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国际 看点 纪实 社会 独家 热点 财经局 共工交通 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与法制

网络舆情传播

发布时间:2024-03-31 来源:共工日报社-共工网

《北京中调法治网~侯学军》

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传播载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融媒体”迈向“智媒体”,“互联网+”迈向“智能+”,平台载体的智能化、信息内容的多元化、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人机交流的互动性、官方媒介与民间媒介的竞争性相互叠加,网络舆情传播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新媒体平台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承载地

互联网平台兴起是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平台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信息交互、产品交易、能力和价值交易等发展阶段,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如社交网络、数字媒体、电子商务、在线教育、金融科技、本地生活、物流、医疗健康、交通出行、旅游、信息资讯等。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卫星等渠道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

新媒体平台分为新闻媒体平台,如网易、搜狐、腾讯、新浪、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趣头条等;社交媒体和论坛社区平台,如微信、微博、简书、知乎、百度贴吧、悟空问答、小红书等;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西瓜视频、微信视频号、微视、好看视频等;平台数量众多、用户规模庞大。

个人和机构在新媒体平台创建账号,发布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和分享,成为了信息传播的新途径。随着AIGC出现,人工智能生产的内容可谓良莠不齐,特别是有些采集了未经证实的传言、谣言等垃圾信息数据,输出的内容让人真假难辨。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传统的单向传播变为了多向互动传播。互联网平台成为聚合信息内容、聚集内容生产者的中心节点,成为公共事务讨论的主体空间,成为网络舆论场的重要承载地。

信息发布的低“门槛”,内容来源的广泛性,传播方式的智能化,平台空间资源和留存时间的无限性,使得平台信息量大面宽。信息量的积累和大范围传播,容易引起质的飞跃,促使网络舆情演变成为网络舆论,甚至形成舆论漩涡。

二、短视频成为热点事件发酵的源头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67亿人,占网民总数的97.7%。在娱乐碎片化时代,短视频成为网民最热门的娱乐消遣方式之一,受到了广大网民的青睐,花在短视频上的“冲浪”时间逐年增长。短视频短、平、快的内容传播特性,庞大的用户群体,简便的拍摄编辑,强烈的感官刺激,日益成为传播网络舆情的新形态。

短视频创作简单“接地气”。一部智能手机,只需随手一拍,借助平台预设编辑功能,配上契合主题的音乐,就可以全面、生动地展示发布者希望传达的信息。短视频形式丰富、信息承载量大的特点,比起单一的图文声音,叙事流畅,眼见为“实”,更容易获得网民的认可信任。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触发网民愤怒、害怕、正义感等高能情绪,快速站队,通过点赞、转发等方式推进信息的传播。

支持原创性精品“冷启动”。短视频平台拥有巨大的用户数量,各平台支持用户原创内容,调动了用户的创作积极性。运用算法技术,遵循去中心化原则,平台账号即使粉丝数量少,但是只要发布的信息触发了特定关键词、标签,平台便会顺延内容的特性进行一定的流量推荐,进行“试水”。这一过程被称作“冷启动”,视频会被推送至部分“标签”用户,在经过完播率、播放时长、点赞率、评论率、分享率、关注率、是否感兴趣等数据指标的反馈后,受欢迎的视频将会获得高一层级的流量推荐,再根据数据分析,递进到更高一级流量推荐池,流量层级一般呈倍数级增长。

短视频舆情带来“大流量”。除了普通网民外,专业媒体、自媒体也会经常紧盯短视频平台蹭“热点流量”,关注到热点的“苗头”后,将会快速地加以二次制作与传播。还会根据事态发展变化,对相关信息进行再生产、加工,多次传播与扩散。当短视频舆情内容影响力和危害性的内生动力,与平台流量推荐、意见领袖及其他用户推波助澜的外生动力相互叠加,就会迅速酝酿、发酵成为热门舆情事件。

三、智能化传播加速了网络舆情的影响力

万物互联时代,人工智能构建了全新的传播生态格局。

网络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加速了全社会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大数据、算法推荐、语音语义识别等科技成果广为应用,如智能交互机器人亮相全国“两会”报道,“人工智能主播”成为各大媒体融合创新的典型案例。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已经涉及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分发、反馈等各个环节。

