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系着我国“三农”工作的科学发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系统思维以系统论为基本思维模式,关注全面性和整体性,注重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协同考察,更好地处理系统内外、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使系统成为互融共促、良性共生的有机整体。系统思维是有效融合复杂系统要件、协同增效复杂系统要素的科学思维指引,运用系统思维对当前乡村振兴事业发展进行融合研究有着科学合理的依据,能够为其有科学发展提供全新的路径思考。
乡村振兴包含农业、农村和农民,要求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要素上实现均衡性、全面性发展,需要立足系统思维,坚持系统观念,有效推进,必然要汲取系统思维,利用系统方法。当前,用系统思维助力乡村振兴,整合乡村振兴中的顶层设计、目标导向、思维革新,借助系统的协同性统筹乡村振兴的整体布局和各要素耦合发展,以系统的目的性原则明晰乡村振兴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向;以系统的动态开放性赋能乡村振兴的思维方式革新,从而融合乡村振兴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挖掘乡村振兴中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功能,为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系统思维认为,系统是由各要素构成,在要素与要素的协同作用之中产生了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功效,即能够实现1+1>2的效果。显然,任何系统各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和其他要素的关系存在的,具有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有序性,从而使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作为开放的复杂系统,乡村振兴系统也深深地浸润于外部环境系统之中,必然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不断与其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要素流动、农业与工业之间的互交互哺、基本耕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科学划分等等。同时乡村振兴内部不同要素之间也相互作用、耦合协同,如产业转型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与土地改革、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等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衔接、协调运转。显然,没有一个孤立片面的单一发展系统,协同发展是促进系统要件有效融合、协同提升的内在要求和有效方法,能够促进不同工作系统之间的协作与分工,实现“和而不同”但却能够“美美与共”协同发展的效果。系统思维的协同性原则主张系统之间协同耦合、合和化一,系统要素化多为一、合多为一,发挥协同整合的功效。因而,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必须引入系统思维,融合系统思维的协同性原则,认清乡村振兴各要素嵌入的整体布局,推动不同系统之间的协同融合,实现同一系统内部的统筹发展。乡村振兴的发展受到多层面互动、多主体协同、多要素合作的影响,需要借助各要素的驱动力,充分发挥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嵌入效应,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整体协同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各系统内部要素积极发力,更需要系统之间要素的交叉聚力,发挥内外各要素的协同影响,形成真正的叠加效果。因而,以系统思维的协同性原则统筹乡村振兴的整体布局,通过不同要素的调动和叠加,加深不同要素的耦合协同,发挥多要素间的协同力量,通过制定乡村振兴规范化制度、搭建乡村振兴集约化平台、创设乡村振兴技术化服务支撑,真正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积极要素,为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提供便利和条件,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自觉。总之,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要发挥协同增效功能,在顶层设计上科学谋划,统筹农业、农村、农民之间各要素之间的深度耦合与协同,在具体的振兴目标设定、乡村政策制定、财政补助安排、乡村发展规划上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充分发挥产业、教育、党建、人才等要素彼此的协助和合力,最大潜力发挥乡村振兴系统要素之间的划归与整合,最大可能挖掘双方发展的动力作用和协同功能,实现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整体优化和发展。
目的性是系统思维的一个鲜明特征,系统的目的性是“系统组织在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范围内其发展变化不受或少受条件变化或途径经历的影响,坚持表现出某种倾向预先确定的状态的特征”。显然,系统的目的通过系统活动或系统行为来实现,目的性是系统活动的最终旨归。乡村振兴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是包含人口、组织、产业、环境、文化、教育等诸要素的发展系统,力图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上促进“三农”工作的有效发展,推动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协同发展,实现农民物质和精神的协同富足,彰显农业稳固和发展的双向叠加,达到农村与城市的融合协调发展。尽管从战略目标上看乡村振兴系统的要素目标各异、层次不一,但从根本上来说乡村振兴的立足点就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是为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以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要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人文关怀,尊重人、顺应人才能而发展人,以人为本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原则和目的所在。