵延不绝的桑梓之地、父母之邦,一个是为之奉献了一切的新疆。张仲瀚将军曾对他的战友说过:我是河北人,河北很好,但是我觉得塞外也很好。应该说,张仲瀚将军是燕赵大地哺育成长起来的优秀儿女,燕赵大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激荡人心、催人奋进的红色革命文化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结合和充分展示,不愧为“燕赵骄子”!他又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特别提到并表示崇高敬意的“兵团事业创业者和老一代兵团人”的卓越代表,是兵团军垦事业的奠基人、缔造者和创造性的实践者,他把新疆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不仅为兵团事业的发展繁荣,也为整个新疆的发展繁荣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天山之子”。作为张仲瀚的第一故乡,河北应采取适当方式宣传自己的优秀儿子张仲瀚,让家乡人知道他、了解他、记住他,因为他而自豪,学习他而奋进!比如,将既是“燕赵骄子”又是“天山之子”的张仲瀚将军作为加强河北与新疆、与兵团联系的纽带,纳入河北援疆工作范畴,丰富援疆工作内容,建议由我省出资,以河北省委、省政府名义,在我省对口援建的铁门关市,建立张仲瀚纪念馆并为将军竖立雕像。又如,省历史博物馆现当代史部分,为张仲瀚将军开设专栏,搜集展陈有关他的文物,介绍他的事迹。沧州市和沧县亦当如此。再如,在沧县、博野建立张仲瀚纪念馆并为将军竖立雕像,在灵寿陈庄战斗纪念馆丰富对张仲瀚的情况介绍。再如,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和省教育厅在编写河北现当代革命史和杰出人物传记时,应当把张仲瀚收入其中,介绍他的生平事迹,沧州市和沧县应当将张仲瀚编入乡土教材,等。总之,新时代的河北人,应当从这位在燕赵大地出生成长、在大美新疆达到事业巅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燕赵骄子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奋力推进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在以中国式道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谱写绚丽多彩的河北篇章。

5 p& ^" l6 V4 q2 C

附一:张仲瀚将军遗作《老兵歌》

兵出南泥湾,威猛不可挡。身经千百战,高歌进新疆。新疆举义旗,心倾共产党。干戈化玉帛,玉帛若金汤。各族好父老,喜泪湿衣裳。争看子弟兵,建设新故乡。放下我背包,擦好我炮枪。愚公能移山,我开万古荒。务农畜为贵,苜蓿草中王。肥多田增产,粮足六畜强。田在畜身边,畜在田近旁。欲求田畜旺,场队办五坊。五坊何所指?油酒粉豆糖。渣滓皆饲料,粪便变棉粮。遍野棉絮白,精心育蚕桑。飞来长江鱼,殖满清水塘。整地平如镜,凿渠万里长。引来天山水,为我灌禾秧。水库如棋布,水吼电辉煌。晴阴无旱涝,保产先保墒。护田林成带,条田宜为方。四周森森树,万堵绿城墙。工厂连栉起,机鸣日夜忙。商店陈百货,自办大学堂。人称新疆好,地阔天无疆。远山蜃楼动,平沙海市映。壮士五湖来,浩浩慨而慷。君有万夫勇,莫负好时光。江山空半壁,何忍国土荒。荒沙变绿洲,城乡换新装。乡人离乡去,十年未还乡。归来惊不识,指问此何方。恪守农轻重,步调勿颠宕。一业得成功,百业自兴旺。负重从大局,发愤誓图强。兴建新社会,岂只蓺稻粮。多种经营好,主次切衡量。各业农为主,谷物粮为纲。农业有宪法,八字放光芒。字字都办好,年年红满堂。似军又似民,衣杂帽无章。坚持“三个队”,队队意深长。各族同水乳,情深似海洋。奉献一生情,共谱新篇章。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是我家乡。老兵带新兵,一浪接一浪。新陈自代谢,后来应居上。回首创业初,当兵自种粮。手舞坎土镘,地窝做营房。将士齐上阵,三军酣战忙。处处南泥湾,江南到北方。节衣复缩食,集资建工商。今日机械化,当年手挽缰。万事开头难,念念奠基章。甘将苦为荣,建国是康庄。白纸绘新图,立足促边疆。严戒前门虎,谨防后门狼。未战早备战,年丰多储备。莫待临战时,举措顿仓皇。巨手翻天地,大胆易沧桑。前人业未竟,不怪左宗棠。兵团多健儿,未离手中枪。边关烽烟起,重新上战场。

