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国际 看点 纪实 社会 独家 热点 财经局 共工交通 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与法制

从经济和文化两方面看待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4-04-24 来源:共工日报社-共工网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辅相成,这是人文经济学所揭示的重要规律。以江苏苏州和浙江杭州为例,这些地区不仅经济发达,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为人文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地区的人文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推动两者的和谐共生提供有力支持。这样的研究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具有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共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协调的发展模式。我们的目标,是在持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积极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既体现了中国特色,也符合现代化建设的普遍规律,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物质文明是人类通过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所取得的成果,它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生活条件。而精神文明则是人类通过思考、探索、创新所形成的精神成果,它为人类提供了精神寄托和智力支持。

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具有决定性作用,它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和条件。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只有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文明,实现自我超越。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精神文明的进步不仅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还通过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先进的理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的。它们在实践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繁荣,更需要精神文明的进步。只有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持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在经济层面,我们致力于实现质量的实质性提升与数量的合理增长。同时,我们亦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目标,构建强大的社会主义文化国家。这不仅有助于物质的全面丰富,更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核心。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多年的深厚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发展。我们要构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既要体现民族性、科学性,贴近大众,又要积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苏州、杭州等地的具体实践中,我们观察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显著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长期培养道德观、价值观等文化元素,以文化引导人,为经济的繁荣稳定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全社会范围内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化,对于塑造积极的、向善的社会风气具有深远影响。回顾我国历史,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中华民族的持续繁荣和不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苏州、杭州的繁荣与昌盛,与其崇文、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为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积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仍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目标,并对此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其中包括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通过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我们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契约精神和守约观念是信用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稳固互信的营商环境的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相互信任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社会资本。通过弘扬诚信文化、营造相互信任的营商环境,我们可以有效提高合同执行的效率,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进而降低交易成本。然而,这种互信环境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的文化积淀,并依赖于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诚信文化的建设,积极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行业协会和商会强化诚信自律,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诚信宣传及舆论监督,并鼓励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诚信建设活动中,以共同推动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这是一个涉及人的思想理念、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目的是形成符合时代要求、与现代化发展相契合的思想观念。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既深深植根于历史文化传统,又积极融合现代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不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的卓越创新能力。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需要在坚守正道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全面、准确、深入地贯彻新发展理念,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前沿领域和未知地带大胆探索,寻找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有效思路和方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事业发展。

经济发展增强文化繁荣

经济基础是文化发展的基石,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塑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以苏州、杭州等地区的成功经验为鉴,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角色在文化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必须致力于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转化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坚守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坚定不移地迈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这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能够激发和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进而提升他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以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要求我们加强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为人民提供更为丰富、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可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设施间的互联互通水平;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能够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将不断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文化消费需求,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我们必须积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其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要将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产业规划和政策体系,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我们还要强化创新驱动,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优化教育、科技与人才的整体布局,以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在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扮演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角色。”科技作为首要生产力,人才作为核心资源,创新作为关键动力,三者协同并进,方能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马克思曾指出:“在全社会层面,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即催生科学、艺术等发展的时间。”科技创新不仅引领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同时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育在传承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负责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我们应积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完善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激发和引导劳动者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强化其内生动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张如亮。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编审,国家“智能金融英才班”副教授,教育部全国重点课题研究组长)

 

作者:张如亮 责任编辑:孙慧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共工新闻 | 对外服务: | 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共工新闻 电子邮件: Vgong#vip.qq.com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