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 国际华文媒体与记者联盟常务主席单位|共工新闻社电子报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与法制

    濮阳:文史遗珠俯拾即是 文化传承仰望皆存

    2025-10-13 来源:共工新闻社 阅读:

    作为“米”字形高铁网右上一“撇”,济郑高铁郑州至濮阳段线路的开通运营为河南“米绘中原”高铁规划画上浓墨重彩的最后一笔,把“米”字真正从“纸上蓝图”变成“地上通途”。

    濮阳中心广场,以红色巨龙为中心而建,彰显着这个城市与“龙”的种种不解之缘。

    濮阳东站通过屋面轮廓线变化、立面材质肌理变化来体现“巨龙腾飞”的建筑意象,远远望去,濮阳东站就像一条腾空飞翔的巨龙,飘逸灵动。

    站前广场上,五条颜色各异的巨龙地雕栩栩如生。站房内,入站口地面铺设着醒目的“中华龙乡”字样,屋顶是龙形花格吊顶,祥云形状的灯饰,立柱布满龙纹装饰,通风口龙形纹样,卫生间的祥云镂空灯槽。还有,站台立柱上,32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龙”字。

    ……

    濮阳,是一座与“龙”文化息息相关的城市。

    当然,濮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处处可见的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杂技文化、石油文化等,这一张张濮阳名片,站内的一个个木雕都将其“搬进”其中。

    濮阳东站站房设计只是濮阳文化的缩影,在濮阳,文史遗珠俯拾即是,文化传承仰望皆存。

    五千年看洛阳六千年看濮阳

    位于黄河岸边的濮阳,从华夏文明起源的最深处走来,六千多年的历史在这里交汇,远古的生活景象在这里呈现,灿烂的历史画卷从这里铺展……

    几千年来,濮阳地区形成了伏羲文化、颛顼文化、仓颉文化、龙祖文化等,成为黄河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史学界,甚至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一百年看上海,五百年看北京,一千年看开封,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六千年必须到濮阳。

    在濮阳,民间多有传说,三皇五帝大多与此有着较深渊源,黄帝与蚩尤的大战就发生在这里。黄帝长子青阳氏邑于顿丘(今清丰县南),次子昌意在今南乐县筑昌意城;黄帝史官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有造书遗址及仓颉陵、仓颉庙。

    中原地区继黄帝之后由中华人文先祖、“五帝”之一的颛顼统一治理,颛顼曾定都帝丘(今濮阳西南,史称颛顼之墟),濮阳因此有“颛顼遗都”之称。

    1987年,濮阳县西水坡出土的距今约6400年的蚌塑龙形图案,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这一考古发现,为我们找到了最早的龙图腾实物,同时进一步奠定了濮阳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濮阳因此被命名为“中华龙乡”“华夏龙都”。

    “星”河璀璨

    回望群“星”闪耀的历史长河,寻访濮阳大地灿若星河的历史名人,感悟中华先贤的思想智慧。濮阳,有杰出人物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伟大创造;濮阳,有中原先哲的智慧之源。

    五帝之一颛顼制定历史上第一部农甲历;张姓始祖挥公发明弓箭;仓颉造出中国原始象形文字;孔子周游列国十年居卫,七十二贤徒中子路、闵子骞、公西华都是濮阳人;历史名人僧一行、商鞅、吕不韦等均诞生于濮阳,曹操、郑板桥等曾在此任职。

    清朝举人刘云卿,濮阳县七公寨村人,清朝韩议大夫, 载入濮阳县档案馆(开州志)地方史志,文章妙笔生花,字字珠玑,句句锦绣,别具一格。优精书法。文人们称之为南溪先生。

    时光流转千年,濮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可谓星河璀璨、代有人才,各领风骚。

    濮阳历史悠久,遗存众多——

    春秋诸侯会盟,7次在这里。史上著名的战役城濮之战、铁丘之战、项羽章邯之战、澶渊之战等都发生在这里。戚城遗址、西水坡遗址、回銮碑、城隍庙、四牌楼、唐兀公碑等每一处遗迹都是一段精彩的故事。在濮阳,将拥有穿透时空的能力;在濮阳,可畅想那段刀光剑影,风起云涌的岁月。

    红色故土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濮阳是一片革命热土,战争年代,峥嵘岁月,多少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给这片土地铭刻下深深的红色印记。

    1927年4月,濮阳第一个中共基层组织——中共南乐县佛善村党支部诞生,标志着我党的火种较早在濮阳大地上传播生根。

    抗日战争后期,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成为冀鲁豫边区政治、军事指挥中心;1944年6月,濮阳二区区委设在七公寨村,属于冀鲁豫边区的一部分,作为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承担了军事指挥、群众动员等重要职能;1944年9月,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迁至单拐村;1945年9月,冀鲁豫军区兵工一厂在单拐诞生,随后制造出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在以台前孙口为中心渡口的300里河段上强渡黄河,继而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8年3月,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机关和一、四、六纵队全体指战员,由黄河南移驻到濮阳地区休整,开展以“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5月,朱德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亲临濮阳视察动员……

    著名红色遗址单拐村、台前将军渡、濮阳第一个党支部纪念地、中共直南特委旧址等,一幅幅作战图、一张张旧照片、一个个老物件,都见证着那段红色历史。

    作者:风云    责任编辑:孙慧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他媒体或为企业宣传文章,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就医或具体行为建议。以上内容中的图片未使用明显标注的水印或企业LOGO的,均视为无版权图片,也不构成侵犯图片版权的故意行为,如有异议,请发送至zhidaoribao@gmail.com.邮箱。

    Copyright 2015-202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共工新闻集团 共工新闻网版权所有

    关注X(原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