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处理技术,让受众的资讯需求得到放大和精确计算,从而优化信息内容与传播模式。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推荐技术广泛应用,改变信息传播的逻辑和规则,在海量信息与海量用户之间建立精准、高效的连接。可以根据用户的浏览痕迹和用户体验,对受众进行多维度分析,了解受众的兴趣内容、心理需求、传播行为,实现信息传播的私人定制,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到新媒体的受众个体转变,实现了“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满足了数字化时代受众的需求,提升了传播的时效性和个性化分发的精确度,改变了传统传播模式用户只能在海量信息中寻找感兴趣内容的历史。

如今日头条智能推送新媒体,就是通过人工智能先对用户进行海量推荐,根据用户“反馈”到的信息,进而计算用户的喜好,并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推送到用户的终端上,反馈信息越多,推送的服务越精准。

新闻和信息传播中,存在大量复杂的信息源,传播主体面对重大热点问题因为立场不同、角度各异,信息传播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优化传播渠道、丰富传播内容的同时,干预信息流向容易带来信息滥用、信息碎片化等负面效果,用户沉溺于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网络世界,容易造成“偏听则暗”,认同己所认同的,排斥己所排斥的。同时,大数据技术通过计算筛选用户感兴趣的资讯进行推送,会导致受众长期接受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同质化信息,形成“信息茧房”,使得受众无法知晓兴趣点之外的资讯,造成对于公共事务或其他应知信息的忽略,容易陷入认知、交流的狭隘或封闭状况。

四、“流量”评价标准加剧了舆情热点转换

流量,作为评判平台价值的信息技术名词,原指一定时间内浏览某平台的用户数量及用户停留时间。在平台资本和变现红利的诱惑下,一些互联网平台、网络媒体、自媒体在“流量”追逐中,容易丢弃对公共价值的追求,脱离秩序化传播的轨道,加剧内容产业“劣币驱逐良币”,构建偏向性的信息环境,产生xujia舆论共识,严重侵害网络舆论生态。

流量变现是平台经济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推动了算法技术应用。平台通过个性化服务吸引用户、留住用户,再以广告投放、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将用户的注意力卖出。平台为了吸引用户,通过流量支持,资金补贴吸引用户注册;利用平台工具提高曝光率,如微博的热门话题和置顶功能,抖音后台的流量池,知乎的关键词和推荐排名等,吸引原创作者加盟。平台持续将争议性、话题性内容推送给用户,迎合用户心理需求,吸引用户关注。

媒体融合背景下,流量也成为很多媒体的必备要素,体现在平台的注册用户和日活跃量上。网络媒体为了不“失敏”(对社会事件的感知能力),增强用户“粘性”和流量,关注热点事件、焦点话题、追踪报道发展趋势。媒体异地监督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公正,尽量减少利益体及当地的阻拦与控制,最大限度的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但媒体异地监督报道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完美,一些地方性网络媒体热衷于其他地方的热点事件,出现了有“闻”必报、“标题党”、碎片化连续报道、过度渲染性报道、过度追求细节报道、消费受害者情感和缺乏人文关怀的报道等现象,造成“瓦釜效应”。

自媒体用户对流量内容的追逐体现了自我满足的身份认同、价值追求和流量变现动机,通过参与期待或许能够成为“网红”“意见领袖”。在自媒体崛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拿着手机随时随地在社交媒体发布信息,用户阅读、转发、点赞和评论信息又形成了二次传播;内容生产者还可以将信息作为内容生产的原材料,叠加用户的评论信息,进行剪辑、视频化等多次创作、多次传播,成为舆论议题的设置者和引导者,推动网络信息发酵为舆论热点议题。

然而部分自媒体忽视了对事实本身和真相的探究,不问时间地点,不问前因后果,不问真假对错,急于抢新闻、博眼球、赚流量,容易造成真相与事实在流量思维下越来越扑朔迷离;一些无良自媒体连基本的人性都弃如敝屣,或为了“流量为王”追逐经济利益,或为了炒作出名哗众取宠,或为了私人恩怨诋毁他人,或为了报复社会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需求,又因为受众个体难以求证事件的真实性,在转发分享中扩大了传播范围。

