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 国际华文媒体与记者联盟常务主席单位|共工新闻社电子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与法制

    给海上风电场装上“数字神经”

    2025-10-27 来源:共工新闻社 阅读:

    初春的南海稍显寂寥,咸湿的海风中还带着一丝冬天的凛冽,波涛悠悠的向岸边舒展开来。然而,总承包分公司阳江项目部安全总监杨凤宾眉头却越皱越紧,灰蒙蒙的眼神里充满了焦急和沮丧。

    “咱们负责施工的风场最近端离岸超过60公里,水深也达到45米以上,作业面大、应急反应时间少,安全监管必须做到7*24小时无死角、发现问题能第一时间反馈,”施工筹备会上,项目经理田博宇首先把难题摆了出来。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气氛一度降到了冰点。

    “按照以往的经验,增加巡检人手呢?”安监部部长程立说道。“我认为不可行,增加巡检人员也很难做到7*24小时无死角监管,除非我们不考虑成本,而且安全风险也会随着人员增加而提高,”工程部部长李巍首先提出反对意见。“退一万步说,即使增加巡检人员能做到7*24小时无死角监管,但施工现场离岸太远,一旦发生安全问题,我们决策部署、措施落实的时效性也会大打折扣,”项目副经理张庆林的话让会议室的气氛雪上加霜。项目部马上开工,安全生产难题成为悬在项目团队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我觉得我们应该跳出传统的管理思维,谁说监管就必须要有人在现场一直盯着?”项目总工郭士哲提出了另一种想法。“你的意思是在施工现场安装监控,确保每个角落都能覆盖到,然后监管人员直接看监控?这样的话虽然监管范围扩大了,但也需要人24小时盯着,工作量很大,而且长时间盯监控人会疲劳、对隐患敏感度降低,”杨凤宾提出疑问后,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那在现场安装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监控呢?比如说我家门口的监控,只要有人经过,监控就会识别,然后通过小程序发送到我的手机上;同理,现场只要有安全问题,就会被监控识别,然后通过小程序提醒,这样不仅能做到对施工现场7*24小时无死角监控,而且及时的反馈还能提高我们决策应对的时效,”田博宇的话让大家眼前一亮,笼罩在会议室的阴霾也消散了许多。

    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识别人物这种单一模型比较简单,但安全问题种类繁多,很难做到全部精准识别,最主要的是远海区域网络情况极差,无法做到实时传输画面,田博宇的方案在可操作性上又给项目团队提出了难题。“AI 识别的原理是通过对大量模型的训练、学习,最后做到精准识别,既然能够识别人,那只要拥有大量的安全问题样本供给AI训练、学习,最后也可以做到精准识别,并且可以尝试利用北斗卫星传输画面来解决网络问题,”杨凤宾一番话让大家信心倍增,会议室的气氛热烈起来。

    基于筹备会确定的方案,项目团队立刻按照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三种类型,搜集大量海上风电施工现场的不安全现象照片,利用知识图谱、机器视觉技术、物联网感知技术、大模型场景识别技术,主导研发海上风电生产安全监测预警平台系统,实现了对海上风电施工现场的7*24小时无死角监控反馈。

    “自从给海上风电场装上了“数字神经”,我再也不用满船跑了,收到小程序提示后,直奔隐患处进行整改,方便极了!”安全员王猛超感叹道。自海上风电生产安全监测预警平台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共收到一级告警0条、二级告警3条、三级告警69条、四级告警158条;在安全员和“数字神经”的密切配合下,项目部累计排查安全隐患230条,整改闭合率100%。

    “只要一部手机,我即使远在岸上,也能随时掌握施工现场所有区域的状况,”看着屏幕上的施工画面,杨凤宾舒展的眉头上写满了得意。(中交一航局/李裕春)

     

    作者:李裕春    责任编辑:孙慧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他媒体或为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就医或具体行为建议。以上内容中的图片未使用明显标注的水印或企业LOGO的,均视为无版权图片,也不构成侵犯图片版权的故意行为,如有异议,请发送至zhidaoribao@gmail.com.邮箱。

    Copyright 2015-202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共工新闻集团 共工新闻网版权所有

    关注X(原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