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之下築長城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大連長海縣大長山島的海面上,漁民老陳駕著小船緩緩駛過熟悉的養殖區。不遠處,一道綿延近千米的特殊屏障靜靜矗立於碧波之間,宛如一條守護海洋的“藍色長城”。而就在數月之前,這片海域還面臨著施工可能引發的生態威脅。如今,這道創新研發的懸掛式防汙簾,正悄然守護著這裏的每一片蔚藍、每一處生機。
中交一航局三公司長海試驗基地水工、土建及配套工程專案所在地是一處生態極為敏感的海域。周邊養殖區星羅棋佈,各類海產品在此繁衍生息。然而,專案推進中的基槽挖泥、拋石等工序,卻可能產生大量懸浮泥沙,對海洋生態構成潛在風險。
專案總工魏昂站在碼頭邊,凝視著湛藍的海水,道出最初的憂慮:“傳統的施工工藝,很難控制懸浮泥沙的擴散。根據物理數學模型測算,施工產生的懸浮物最遠可擴散至0.85公里之外。”
工程技術部長王志棟進一步補充:“當懸浮物濃度超過9毫克每升,就會影響浮游動物的存活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一旦濃度超過200毫克每升,將對海洋生物造成嚴重威脅。”
面對這一難題,專案團隊展開了艱苦的技術攻關。施工員劉欣回憶:“我們首先開展精密的挖泥試驗,建立GPS基準站,採用先進測量控制系統,將施工區域劃分成精細網格,像繡花般精准控制每一抓的挖泥位置。”
試驗數據逐漸揭曉:懸浮物濃度增量超過10毫克每升的影響範圍達0.1691平方公里,超過150毫克每升的區域也達到0.1931平方公里。這些數字背後,潛藏著周邊養殖區可能面臨的生態風險。
歷經無數次研討與試驗,一個創新方案逐漸成形——懸掛式防汙簾系統。魏昂形象地描述:“它就像在海中豎起一道巨大的‘窗簾’,將施工區域包圍起來,有效阻隔懸浮泥沙的擴散。”
防汙簾的設計凝結著團隊的智慧:以特製雙層土工布為主體,在海水中豎向展開,總高達20餘米。浮體直徑80釐米,每20米為一段通長佈置,下方懸垂經特殊處理的土工布,直抵海底泥面。簾布下方配置重達100公斤的混凝土懸墜體,間距1米,確保防汙簾在水中穩如磐石。
“最考驗我們的是錨固系統。”王志棟指著設計圖解釋,“每個8噸重的錨塊,間隔10米佈置,通過抗拉強度不小於25噸的聚乙烯繩與浮體連接,如同為防汙簾打下牢固的‘地基’。”
防汙簾的安裝,堪稱一場海上精細作業的典範。考慮到施工區域航道受養殖漁排影響,團隊特別選用2000噸自航平板駁吊機進行安裝。
劉欣全程見證了安裝過程:“防汙簾進場後,我們先嚴格驗收,隨後像折疊巨型窗簾一般,將土工布按橫向加強帶正反折疊成2米厚,再按20米一段綁紮起來。”
安裝的關鍵時刻,海上作業展現出工程與藝術的完美融合。施工船精准定位後,防汙簾從船尾緩緩入水,如展開一幅壯麗的海上畫卷。潛水夫隨即入水,對防汙簾的位置與形態進行精細調整。每個錨塊通過兩根拉錨繩與防汙簾呈八字形連接,確保整個系統在風浪中巋然不動。
儘管受水流、水位影響,防汙簾會出現一定的弧形變化,但這都在設計允許範圍內。魏昂表示:“我們建立了定期巡視檢查制度,一旦發現破損立即修補,確保防汙效果始終線上。”
防汙簾投入使用後,成效立現。配套的海洋環境監測數據顯示,施工區域周邊的懸浮物濃度始終控制在安全範圍內,周邊養殖區水質保持優良狀態。
“這道防汙簾不僅守護了海洋生態,也為我們贏得了周邊漁民的理解與支持。”王志棟欣慰地說,“如今經過這片海域,常能看到漁民向我們豎起大拇指。”
夕陽西下,金色餘暉輕撫著防汙簾,遠處漁船正緩緩歸航。這道綿延千米的屏障,不僅是技術創新的結晶,更是工程建設者生態意識的生動寫照。它如一位忠實的守護者,在碧波之下築起一道看不見的生態防線,讓海洋生物得以安寧棲息,讓藍色經濟永續發展。(通訊員 陳靈)
作者:风云 责任编辑:
下一篇:暴脾氣的白哥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他媒体或为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就医或具体行为建议。以上内容中的图片未使用明显标注的水印或企业LOGO的,均视为无版权图片,也不构成侵犯图片版权的故意行为,如有异议,请发送至zhidaoribao@gmail.com.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