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孤勇者”
海阔星垂,巨型深水四桩定位架犹如一座孤岛,悬于离岸70公里的海域。沉桩的锤击声刚落,一个瘦小的身影踏上“孤岛”,对点、测数、记录,动作娴熟,行云流水。“标高合格,准备沉下一根桩。”对讲机里熟悉的声音穿透海风,让每个人都倍感踏实。

这位“孤勇者”正是分公司华能山东半岛北L场址海上风电项目的测量队长曹振华。项目沉桩作业启动后,这位久战汪洋的测量老兵扛起了船舶驻位、定位架沉放、钢管桩贯入、初复测等核心任务,多数时间都驻守在定位架上。“曹队在对讲机里简洁明了的答应,就是施工平稳的信号。”虽不见其人,但同事们却常闻其声,这位经验老道的老兵,从不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首次沉放定位架时,意外突至:一条架腿陷入软泥面,支撑力骤失,出现1.5米的倾斜。众人纷纷提议重新起吊沉放,曹振华却有不同想法——定位架回落、船舶重算驻位、重新定位,至少要多消耗一天工期。他对照图纸,掏出计算器快速推演,最终在对讲机里下达了坚定的指令:“未挂定位架的副钩承载力达1000吨,经测算,800吨力即可纠正倾斜角。”
在他的指挥下,吊机上演“刚柔并济”的绝活:第一吊以刚猛之力拉高1.2米,让架腿轻松挣脱软泥吸附;第二吊似春风化雨,以30厘米的缓冲距离缓缓抬升调平,仅一个钟头便扭转了局势。标高合格,定位架牢牢焊接在四根辅助桩上,一举刷新了远海沉桩深度纪录。此后每次沉放前,曹振华都与团队一同研判地质、精算坐标、模拟驻位,其余20个机位再未出现超设计倾斜,水平度全部控制在毫米级,为高精度沉桩上了一道最牢靠保险。

相较于单桩基础,四桩基础测量难度陡增,加之50米深海暗流湍急,桩体晃动剧烈,唯有精准选点才能保证施工水平度。“测量不能走弯路,得提前下足功夫。”曹振华和同事对着图纸反复标点演算,通过反复比对最终锁定最优解:“在十字形定位架前端居中架设仪器,缩短观测距离,依次瞄准钢管桩顶端8个均匀分布的观测点,既能最大程度缩小误差,又能提升效率。”这份“提前量”,让全部钢管桩精度远高于3厘米的设计要求,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
四个月沉桩施工期里,曹振华大半日子都与定位架为伴,84根钢管桩在团队的精准把控下,横平竖直地嵌入深海岩层。“老曹打满了分公司各个海上风电项目,每次都以高标准收官。”项目副书记艾林华由衷赞叹。
登岸后的曹振华笑眼弯弯,与对讲机里那简洁果断的气质判若两人。他总是凑在同事中间,研讨后续施工计划,不时抛出建设性意见——这位海上“孤勇者”,是在为下一次精准出发做准备。(王金鑫)
作者:王金鑫 责任编辑:孙慧
上一篇:观沧海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他媒体或为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就医或具体行为建议。以上内容中的图片未使用明显标注的水印或企业LOGO的,均视为无版权图片,也不构成侵犯图片版权的故意行为,如有异议,请发送至zhidaoribao@gmail.com.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