流量建构的内容影响网民的价值判断。基于“流量至上”的网络信息吸引了大量网民的长时间关注,成为了消费大众,与此相对应的是网民对于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共事务的冷漠;灾难性事件的多头报道,打破了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平衡,让人感觉生活里随时随地都存在不安全因素,容易造成社会的恐慌心理,甚至留下心理阴影;负面信息、社会不公平事件的叠加,给人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引起人们心态的偏激,不利于人们客观认清现实、更不利于维护社会大局的安全稳定。

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容易造成数据造假的风行,破坏了真实、严谨、专业的社会评价体系。有媒体报道,短视频流量火爆的背后存在“神秘”的刷粉工作室、账号交易,滋生了平台账号养号、卖号、刷量、代运营、代开通等黑色产业链。出现平台doushou榜单位置、搜索排名等指标的现象。尽管网络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但应对的策略也不断“升级”,既利用软件“机刷”数据,又寻找真人“肉刷”,初级粉、高级粉、真人粉在网上明码标价,甚至还设置了优惠套餐。

同时,网络水军的“套路”也越来越深,没头像、没内容的“僵尸粉”变成了自带头像、个性签名并亲自评论的“活跃粉”,批量注册邮箱获取账号变成了一个手机号骗取多个账号。网络热搜是实时的舆情风向标、民意参考系,它记录下网友的喜怒哀乐,也帮助人们更便捷地了解热门资讯。但是“紫光阁地沟油”事件中,暴露出公关公司策划主题,拉拢大V推波助澜,吸引网民持续发酵……形成了一条分工有序的“产业链”。让网友惊呼:原来花钱就能上热搜,舆论成了营销,热搜变为生意。

“流量至上”破坏了网络舆论生态。主要表现在消解了内容价值,无论是网民普遍关注的热点事件、焦点话题、追踪趋势,还是基于用户兴趣爱好的推荐、事件热度的推荐和热点事件排行榜,都是产生流量的内容来源。这些信息大多包含猎奇、争议元素,但并不代表这些信息都是有意义的。网红受到群体性追随,为之痴、为之狂,甚至取代了专家成为社会权威,殊不知网红传播内容是基于流量和利益,而并非都是有社会价值的知识、科学、真理。流量规则主导下的内容是否能够吸引用户流量、是否具有“爆点”,消解内容本身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容易导致xujia信息不断、反转新闻增多、“恶”趣时有发生。

五、主流媒体是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力军、主阵地、主渠道

过去十年间,报纸发行量萎缩,电视、广播的收视人数不断下降,传统媒体陷入了“不改变,无生路”之中,一部分传统媒体纷纷倒下。早期一些传统媒体在停刊前,还写篇悲壮的休刊词或者停刊词,与读者告别,引发集体悼念。随着众多传统媒体一纸公告的停刊、停播,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都想不起来最近一次看报纸是啥时候,电视已经多长时间没有打开了。

随着传统媒体日渐式微,媒体融合成为“破局”之道,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主流媒体抓住人才、平台建设和盈利模式创新这三大重点,重塑组织架构、再造生产流程,以先进技术赋能,从产品内容创新到渠道拓维、自主平台建设。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完成华丽转身,呈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此长彼长”的传播态势。

媒体融合发展经历了从“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的相加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融,进而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深度融合发展阶段,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人民日报已发展成为拥有报、刊、网、端、微、屏、号等10多种载体、470多个网络媒体平台、全媒体覆盖用户总数超15亿人次的新型主流媒体。新华社客户端的下载量4.4亿,海内外社交媒体总粉丝量近10亿。光明日报自主打造了“掌上知识分子精神家园”。中国日报海内外社交媒体矩阵不断壮大,脸谱主账号粉丝数达1.04亿,位居全球媒体主账号粉丝第二位。

2023年人民日报融媒体产品《新千里江山图》视频以诗情画意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央视新闻客户端《三星堆新发现|古蜀国的青铜时代》利用即时云渲染和虚幻引擎技术,创造性地为用户提供全新的新闻场景沉浸式体验,打造了用户与三星堆文化的强链接。

主流媒体的人才优势,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强大的内容生产优势,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的专业优势,全面、客观、权威的品牌优势,在新的传播格局下仍然是舆论场的“压舱石”,舆论引导的“定海神针”,在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侯学军 责任编辑:孙慧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共工新闻 | 对外服务: | 访谈 直播 广告 展会 无线

版权所有 共工新闻 电子邮件: Vgong#vip.qq.com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