附二:李清怀《将军颂一一颂燕赵骄子张仲瀚》

题记:为了表达对张仲瀚将军的崇敬之情,斗胆模仿《老兵歌》作《将军颂》。起笔于2024年9月27日晚,完稿于9月30日晨。

中华有燕赵,燕赵多奇男;慷慨悲歌士,翘楚张仲瀚。少年立大志,拯民水火间;一生交给党,此身死无憾。装备取溃兵,民军武装建;冀中第一枪,惊落日酋胆。正操率军至,兄弟相见晚;返乡筹新军,抗日劲卒添。陈庄战斗酣,率队阻敌援;初展文武才,贺龙刮目看。归来见王震,缔结生死缘;垦荒南泥湾,生产作模范。请缨毛主席,南征历万难;协助叶参座,智斗美蒋顽。赴鲁建新旅,陈毅慷慨援;运城攻坚战,守敌悉数歼。全局在心中,主动恋恶战;荔镇抗胡马,彭总由衷赞。建国礼炮响,率队进天山;军垦奠基人,将军无军衔。改造旧军队,诉苦急纠偏;党的政策好,贵在推诚见。要兵又要官,有职要有权;数万旧官兵,脱胎把骨换。当好“三个队”,主席令如山;兵团体制优,屯垦谱新篇。擘画新蓝图,踏勘不避险;上街拾畜粪,起义官兵叹。戈壁建新城,荒漠变桑田;敢破旧禁忌,西域广植棉。新疆多民族,团结最为先;替偿历史债,此心天可鉴。不与民争利,千里引清泉;“三代”暖人心,亡者归家园。组建值班连,民兵配枪弹;沿边设团场,垦荒又固边。借势不盲从,各业大发展;“三年困难”时,为国分忧难。粮食输灾区,设站济饥寒;“盲流”数十万,留疆把家安。战士八方来,日久生乡恋;引进地方戏,百花齐争艳。农工联合体,经济搞核算;农业连年丰,工贸利翻番。毛周谋大计,四地建兵团;西北五省区,统筹棋一盘。投入全身心,事业达峰巅;屯垦千年史,仲瀚迈前贤。政治风云变,将军遭厄难;是非全颠倒,功业成罪愆。“文革”陷囹圄,身心遭摧残;解禁回部队,炮兵顾问衔。念念在新疆,难回终生憾;兵团被撤销,思之肝肠断。抱病续长歌,深情忆当年;上书党中央,建言复兵团。回忆稿未完,撒手归九泉;死后哀荣极,动地又感天。小平赴新疆,亲自做调研;恢复兵团制,仲瀚酬遗愿。燕赵奇男子,西域美名传;至今忆斯人,言者泪涟涟。河北援新疆,省区搞共建;中国梦圆日,勿忘告仲瀚。

参考文献: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魂系天山一一缅怀张仲瀚同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2.丰收著《镇边将军张仲瀚》,作家出版社2005年9月版;

3.娄锡文编著《无衔将军张仲瀚》,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版;

4.陈柯钧、谭征、陈虹著《张仲瀚传奇》(上下册),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年9月版;

5.穆欣著《王震的三次长征》,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

6.程雪莉著《寻找平山团》,作家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2015年8月版。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孙业腾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共工新闻 | 对外服务: | 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共工新闻 电子邮件: Vgong#vip.qq.com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