坚持以人为本,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生活化、人性化,促进乡村振兴人本化转向,乡村振兴人本化转向就是坚持将人作为核心,把满足和引导人的需要作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断提高人的认知水平,既培养塑造人更要关心尊重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价值。对乡村振兴事业来说,系统思维的目的性原则要求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必须始终坚守目的初心,以合理目为导向贯穿实践活动始终,反思并指导实践的有效开展。因此,乡村振兴事业的有效推进必须引入系统思维,融合系统思维的目的性原则可以坚守人本倾向,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逻辑,时刻牢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目标,时刻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下决策、干行动、做实事,从而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和农民发展,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总之,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目标导向振兴系统,乡村振兴事业必然会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各级干部、群众和社会人士的殷殷期待,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接续奋斗,推动农村农业的畅通发展,以真正实现农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要想科学有效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必须始终坚守明确的目标导向,特别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以系统思维的目的性原则明确乡村振兴的人本目标,坚守以满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初衷和使命,在思想、行动上为群众谋福利。
系统具有开放性,一个封闭的系统不可能产生有序结构,“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尽管封闭系统也可以处于非平衡状态,但这只是暂时的,封闭系统的发展趋势必定是自动趋向无序的平衡态,开放性成为系统思维的重要特征。系统思维的开放性原则主张系统开放交融,主动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达到系统的稳定平衡、协同有序状态,实现开放发展的效果。作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乡村振兴的要素多样、内容丰富、目标协同、影响深厚。从要素内核上看,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从内容整合上看,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协同发展;从目标导向上看,乡村振兴囊括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生态的协同推进;从影响关切上看,乡村振兴事关粮食安全、农业强国、国计民生等战略大计。因而,乡村振兴事业的科学发展需要主动开放互动,不仅需要系统内部要素之间整合与发力,更必须充分依靠系统外部环境、要素的支撑和烘托。乡村振兴事业作为一项极其复杂、工程浩大的系统工程,从系统观念上看,其本质上是一个有目标、有设计、有领导、有组织、有安排、有反馈的目标导向系统,作为开放复杂的巨系统,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开放互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系统内外各要素的功能和作用。乡村振兴的开放性发展思维不仅能驱动乡村的产业、人才、教育、党建等内部要素的积极变革和发展,为“三农”工作发挥各自的力量和作用。同时也可以推动各要素的开放互助、协同融合,实现统综统效、升级突破的效果,更好助力乡村振兴事业,推进乡村振兴与经济社会环境的交融和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导向系统的有序化跃进完善,达到系统的自组织的整体效果。因此,乡村振兴事业的有效推进要时刻要彰显系统开放性的思维,这一开放性既发轫于乡村振兴事业本身作为复杂系统的开放性,也源于不同系统之间内在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互动开放性需求,需要与其他系统进行迭代交换。当前,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必然需要突破单一固化思维、线性思维的束缚,以系统思维的开放性原则赋能乡村振兴的思维革新,乡村振兴的发展必须改变以往“等、靠、要”思维禁锢,立足乡村实际、主动出击,找寻乡村发展的立足点。同时也要打破传统“输血式”思维模式,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扶持、政策支撑、财政补助等,统筹乡村比较优势,挖掘乡村内生动力,力争实现“造血式”发展。此外,要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科学分析乡村振兴路上的薄弱与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科学性措施,从而真正在思维认知上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必须是推动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上的系统全面的振兴。当前,乡村振兴作为一项覆盖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要素的“大文章”,关系城乡关系协同、富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是一项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立足基本国情、助力富裕的系统性、现实性和前瞻性战略,需要运用联系发展、全面协同的观念,利用系统思维的协同性统筹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目的性明晰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开放性原则赋能动推乡村振兴的思维革新,从而真正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全面推进,最大程度实现乡村振兴事业的全面推进,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
(作者:刘亮,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黄欣荣,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江西省研究生创新项目[编号:YC2021-B136]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019BKS067]的研究成果。)
作者:张慧_UG256 责任编辑: